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 为你而歌,触摸天宇
发布时间:2019-06-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任明
讲述皇后乐队传记故事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将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都放在34年前那场轰动全球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音乐会上,这无疑是一个聪明之举:开头仿佛是一个人的梦境,凸显了卑微的开始与梦想成为现实之间那近乎神奇的旅程;结尾则是一场郑重而充满不舍的告别,当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主唱弗雷迪·墨丘利转身回望乐队成员那一瞬间,这一永远的凝视,让我们知道,这部电影在本质上还是献给那位台风大胆狂放、有着令人难以抵挡的吸引力的“牙叔”弗雷迪。
弗雷迪多出来的四颗龅牙,让他的口腔异常宽广,可以唱出别人唱不出的高音。就音乐表演才华来说,“牙叔”与乐队其他三位成员的区别,可以说是“天才”与“热爱”的区别。天才耀眼,热爱恒久;天才如闪亮的流星划过,热爱则是在夜空中努力发光发热的星星。
如今乐队其他三位成员都还健在,只有弗雷迪于1991年因艾滋病引发的肺炎去世,享年45岁。失去了这位以其华丽的声线为乐队歌曲赋予灵魂的主唱,贝斯手约翰·迪肯于1997年宣布退出音乐圈,吉他手布莱恩·梅和鼓手罗杰·泰勒仍以“皇后乐队”的名义从事各种音乐活动,但无论从气势还是心境来说,都已不复当年。
《波西米亚狂想曲》正是抓住皇后乐队从成立、成名到1985年参加“拯救生命”摇滚募捐音乐会这14年青春而鼎盛的时光,为观众展示了乐队的音乐历程与创作风格、乐队成员之间各自独立但又亲密无间的亲情,以及弗雷迪这位天生的舞台表演者的才华与坚强、情感与脆弱。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虽然整部影片以弗雷迪为主线,但其他三位成员——以及片中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刻画得十分精彩:布莱恩的沉稳与激情、罗杰的率性与躁动、迪肯的理性与掌控力,都在不多的镜头中呼之欲出。影片对弗雷迪感情线的描写更是含蓄而恰当,体现了导演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当然,这与该片有布莱恩和罗杰这两位弗雷迪的好队友“全盘掌舵”不无关系。影片令人感动却又毫不煽情地描写了四位成员间宛如家人的情义:家人吵架,却永远是家人;弗雷迪与玛丽之间的情感也处理得深情而不狗血。这些感情线与舞台上光芒万丈的表演相映衬,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可感。
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大家会被皇后乐队的音乐所吸引”这个问题。被戏称为“学历最高”的摇滚乐团,皇后乐队的四位成员分别有设计师(弗雷迪)、牙医(罗杰)、天体物理学家(布莱恩)、电气工程师(迪肯)的职业前景,以及“准博士”(布莱恩)、硕士(迪肯)与学士(弗雷迪、罗杰)的学历背景。2007年布莱恩完成了因乐队成立而中止的博士学业,被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授予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17岁时全家因躲避战火来到伦敦、父母皆为帕西人(印度波斯人)的弗雷迪,与三位留着长发的英国男孩一起,为追求音乐梦想而努力着。他们锐意求新,充满自信。当纽约一群骄傲的乐评家们称长达6分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为“伪歌剧”时,他们不为所动:将歌剧与摇滚乐相糅杂,以一种不拘一格的方式表达情感与心声,正是他们的追求所在。影片多处表现了弗雷迪对音乐的投入及视其为“天命”。当玛丽问他面对这么多观众演唱是什么感觉时,弗雷迪回答:“当我知道他们正在聆听我时,我成为了我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我不再惧怕任何人与事。”在告知其他三位成员自己患了艾滋病时,弗雷迪表示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想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创作音乐:“我要做我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一位能够为大家表达心中所想的歌者:触摸天宇!”在个人情感中蕴含着替大家呐喊与奋起的能量,这是皇后乐队独树一帜之处。
在“拯救生命”现场演唱会上,皇后乐队奉献了如下六首歌:BohemianRhapsody,RadioGaGa,HammerToFall,CrazyLittleThingCalledLove,WeWillRockYou,WeAreTheChampions;弗莱迪与布莱恩稍后还再一次登台,演唱了IsThisTheWorldWeCreated这首两人共同创作的歌。用歌声激励人们前行,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陪伴呢?这也是影片最后20分钟令大家泪目的原因。(编辑董明洁许望)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波西米亚狂想曲》: 为你而歌,触摸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