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都同样值得人们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51213_p25_b.jpg

◆中秋帖。◆伯远帖。青铜“虎鎣”。◆鼠首与兔首铜像。(均资料图片)制图:李洁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成功促成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文物回家,标志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什么样的方式归来最相宜,以及回到祖国之后又该被如何对待,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流失海外百余年、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重回祖国怀抱,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已成功促成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这些回归文物中就包括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如今人们可以在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地看到这些曾经远离故土的“游子”。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至少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一、二级文物的数量达100余万件。大量中国文物因战乱、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失,其中约有167万件文物被收藏于海外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则是前者的数倍。

学者认为,一方面流失文物需要冲破重重障碍早日“回家”,另一方面在流失文物的漫漫归国路上,有太多值得冷静深思之处,比如它们以怎样的方式归来最相宜,归来之后又该被如何对待。

近20年来,近10万件流失文物借由拍卖回流中国

此次回归祖国的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是清皇室的旧藏。1860年,它被一名英国军官从圆明园劫走并被其家族收藏。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注意到一则“西周青铜器‘虎鎣’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虽然通过多种渠道与拍卖机构协商,然而4月11日,“虎鎣”依旧上拍,以41万英镑成交。令人惊喜的是,十多天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中国。

“虎鎣”被劫走的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是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31年至1945年日军侵华等时间段并列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高峰期。与此同时,许多欧美国家的文博机构、私人藏家也通过所谓代理征集的方式,从战乱中的中国“买走”大量文物。

当年流失的大批中国文物,有许多近年来出现在拍卖市场,购买成为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上月末,流失日本长达80余年的苏轼罕见画迹《木石图》即拍出4.6亿港币,买家为来自中国的机构藏家,这意味着《木石图》重回中国。2011年在法国某拍卖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人买下清朝宫廷画《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当时这件作品的成交价2205万欧元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纪录。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2007年现身的圆明园马首铜像,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前以6910万港元将其购得并捐赠国家。

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统计,近20年来以拍卖形式回流中国的文物将近10万件。当然,与流失海外的文物总数相比,这个数字微不足道。

不仅要物理空间上的回流,更要文化价值上的回归

文物“回家”,固然振奋人心。然而,有专家提醒,流失文物的归国路道阻且长,其实格外需要冷静。

比如,对于不惜一切代价狂掷重金购买流失文物的做法,业内并不赞同。一方面,“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不利于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利用同胞的爱国心理,抬高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毕竟,海外回流文物并非件件都是珍品、精品,藏家不应盲目迷信。艺术评论家江因风就曾指出,欧美艺术资本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给中国,像是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掠夺”,“当文化自卑被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的时候,就变成了可悲的结局。”

流失文物“回家”之后又该如何,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深圳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吴强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非国有的文化机构通过多方努力,相继让一些珍贵的流失文物回流中国,并且以开办博物馆的方式让这些文物得以聚拢、保存和陈列。然而很多时候,这一切其实只实现了流失文物在物理空间上的回流,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许多机构只注重流失文物的投资价值,而完全或部分忽视了流失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研究。”在他看来,只有摒弃以保值、升值为目标,摒弃以肤浅的拍卖价格进行简单比对的商业诉求,将回到祖国的流失文物纳入学术研究体系中来,才能重新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地位。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都同样值得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