【改革开放40年】一名“70”后的四十年生活变奏曲
发布时间:2018-12-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如今的西关高楼林立。 (资料照片)
中国兰州网12月14日消息 “猪羊市”爆米花一声爆响过后溢出罩袋的暖鼻馨香、桥店子食堂猪油盒在筷尖撩拨下的软弹酥柔,以及东方红食堂清汤臊子扁食被食客连吃带喝后一脸舒服的满足感······这些都是四十年前留给曾经生活在天水西关的南向红难以割舍的记忆留存。四十年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年近五旬的她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做衣用上缝纫机、做饭用上鼓风机,外加一台电视机,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家里相继‘机化’后拥有的新物件,颇有革故鼎新的意思。”
最近一段时日,平日里不怎么追剧的南向红锁定电视剧《我们的四十年》,越往下看,越觉得剧中的情节似曾相识。主人公的一系列生活故事以及时不时用电视画面快进的方式穿插其中的近四十年部分真实情节,让她觉得剧情演绎的故事第一次距离自己的生活经历如此之近,有些画面在她看来既感熟悉又倍觉亲切。
在虚构的剧情中找寻“自己”的身影,成了南向红追这部剧的主要原因。
南向红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小学曾就读于有“百年老校”之称的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从家到校途经两条宽一些的巷道和两个供水站。她记得很清楚,小学五年级之前,自己下午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上一张面值2分钱的水票拎起水桶和哥哥去给家中水缸抬水。小学毕业那年,家附近大小巷道被挖开一条不深不浅的沟渠,这一沟渠一直顺着道子延伸至每家院落,时间不久,家家以通上自来水的喜庆方式,给抬水吃的日子画上了句号。
1982年前后,南向红家院里一户人家买了整个巷道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和《我们的四十年》剧情一模一样,这户人家会按时按点把电视机从屋内移至窗台,就像放电影似的打开电视机,邻里大人小孩都会搬个小板凳在电视机周围一排排落座,紧盯着巴掌大的屏幕凝神静气。正看得入神时,如有大风刮过,满屏的雪花点会瞬间霸屏,这时就会有人迅速跑到天线杆旁,或东或西胡乱转转天线,以求图像能看得真切。
1983年,适逢老版《霍元甲》开播前,南向红家也有了一台12英寸“黄河牌”黑白电视机,当时觉得很是“奢侈”,家人稀罕了好一阵子。
“做衣用上缝纫机、做饭用上鼓风机,外加一台电视机,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家里相继‘机化’后拥有的新物件,颇有革故鼎新的意思。”南向红的记忆里,自家里通上自来水至拥有第一台电视机,这些变化是前后脚发生的。
“记忆里的味道已深深烙在了心间,虽尘封多年,但回想起来仍能挑动味蕾那根弦。”
自小在天水市西关长大的南向红,对当时西关片区的生活环境十分熟悉,因父亲喜好美食的缘故,但凡寻常人家能吃得起、且能借机满足食欲的地方,她都了如指掌。
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秦州区中城辖区的“北方酒楼”称得上当时当地最阔气的餐饮店。听父亲讲,这个酒楼的“天水杂烩”“里脊”“老三片”等地方特色菜做得十分地道,其中以“烧火猪”最为有名,通常一桌六荤四素吃下来,三四十元就没有了,在当时来说这个花销不是普通人家能承担得起的。而与之相距不足一公里的“桥店子”和“东方红食堂”,则是普通大众消费解馋的不二之选。至今回忆起来,“桥店子”2角钱一个的“猪油盒”让南向红难以忘怀。每个“猪油盒”七八厘米高低正方体般大小,往小碟子上一放,外送一碗专用汤,食客食用前总爱用筷子尖先轻轻拨拉,之后一张张散发着热气的小薄层便柔中带酥散落至碟中,那个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让她至今回味无穷。
现在的龙城广场及向南延伸300米区域内,是曾经十分繁华的“猪羊市”闹市区,当时摊贩云集,所经营之物各种日用杂耍应有尽有,跑江湖的、相面算卦的、兜售祖传丸散的、拔牙治病的,五花八门,有外地人称这里是西北的“小天桥”。而南向红对这里记忆最深的,却是“爆米花”的香甜。
自打记事起,每年二月二“豆豆节”前一天,家里人用小缸子量好不满一缸的苞谷或小麦后,再用作业本撕下来的半页纸包上一小撮糖精粒,一并交给南向红。出门后,她便约上手里拿着同样东西的小伙伴朝唯一有固定爆米花机的“猪羊市”跑去。等她们赶到时,排队的娃娃已排出老远。站在远处,侧身瞄着师傅一手摇机子,一手拉风箱后燃起的火苗,闻着每“嘭”一声后爆米花弥漫在空气中的香味,再时不时瞅着娃娃们一窝蜂地围上前争抢蹦出罩袋外的爆米花……那段记忆深刻极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由路与大众路两边,开始密密麻麻摆起卖衣服的路边摊,南向红的记忆里也许这就是“马路市场”的雏形,一摆就是多年。从那时起,尽管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但相对来说她的衣服颜色开始鲜艳了起来,之后就很少再穿哥哥衣服改作的“男变女装”了。走在街上,擦肩而过的身影里也不再呈现一个款式一个颜色,中山装、青年装、西装,咔叽、毛哔叽、华达呢……样式越来越新,质量越来越好。至此,百姓的日子开始和穿着一样,一天一个样,慢慢地相继红火了起来。
“记忆里的味道已深深烙在了心间,虽尘封多年,但回想起来仍能挑动味蕾那根弦。”南向红说。
“生活越来越好了!”
1990年之前,天水市西关片区一眼望去,除了“二局礼堂”是幢不高不低的楼房外,其他几乎全是平房。近三十年间,一幢幢高楼在此拔地而起,南向红自小生活的小院子同期被开发,一起生活过的邻居也相继搬上高楼,渐渐失去了联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向红结婚后住进了楼房,从此告别了冬天生火炉一身灰,夏天雨季阴湿不堪的日子。曾经稀罕不已的电视机也由模拟电视到数字高清换了一个又一个,冰箱、空调等家电开始一应俱全。
这些天,南向红一看到新闻播放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就不由得感慨不已。就拿自己近四十年亲历的过往来说,衣、食、住、行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越来越有劲儿。
活了小半辈子,由于种种原因,南向红出远门的机会不是太多。然而,她却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秦州区之外的县、市和外省时出行路况和乘坐的交通工具慢慢更新换代的过程。总的来说,从翻山越岭到高速直达,从专线班车到高铁、飞机,路况越来越好,用时越来越少,市民出行真正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改革开放40年】一名“70”后的四十年生活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