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纸包子、人造鸡蛋等传闻是虚假炒作还是确有其事呢?
发布时间:2019-06-1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央广网北京1月23日消息,临近春节,消费市场逐渐呈现供销两旺的局面。这时候,难免有人要喊“狼来了”!哪来的狼?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回顾2015年,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新闻不断,网络上也曾出现的各种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传言。消费者抱怨担忧,市场会出现一时波动失衡,农户也颇压力。
早先有纸包子、人造鸡蛋等等不实传闻,但这样的事情多了,大家宁可信其有了。如何能分辨这些事件是虚假炒作,还是确有其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中国乡村之声评论员孙立武 跟您聊聊岁末年初,有关农产品市场中食品安全那些事儿。
孙立武:2015年已经匆匆离去,对于食品行业而言,让人难以忘怀的自然是食品安全问题,暴露的众多食品安全问题无疑不是一次又一次敲打着消费者那脆弱的心灵,那些画面真的是不忍直视。当2015年国庆节开始,史上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尘埃落定,开始执掌食品行业的安全守卫工作,终于让饱受食品安全问题的消费者内心有了更多的温暖和一丝镇定,当然法律自然是严格的,但法律之外更需要的当然是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警示和意识观点的提升。
政府部门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要想让食品安全问题零发生确实任重而道远,但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达到危言耸听的地步,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消费者意思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正在向着美好的画面去飞翔。
消费者在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更需要对于市场传闻甚至谣言有清晰的认识,在舆论大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各个领域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在纷繁负责的网络迷雾中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作为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品类多样的农产品无疑不倾注着农民朋友的辛勤汗水,也体现着农民的业界良心,但作为信息不对称、保障自己利益的能力薄弱的环节,无法有效澄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传言,消费者恐慌的心理,必然会造成部分农产品滞销现象出现,进而给农民朋友带来影响,过去的毒草莓、毒生姜、有毒西瓜等等,少数的负面现象很容易被放大,从来影响全国各个地方产品的销售,尤其是在农产品质量问题屡屡出现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思维观念很容易被舆论的小股力量利用,带来农民与消费者双方受损的局面,“谣言猛于虎,传播需担责任”。
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我们除了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之外,更要注重产品的品牌化和质量的标准化。通过品质的保证和质量的标准化让产品品牌深入人心,正常情况下,往往在产品质量问题出现的时候,品牌化的类别受冲击的力度是偏小的。
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5年度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举行。在对2015年全国27个热点舆情跟踪的基础上,选取了去年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并请食品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严谨、专业与权威的解析。包括辣条能不能吃、“僵尸肉”事件、方便面是不是更难消化、生鲜奶是不是更营养、加工肉制品能不能吃等等问题,相关行业专家进行一一解析,也打破了众多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谣言。在谣言的背后,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反思,危机意识并不等于狼来了的口号,对于食品安全这个话题,我们更需要相信的是严格的食品安全法之外,可追溯、可持续的食品生产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更需要相信的是来自正规部门的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读,切勿以讹传讹,发布谣言,引起社会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惊扰了正在迈向良性轨迹的食品安全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