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位上海作家联手创作《上海报告》 抒写普通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9-01-1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地铁10号线水城路站附近有一所盲童学校,无锡孩子小朱每周一从无锡到上海念书,每周五再搭乘地铁到虹桥火车站返回无锡的家。一个人的盲道,孤独、忐忑。如何让一个看不见的孩子在无人陪伴的状态下顺利回家?这一路上,小朱只要一触摸地铁工作人员的手,就能辨认出谁是“水城路站”的大哥哥,谁是“虹桥火车站站”的高煜姐姐。一路上“地铁人”年复一年的护送,让盲道不再孤单。生于1978年的作家君天在《与时间赛跑的上海地铁人》里,写下这段地铁里的温情故事。“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物质比较匮乏的时期,一步步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长大。”童年家住浦东摆渡口的君天对当年拥挤的交通印象深刻。“我要写地铁。”在《上海报告》最初拟定的40个选题方向中,君天选中了在他看来彻底改变上海人生活的载体。
由35位上海作家创作的40篇短篇报告文学结集而成的《上海报告》,昨天在上海作协大厅举办出版座谈会,君天与参与项目的同行们共同交出“答卷”。
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主题创作,《上海报告》启动于去年3月,整个春夏之交,作家们都奔波于上海城市生活的各个现场。时间跨度40年,要找到历史当事人,有时并不容易。除了厚厚的书面材料,更鲜活的感触往往来自于平凡岗位、平凡生活中曾经或许擦肩而过的人们的深入接触、交流。“走得与当事人很近,因而生动。”参与项目的“50后”程小莹评价“90后”年轻同行陈思的作品《与海港一起成长》,“我们亲身经历的城市故事,有责任留下文字的记忆,能成为项目中的一分子,感到很幸运”。
“大历史的小角度、小视角往往意味深长。”《上海报告》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说,这座城市的温度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故事所凝结的。用文学刻写历史,从细微处折射时代,这是《上海报告》在改革开放40年众多主题出版物中的突出特质。
“这40篇作品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集纳成一幅记录上海改革开放历程的全景图。这部作品集也试图在历史演进中,更多关注个人事业、生活和情感的变迁,作家们抒写的往往不是聚光灯下的人物,而是微光中的普通人故事。这些平常而不平凡的奋斗足音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使得人们更加深切体察到历史脉络的律动。”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
“一次创作就是一次学习。”作家们这样说。“今后能不能一年出一本‘报告’?如果一年不行,两年三年出一本行不行?聚焦不同的时代主题,让‘上海报告’成为上海纪实文学的品牌,复兴上海曾经辉煌的纪实文学传统。”王伟话音刚落,“好!”有人暗暗和道,掌声随之而来。掌声里,是号召,是承诺,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新创作。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35位上海作家联手创作《上海报告》 抒写普通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