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江湖远】
发布时间:2018-12-1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香港养和医院大楼外
多年前,有人问金庸先生:人生该如何度过?他答曰: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可惜,金庸先生这个愿望并未完全实现,10月30日,金庸以94岁高龄悄然离世,但其引起的巨大反响却是飓风级的,想必老先生也不会对此介意,因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几代人都会说“我是看着金庸的武侠小说长大的”。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大家都已离去,武侠世界之凋零,使得金庸先生更像是最后的旗帜,他活着,武侠世界就仍有坚守者;而他不在,就要让人感叹“金庸之后无武侠”了。
影视圈前几年流行IP,金庸小说无疑是最大的IP了。根据统计,他的《笑傲江湖》被影视剧拍了12次。难怪可以说,金庸小说养活了好几代明星。
早年间,金庸先生也说过,他的作品被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地区及新加坡拍摄为电影和电视剧,有的还拍了三个版本,此外还有话剧、京剧、粤剧、音乐剧等,所以总有人问他:“你认为哪部影视剧改编得最成功?剧中的男女主角哪一个最符合原著中的人物?”对此,金庸先生的答复是:“电影和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小说根本不同,很难拿来比较,电视的篇幅长,较易发挥,电影则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阅读小说有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过程,许多人读同一部小说,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却未必相同,因为在书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你会在心中把书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为一,而别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电影和电视却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观众没有自由想象的余地。我不能说哪一部最好,但可以说,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的最坏,最蔑视作者和读者。”
▲现场▲
罡风连夜催人殇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香港养和医院门口,一名武侠小说爱好者念叨着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因为是由金庸的14部小说名字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来,成了金庸迷互相验证身份的密码,这个密码在10月30日晚的养和医院门外念出来,配着忽然变疾的秋风,显得格外悲凉。“如今金庸离开了,感觉江湖从这里,走得越来越远了。”
30日晚7时许,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香港养和医院外看到,已经有四五名获悉金庸离世的记者赶到医院,希望医院能够透露相关的情况,但医院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也拒绝记者们进入医院或在医院内拍照。到了晚上8时,前来了解情况的记者增加到40余人。等待中,不少记者开始聊起自己知道的“金大侠”。一名香港记者介绍,几年前自己的报社希望请金庸来参加一个活动,“以我们的关系本来是可以请得来的,但当时金庸先生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就没有来参加。”
另一位记者表示,自己的同事在采访金庸时,金庸请她的同事在书房里随意挑了一本书,将这本书签名后赠送给这位同事。到了30日晚11时,北青报记者从医院工作人员处获悉,医院方面不会就金庸逝世发表任何观点。尽管如此,仍有数十名记者等在医院外,希望能获悉更多的消息。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明报》于昨天发布了《悼查良镛先生》一文。文中说,“《明报》在新闻业打拼多年,迈向一甲子,如非当年查良镛先生不怕艰辛,殚精竭虑,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无以臻此。今先生病逝,对《明报》、对香港新闻事业,乃至对华文文学界,无疑都是一大损失。”文并摄/本报记者 屈畅
▲生平▲
笑书神侠担道义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他是华人世界中最为杰出和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一生只创作15部武侠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部部皆为经典,曾有评价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此外,他还兼具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
■世代书香门第 两度遭遇退学
金庸的家族浙江海宁查氏世代都是书香门第,显赫时“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清代康熙皇帝曾为之题词“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在家乡读完小学后,金庸于1937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首次离乡。1939年,还在读初三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遭到开除,遂转学去了衢州。金庸于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又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遭退学。退学后的金庸到中央图书馆挂职工作,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曾与梁羽生一个办公桌
1946年,金庸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就此移居香港。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一个办公桌,其间还以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1955年,金庸开始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撰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1957年,他进入长城电影公司成为专职编剧,创作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等剧本,还参与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等经典名片的导演工作。
曾做过媒体人的他也始终未忘怀自己的新闻理想,最终于1959年牵头创办了《明报》,后来又推出《明报晚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打造出一个庞大的传媒帝国。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从此专心于新闻传媒事业。数十年间他先后为《大公报》和旗下的《明报》撰写社评,创作高峰期甚至达到每日一篇,纵论天下大事,累计达数千万字之巨。直至1989年,金庸才开始渐渐淡出传媒界。在同年的《明报》创办30年庆祝茶会上,他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集团董事长。1991年明报集团在香港上市后,他又退出了报业管理层,1993年更正式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由此全面退休。
■为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