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丨心理学怪谈
发布时间:2019-06-1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塔西佗陷阱是最近流行起来的一个新名词。
在英文世界里并没有对应的说法,
是通过中国学者的传播,在中国开始广为人知。
根据人民网的解释,这个陷阱指的是:
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从而引发一系列信任危机和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
想一想,的确很可怕。
要摆脱这个陷阱,不能只靠政策单方面努力。
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我想补充一些建议。
是的,塔西佗陷阱的问题,
首先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信息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定律,叫做:
不沟通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是不可能拒绝沟通的。你无论做任何反应,肯定或否定的反应,甚至不做反应,都在发出信息。
你不想发出信息,但对方是会解读的。
对于同一个事件,同样的说法,来自同样的信源,人们总是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释。
我认为你做了坏事,你说你没做。
我可以解释为:你在说谎。
你说你真的没做。
我可以解释为:你说谎说得跟真的一样。
你拿出了一些证据。
我可以解释为:你伪造了证据。
你说行吧,那咱就不说了。
我说,你看你看,你心虚了。
你不但做了坏事,你还撒这么多的谎,
你简直没救了。
说它是陷阱,它确实也是无解的。
就算你什么都不说,也仍然在发出信息。
「你看你看!他不回答这个问题!」
你转身把所有的贴子都404了。
「你看你看!他不回答这个问题,还删帖!」
你把带头说话的人揍了一顿。
「你看你看!他恼羞成怒!」
你把所有人的嘴都用胶条封上。
「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
如果再遇到小概率的事件,例如硬盘坏掉,
简直就更难让人信服了。
如何摆脱这样的陷阱,重建信任呢?
作为一个常年教人沟通,分析沟通潜台词的人,我提供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第一,永远不要想着回避沟通
前面说了,不沟通是不可能的。
你做什么反应,做不做反应,都在沟通。
一切回避沟通的行为,都只不过是把无穷无尽的,进行负面解读的机会,分发给了公众。
删帖,封号,这些动作不是在消除信息,
反倒是在高亮信息。
无异于举着一个扩音器,在人群中高喊:
「不要看我这里!千万不要看!!」
结果大家的目光呼啦啦全都转过来……
你看吧,出这种馊主意的,往往都是内奸。
第二,把非言语沟通转化为言语沟通
如果有一些事情还不知道,
就用语言说出来:这件事我还不知道。
而不是选择「沉默」。
因为沉默,具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可能是我不知道,也可能是我知道但是不愿意说,也可能是不方便说,不能说,不准说……
它的意义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而你明确地表达:「我不知道」,
虽然也可能被各种猜测和误读,
但至少有一句话放在这里。
它的可信度,日后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知道什么但是不方便说,
你也可以说:现在还不方便透露,为什么不方便,理由是什么,大概什么时候会告诉大家。
这也远远地好过默不作声,
或者默默删帖。
第三,对过程信息给予陈述
沟通中有一种信息,叫做过程信息,
这种信息对于重建信任来说,特别关键。
比如「现在还不方便透露,之后会告诉大家」,
这就是一个过程信息。
虽然它不能直接提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但它描述了发言者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
我关心的那些话题,他跟我一样,也不知道真相,但事情还在进展,他正在努力弄明白真相……
这样会让受众的感觉好很多。
比如说监控坏了,为什么坏了?
我们目前已经确定了一个库管员的嫌疑,还有没有更多的背景,这一点还有待追查。
或者家长改口了,说法跟前面的说法不一致,
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真相?我们还在调查。
第四,客观陈述,不做先入为主的判断
注意我前一句话的用词,家长「改口」了。
而目前的公告是:
某家长「承认」系其编造。
直接使用「承认」这个词,是不利于建立信任的。
因为这个词在无形当中,已经下了一个判断:
家长现在的那种说法,才是真的。
问题是凭什么?前后两种说法矛盾,凭什么后面的说法就对?
这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是怎么得出来的?
如果把这个说法换一下,变成:
某家长改口称,前述言论系其编造。结合其它旁证,我们判断后面的供述更接近事实。
我想,这种说法会更容易显示出诚意。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
对于这次的公告,我是愿意相信的。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塔西佗陷阱丨心理学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