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78-1979丨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
发布时间:2021-07-3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经过漫长的十年内耗,40年前,国人迎来了新的春天气息。
从北京来到偏远小西村的知青林木带着妻女返回了城市,返城打破了林家平静的生活,多了几口人不仅吃饭是问题,住更是大问题。女主角小麦在狭小的居室中奋斗着,她和女儿住过阳台、过道,包括小姑子的居室,但最终分到了房子有了自己的家。
这是描写知青返城的电视剧《小麦进城》中的情节,它向外界展示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人们的奋斗与住房状况。
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5.3亿人口,到1978年增加到9亿。1949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1978年下降到3.6平方米。这还不包括城市逾1000多万尚未返城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假如把他们算上可能连3平方米都不到。
形势比人强。到了1979年,知青大返城,住房问题骤然紧张起来。以广州为例,从解放后到1979年,住房非常困难,1978—1979年东山区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82平方米,有些地方甚至是“三代同房”、“三代同床”。那里流传一句话,“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
1979年,广州珠江两岸
“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住房问题,与其他许多问题交叉重叠,摆在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政府和主政者的案头。
矛盾与问题胶着之时刻,大国的破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78年大事件扑面而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美归来;受中央指示,袁庚率领招商局开发宝安县蛇口工业区的步伐迈开;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的推出,一些想法与探索也在萌芽,如“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些动作和提法犹如冰封的河床遇上暖春开始松动,启蒙和最终拉开了中国住宅、城市与社会大发展的崭新时代。
━━━━
全国首个商品房正式动工
全国首个商品房广州东湖新村
20世纪70年代,城镇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基本停留在“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上。1978年的中国老百姓(603883,股吧)还没有听说过房地产这个词汇,他们只晓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小、太挤。上海光华仪器仪表厂会计杨希鸿,就住在如同“鸽子笼”的家,13平方米, 挤着三口人。
上到政府下到基层,住房问题都是头等大事。
1978年9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住宅建设会议,转达了邓小平对于解决租房问题的指示,主体精神是:解决住房问题的路子能不能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建筑业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位置。
到了这一年的年底,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一些决定开始萌发。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回国后不久,他就提出许多重要的战略决策,比如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设立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小康目标等等。其中也包括住房领域。
到了1979年3月,在住房领域发生了三件重要的大事:一是3月1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直属国务院,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代管。这意味着一个主管城市建设与住宅的机构开始出现。
二是在住宅开发建设方面,1979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办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
三是3月初,敢为人先的广州人面对有地没钱的局面,率先决定引进港资在东山区进行试点建商品房。东山区成立引进港资住宅建设指挥部(后更名为东华实业(600393,股吧)公司),操盘手李庆符与香港的开发商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曲折谈判。
到了1979年秋交会闭幕的那一天,穗港双方签订了引进港资建房的合同。1979年12月21日,全国首个商品房小区东湖新村正式动工。根据穗港双方合同,共25栋、6万平方米的东湖新村开发,由广州提供土地,港方提供资金,6万平方米中2万平方米由港方在香港发售,售价约为港币2500元/平方米(当时100港元约兑30元人民币),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1979年,当广州出售商品房的广告在香港刊登,据有当时亲历的老人回忆,听说香港有1800多人前往认购,而房子只有200来套,先到先得)。原来,大量的香港人有亲属在广州,希望在广州置业解决亲人的住房问题,还有部分人要到广州做生意,购房自住。当时有一位香港同胞甚至一口气买了十套房给广州的亲戚居住。
东湖新村的出现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港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小区管理的住宅区。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的先河。
那个时期的“筒子楼”建筑又称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
在这年的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也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首次提出了“土地使用费”的概念。它以征收土地使用费为标志,开启了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城市土地无偿使用制逐步向有偿使用制转变,各个城市相继出台地方性的土地使用权法规或条例,对土地使用的收费标准进行规定,为地方政府兴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这也成为了后来维持地方政府有效运作的土地财政的萌芽。
到了1980年,国家建委同意了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加强住宅建设工作的意见》,并转发各地。这份意见得以让外界看到了1979年的住宅建设情况,1979年完成投资73亿7900万元,比1978年增长96.6%,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14.8%;竣工面积6256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66.7%,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此外,许多城市,结合房屋维修,还改建、扩建、翻建了一批住宅;并在西安、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进行了住宅出售和组织私人建房试点。这些成就表明,调整“骨头”与“肉”的比例关系,在住宅建设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企业层面,1979年,中海地产创立于香港;而20岁的黄楚龙(星河地产董事长)离开东埔老乡,到深圳闯荡,开始了白手起家的艰辛历程。
回望大历史源头,1979年成为了中国实行向居民全价售房试点的开端,这是一个大变化开始的重要年份。
━━━━
“铁幕拉开了”
1979年,蛇口炸响“开山炮”,蛇口第一爆撼动的不仅是土地,还有板结的体制、僵化的思想
除了住房领域的变化,更大的变化是在一些体制与开放层面。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回望1978-1979丨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