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德国大闸蟹为什么难以引入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19-06-1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在很多老外看来,中国食物举世闻名有两大原因:一是极端美味,二是不可思议。而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老外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还有什么意思,简直是无法理解。这是饮食文化的一个冲突,但不仅仅是饮食文化的问题。

签证官闪开,

贵国人民需要我!

“签证官闪开,贵国人民需要我!”每当有外国遭遇生物入侵的报道,中国的吃货网友就如此调侃。

比如,亚洲大鲤鱼入侵美国五大湖,威胁当地鱼种和4000万人的饮用水源;大闸蟹在德国易北河莱茵河泛滥成灾,在河堤打洞造成巨大危害,世界自然基金会称大闸蟹给德国造成高达8000万欧元的损失……

这些外国人不吃、中国人眼中的美味,能否一举两得把它们引进中国?

今年8月,淘宝聚划算发起“德国大闸蟹”预售活动,但很快因检验检疫程序的原因告吹,聚划算因此向下单消费者全额退回900万元货款,并额外补偿30%订单额的现金。

为什么原产于我国的海外大闸蟹“回国”却如此折腾?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属的《中国国门时报》说,德国大闸蟹已在德国繁殖近百年,是否因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异或携带当地水体环境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尚无定数,未经严格检疫和检测,盲目引进或食用可能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隐患。

就算检验检疫程序问题解决,德国大闸蟹也很难上中国餐桌。

一是口感原因。定居德国的杭州人蒋宇强说,跟中国的大闸蟹比,德国大闸蟹个头偏小、口味差一点,但在可接受范围内,而在中国从事大闸蟹贸易多年、现转行做生鲜物流的张先生在德国科隆吃过当地的大闸蟹,“口感像东北蟹,壳硬,鲜而不香,老外不吃,如果进口到中国,习惯了大闸蟹那种温润鲜美口感的江浙沪人可能也接受不了”。

二是成本和价格原因。蒋宇强说,德国当地大闸蟹已从去年的33元/斤涨至今年50元/斤(主要是华人购买)。张先生说,大闸蟹从德国进口到中国,需要空运十多个小时、入境检验检疫短则2-3天长则一个星期,“按国内的大闸蟹空运经验,损耗率12小时为3%,24小时为10%,36小时为30%。到中国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将是原产地价格的10倍左右(约500元人民币/斤),损耗高、利润低,注定失败”。

张先生还说,这还没考虑德国大闸蟹的个头大小,越大越值钱,但德国那边的人力成本高,打捞、分拣都是一笔大支出。他认为,从商业角度看,中国大规模进口德国大闸蟹是不可行的。

利润空间较大的大闸蟹尚且如此,像鲤鱼这类中国不缺供应、价格和利润不高、对口感和新鲜程度要求高的食物,不远万里去进口就更不划算了。

选择大冒险?

去吃那串油炸蜘蛛吧!

除了大闸蟹、鲤鱼,外国人不吃的中国美食还有很多。

北京的王府井小吃一条街,是老外们既好奇、新鲜又有些害怕的地方。在那里,从烤麻雀串、炸蝉蛹、炒蚕蛹、炸蝗虫、烤海星到各类动物的鞭,你叫得上或叫不上名字的食物,几乎是无奇不有。

老外拍过不少视频,讲述他们在王府井小吃街的经历。对老外来说,在这条街吃东西有时会玩“真心话大冒险”游戏,一段视频对话是这样的:

“好吧,约翰,真心话还是大冒险?”

“大冒险。”

“没问题,去吃那串油炸蜘蛛吧!”

很多老外认为“中国人什么都吃”,他们回国后会在社交网站上记录下这些让人咋舌的“冒险美食之旅”。

不过,中国人认为这类小吃街并不代表中国的主流饮食文化,因为“没多少中国人会吃这些东西”,建议外国游客在中国最好避开小吃一条街,“不管是菜式还是口味,小吃街食物都不正宗、不地道”。

对那些中国人有口皆碑的传统美食,抛开北京烤鸭、宫保鸡丁等耳熟能详的,一些老外抱怨:很多中国餐馆的服务和菜单都只提供中文,他们要么瞎点,要么对着菜单的图片认真揣摩、跟服务员比划,就算有英文版菜单也存在词不达意或骇人听闻的情况,比如“红烧狮子头”被直接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烧红了的狮子头),谁敢吃?不如翻译成“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用棕色调料炖烂的肉丸)。

在老外聚集的网络论坛上,谈到中国食物,总有大量让人啼笑皆非的吐槽。

“中国人不吃什么”,

无人能答!

美国女子特蕾西去年上网发帖求助:“我的儿子正在做一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作业,需要知道中国人吃什么,这太简单了;还要知道中国人不吃什么,我查遍了资料也找不到答案,求助!”

一年过去了,这个帖子有很多回复,但没人能答。

就“中国人不吃什么”的问题,记者也询问了多位老外和海外华人,他们一下子还真的说不出来。远嫁西班牙的绍兴人June说,当地人喜欢生吃西班牙火腿,但中国人喜欢把它煮熟再吃,“这可把我的公公婆婆郁闷死了。”而June的公公婆婆到中国时,面对一桌中国食物,像鸡爪、臭豆腐、毛血旺等,“让他们吃简直就是一副我要毒死他们的样子。”

蒋宇强在德国的住处附近有一片小森林,“韭菜像野草一样疯长,德国人不吃,我摘来炒蛋。现在我孩子刚出生,老妈从杭州过来帮忙带,她在树林里发现了更多野菜……”

舌尖上的中国,

更应注重食品安全。

有中国留学生把很火的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给老外看,他们看得津津有味,但也很纳闷:中国人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做饭?为什么中国人的厨房里锅碗瓢盆样样齐全?

这个例子,既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反映出中外饮食文化有多么大的差异。

接受记者采访的诸多老外和海外华人提到了一个共同问题:无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有多大,有一点应该是相通的—食物必须卫生和安全。

旅美美食专栏作家冰清说,中餐在摆放、环境和服务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它在海外属于低档菜式,相反,日本菜就给人高档的感觉。

冰清说,中国饮食文化的渗透力是很强的,比如南美国家圭亚那,当地人的饮食中也出现了中式炒饭。然而,中国饮食业落后于世界潮流,中餐讲究菜式创新、口味变化,使用很多调味品,而世界饮食潮流是新鲜、安全、营养和健康。

“中国人拍扁了,就是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这条在中国网络上流传、讽刺国内食品安全的段子,一些老外在英文博客中也有提及,他们对近来中国大力打击的地沟油也很熟悉。

有外贸行业的网友在微博上透露:外国客户来到中国,因为害怕食品安全没保障,竟然自备足够的干粮。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全球化。在考虑中餐如何走向世界、向西方饮食文化强国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许应该先解决人们心中“到底吃什么才安全”的问题。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德国大闸蟹为什么难以引入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