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电影行业回顾口碑倒逼票房欲成常态
发布时间:2019-01-2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人民网北京1月22日电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18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609.76亿元,其中春节期间票房收入总计60亿,被称为“史上最强春节档”,大年初一单日票房12.77亿,甚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在与进口大片进行市场竞争过程中,国产电影无论从票房呈现上,还是社会口碑上似乎都占据了上风。据最新发布的《2018腾讯娱乐白皮书》显示,达“30亿+”级别的影片前三甲均来自国产电影(《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二》《我不是药神》),“好口碑决定票房走势”正逐渐形成电影业内常态。
“虽然不能说票房决定一切,但口碑好的电影,能逐渐吸引更多受众观影,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房,这种现象是我们乐见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告诉记者,“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当然,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
先扬后抑 电影产业遭遇“寒冬”?
回归2018年年初,2月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100亿,刷新了内地电影市场单月票房最高纪录和全球单月票房最高纪录。而暑期档之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高歌猛进的态势戛然而止,国庆档票房仅有19.1亿,同比下跌27.9%,圣诞档票房更是突破8年来新低。虽全年票房突破600亿大关,但票房增速放缓,年增速为9.1%,即五年来首次回落至个位数。
以36.48亿票房问鼎全年票房冠军的《红海行动》为例,出品《红海行动》的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坦言,2018年是值得铭记的,之所以“值得铭记”,不仅因为中国电影产业交出了600亿票房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成绩单,也因为电影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2018年有20家影视公司的影视股股价市值蒸发了1600亿,有8家影视公司的市值跌幅超过50%。资本的离场,让整个电影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同时于冬也认为,中国国产电影的正向发展势头迅猛。“《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邪不压正》《一出好戏》《影》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影挑起大梁,成为支撑全年600亿票房中62%的‘中坚力量’。”在于冬眼中,中国电影市场已进入转型调整期,但对于这个“调整”他觉得利大于弊,也是必需的。
类型化明确 新人导演成中坚力量
2018年,中国内地共有3430部电影备案生产,其中3025部为故事片。在票房过亿的电影类型分布中不难看出,81部电影承包了2018年88%的票房,其中喜剧、科幻、动作成最主流商业片类型。
中国第四代导演陈国星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人导演的涌现,是让他感觉到欣慰与激动的地方,“现在去电影院看到一部好电影,许多导演的名字都是我不认识的,这说明,中国新人导演的力量已不容小觑,并逐渐成为主流”。
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在中国电影日趋类型化的今天,越来越多新人导演的优质作品层出不穷。2018年国产片票房TOP20的电影中,由青年导演执导的电影共8部,占比40%,其中4部是青年导演的故事长片处女作。“青年导演作品在2018年贡献了超过100亿票房,成为电影行业的中坚力量。”
理性消费 口碑倒逼票房成常态?
电影市场的发展需要电影创作人员的潜心付出,也离不开观众的肯定和关注。《2018腾讯娱乐白皮书》认为,中国观众观影正日趋理性,不再以引进片即大片的心态选择电影,三年来引进票房首次出现不增反减的局面,降幅达10.6%。口碑成为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票房最大驱动力。
2018年,一大批国产电影通过口碑实现逆袭,取得了优异成绩。春节档上映的《红海行动》上映首日排片仅11.4%,在同时期上映的影片中排第4位,而上映7天之后,成为单日票房冠军,一路逆袭成为2018年年度票房冠军。国庆档上映的《无双》也有和《红海行动》一样,呈现出相应的票房曲线,可见口碑对于票房“续航能力”正日渐增强。
从《红海行动》到《我不是药神》,再到《找到你》,影评人周黎明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好口碑电影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票房和电影院线的排片。“这应该,也可以成为一种常态,好口碑的电影,传递给观众的正能量价值观,直接反馈到电影票房上,才能鼓励更多的电影人,拍摄出更好的电影奉献给中国的观众。”(记者 李岩 实习生 杨泽英)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2018年电影行业回顾口碑倒逼票房欲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