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大国首都的时代定位

发布时间:2018-12-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原标题:大国首都的时代定位

  风雨兼程,天地开阔。

  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路。在这条奋斗之路上,北京答卷印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印证了国家“史诗般的进步”。这座大城跨越的每一分每一米,都能聆听到这个伟大国度波澜壮阔、澎湃前行的强劲足音。

  在聚集资源求增长中一日千里的北京,问题也如影随形而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一系列辩证关系得以厘清。这是一次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北京,站上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

  从岁月的山巅回望,40年,除旧布新的中国穿越“历史的三峡”,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的今天。40年,作为大国首都、泱泱中华的心脏,北京以最坚定的姿态,参与和见证着这段辉煌的大历史,忠诚不渝地担当着自己的“首都使命”。

  (一)

  仲冬的清晨,太阳初升,国家博物馆前早早人头攒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每天都会吸引数万观众,摩肩如云。

  恢弘展览的一角,有张北京地铁老照片: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苹果园,一列绿白相间的列车徐徐进站。车厢外壳投射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观。

  40年前,北京地铁在全国独此一家。而北京地铁只有一条线,全程只有24公里。

  彼时,中国这个刚刚从困顿与落后中醒来的大国,这个大国的心脏首都北京,人民耳畔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很需要跑起来”!

  岁月的列车呼啸而过。

  当时针指向2018年的最后几天,这个古老的国家已在“历史的一瞬”中翻天覆地、沧海桑田,上演了当代世界最激动人心的奇迹。

  在北京上空鸟瞰,这个曾经“出了二环都是庄稼地”的陈旧古都,已成长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到高楼林立的CBD,从绚丽独特的鸟巢到充满想象力的新机场,无不洋溢着盛世气象。

  40年,北京全市GDP增长40倍,城镇居民年收入增长近170倍。就以地铁线论,从1条发展到22条,600多公里长的轨道交通密如蛛网,助力人们在大都市里高效率地工作打拼。

  风雨兼程,天地开阔。

  有人说,“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路”。在这条奋斗之路上,北京答卷印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印证了国家“史诗般的进步”。这座大城跨越的每一分每一米,都能聆听到这个伟大国度波澜壮阔、澎湃前行的强劲足音。

  千年古都,与祖国同行。

  (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北京,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是这场勇毅实践最具指标意义的一个舞台。

  “开放”与“放开”,这是改革的鲜明主题。

  1979年国庆,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竣工剪彩。这个新中国第一个装备现代化设施的候机楼,外观设计是“东方巨人伸出双臂”的意象。除了首都机场,入选1980年代版北京“十大建筑”的还有国展中心、国际饭店、长城饭店,定位都是“打开国门打开窗”。

  刚刚建成的国展,迎来了1985年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这是当时新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博览会,26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迎风招展。记者振奋地写道:“中国人从这里认识世界!”

  两年后,肯德基在前门西侧开出新中国首家“洋快餐”。中国餐饮业开始引进外资,不单让国内消费者瞩目,亦成为外电争相报道的重大新闻。

  而无论国展中心的德国机械、建国饭店的中央空调,还是肯德基的薯条炸鸡,都急速刷新着中国人对于“国际”的认知。什么是先进科学技术?什么是现代用工制度?什么是标准化管理?什么是品牌营销?一切的一切,都迅速引发学习借鉴的风潮。

  1980年代上半期,作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首钢率先提出打破条条框框“利润包干”:包死基数,确定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负。多创能多留,职工有了积极性,企业当年实现利润超3亿元。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段,中关村的一群科技人员走得更远。在打造“中国硅谷”的感召下,他们跳出工厂高校、科研院所的围墙“下海”创业: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几年后,这里赫然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电子一条街”。

  梦想与焦虑交织,变革与重构碰撞。

  《时代》周刊曾质疑中国改革:“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然而,40年后,“航空母舰”已在硬币上完成了无数个华丽转身。

  支撑这种旋转的,是激荡在神州大地上上下下每个角落,期盼缩短与世界“时差”、期盼改变民族与个体命运的激情。改革就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第一推力”。

  (三)

  历史的巨笔,悄然描摹着北京的新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城每十年更新一次地图,变化并不大;进入1980年代需要每五年更新一次;1990年代前期变为一年更新一次;1996年后已经变为每半年更新一次。

  1989年,北京的大型公路立交、公路铁路立交桥已达61座,长虹飞架遍京华,其中占地26公顷的三元桥全部工期只用了9个半月。有老报人这样礼赞立交桥:北京的虹呵——首都通向现代化的桥!

  1990年5月,第11届亚运会33个场馆在京华大地兀然崛起。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场馆工期都提前了半年到一年。一位革命老前辈意味深长地说:“有的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我看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可能还圆得更好一点。”记者这样在报上提炼:上下同欲者胜!

  北京在变,日新月异。

  老北京惊呼:出门都不敢认了!过去门禁森严的“外宾专店”——友谊商店转而大搞装修吸引北京市民。而不远处的秀水街上,扛着大编织袋的“洋倒爷”和摊主砍价,一个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一个操着半生不熟的“洋话”,那么斤斤计较,又那么随便自然。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愈发现代,城市心态日益开放……北京,这个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距离国际大都市越来越近。

  2001年7月13日晚,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缓缓说出“北京”二字,首都沸腾了!中国沸腾了!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的几十万民众,守候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多少人泪流满面。两年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在洼里乡破土动工,北京成为世界上建筑吊车最多的城市,出租车司机从ABC起步学英语。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大国首都的时代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