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双12”线上冷清清,仅靠造节吸引消费者,难了!

发布时间:2018-12-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双11”的余温尚未散尽,“双12”接踵而至。不过,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双12”销售普遍遇冷,有的商家销量尚不及“双11”的1/5甚至更差。

  用“累觉不爱”形容“双12”并不为过。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双12”之所以遇冷,一方面是因为“双11”透支了太多精力,也透支了消费者的购买力;此外,“双12”处于一个尴尬的时间节点,建议商家将“双12”与即将到来的圣诞季和元旦促销捆绑在一起。

  消费者渐显理性

  今年35岁的李洁是一名资深“剁手党”,经历过“双11”初期的疯狂促销,心态也从当初的好奇、积极,到近几年的理性、务实。

  “今年‘双12’我买的都是必需品,花费不过五六百元。”李洁说。她发现,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大大小小的促销活动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还没等消费者反应过来,商家下一波促销宣传就已经来到。

  济南市民高娜也表示,今年“双12”她一分钱都没有花。“以前感觉购物节一年才一次,现在觉得每月都有购物节。以前会在购物节囤货,现在觉得完全没必要,反正月月都有。”

  高娜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虽然节日越来越多,但各大平台的玩法却相差无几,套路基本上都是按照“折扣消息预热”“品类陆续活动”“节点狂欢”的节奏进行。促销形式也无外乎“满减”“赠券”“返现”等。

  网购达人刘玮则表示,这个月她一直在为“还债”操心。“双11”的花呗刚还完,“双12”就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一方面是因为钱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该买的都在‘双11’买了,而且感觉促销力度也不大,和平常没什么区别。”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消费者中,在“双12”下单的没有几人,而“双11”期间,下单数量都达到了2位数。

  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来,消费者不买账“双12”有多方面原因。“在此前一个月内有‘双11’和‘黑五’两大网购节促销攻势,让不少消费者无论在消费预期、网购冲动情绪,还是财力支出方面,都已经透支,多数消费者在上一轮购物狂潮后进入休整和反思期,消费热情和预算普遍下降。同时前次促销刚买的日用品还没有用完,所以短时间难有再次参与网购的兴致。”

  在济南荣达华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波看来,“双12”处于一个尴尬的时间节点,商家可以将“双12”与即将到来的圣诞季和元旦促销捆绑在一起运作。

  促销是赔本赚吆喝?

  不仅消费者对“双12”没有多大热情,商家的热情也不高。

  曹磊表示,今年“双12”电商大促,近百家电商平台参与,但总体来看是偏冷淡,无论从广告投放、促销资源、品牌参与,还是用户参与度、平台重视度、媒体关注度等多项指标来看均不如往年。

  “一味地降价大促对品牌和价格政策带来的伤害也是严重的,不少优质品牌对于电商频繁而又不计成本的大型促销活动已有抵触情绪。”

  刘波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今年“双12”期间他们公司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双11’公司提前两个月就开始运作,所有人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但‘双12’只有几个部门小范围进行了动员,其他人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刘波说,“毕竟电商平台本身都不会有多大程度的补贴,大多数的让利还是商家自己在承担,参加促销就是赔本赚吆喝。”

  据他介绍,他们公司“双12”在某平台的销售额不是很高。“销售额相对平时高一些,但也仅有‘双11’的3成左右,根本没有可比性。”刘波说道。

  这样的情况并非只有刘波公司一家。同样在某平台开店的济南市民潘若冰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今年“双12”当天的销售额只有1万元多一点,而“双11”期间,他的店铺销售额高达十几万元。

  电商进入“下半场”

  在经历了2017“新零售元年之战”后,2018电商巨头之争激烈程度有增无减。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电商经理人,刘波认为,平台大促时间拉长,提前消费用户,稀释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精力。同时,像“双11”“双12”这样的日常促销活动增多,力度也在加大,和大型促销活动的差异变小,造节吸引消费者变得越来越难。

  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认为,电商企业“双12”遇冷是正常的。在他看来,电商并不真正懂商业。“比如,传统商业就不是月月搞促销。因为消费是有限的,而电商对商业的理解不够深入。”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双12”线上冷清清,仅靠造节吸引消费者,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