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三峡(5)]:库区兴起新产业
发布时间:2019-06-2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湖北日报 记者 陈剑文
建设中的秭归茅坪镇银杏沱水产养殖基地
三峡成库后 处处是库湾
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的十天,是库区渔民收获最多的时期。从秭归往上直至重庆奉节,都不断传出库区渔民在新形成的湖汊里、刚涨水的支流里收获颇丰、打到大鱼的消息。其中,兴山一渔民在香溪河里打到了13公斤重的江鲢,奉节一渔民用最小的那种网,一网捕到了5种近30公斤的长江鱼。而在平时,一条小渔船在三峡里辛苦一天能捕到两三公斤就算很不错的收获。
是不是日益枯竭的长江渔业资源一下子又丰富了?显然不是。专家们说,三峡水库水位上升,深水区水温下降,长江鱼类纷纷游往浅水区的库湾、湖汊寻觅新的生存、栖息空间。
野生鱼类的选择给人们有益的启示。库区精明的村民和一些外来投资者看好高峡平湖形成的库湾、湖汊和支流湖泊,开始投资水产养殖业。三峡成库后,库区新增水面296平方公里,新形成的库湾、湖汊水温流速适宜,非常适合网箱养殖,一个全新的产业正在千里库区兴起。
“高峡出平湖,山民变渔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里刨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我们这一代要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库区水产养殖充满信心,对新生活满怀期待。”23日,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4组青年农民崔邦仕向记者说这番话时,他和同组村民袁学德、周祖俄共同投资60万元在坝上曲溪湾建设的网箱养殖基地即将大功告成。记者在现场看到,60个网箱排列成一个巨大的直角,把小小的库湾都占满了,水面箱框已全部建好,只待装上渔网就可以投放鱼苗了。
据崔邦仕介绍,他们一直等着高峡平湖的出现。早在几个月前,便自费到清江隔河岩水库学习网箱养殖技术,并从湛江、武汉、荆州等地购回了建设网箱的各种材料。11日,大坝完成135米蓄水的第二天,他们便请来技术人员拼装网箱。
谈及网箱养殖的效益,正在现场了解情况的银杏沱村党支部书记崔邦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5米见方的网箱最保守年产鲜鱼1500公斤,60个网箱年产值至少100万元,扣除各项成本,年纯收入应该在20万元以上。如果养殖名特优鱼种,产值和纯收入将翻一番甚至更多。
崔邦仕只是三峡库区水产养殖的先行者之一。眼下,水产养殖业已被国家列为三峡库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一个个水产发展规划正在库区各县出台并付诸实施。
据秭归县农业局水产办负责人介绍,三峡蓄水以后,秭归60多公里长江沿岸密布湖汊,境内香溪河、叱溪河、童庄河、清港河等长江支流涨水后形成了大型库湾,经测算,目前全县库湾、湖汊面积达1733公顷,到175米水位时这一数据将增至4002公顷。为充分利用库湾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富民强县,今年3月,秭归县制订了《2003年至2009年水产业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确定全县初期开发养殖水面1500公顷,在未来7年内分3个阶段实施,即一年打基础、四年见成效、七年成支柱,到2009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要达到两万吨,产值4亿元,税收3000万元,渔业总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秭归县农业局副局长杨爱民说,三峡成库,水产业勃兴,包括秭归在内的千里库区将从过去缺鱼区跃升为渔业丰产区。据他介绍,此前,秭归县内宜鱼水面少,境内少量小型水库、堰塘养殖又大多停留在“人放天养”水平,单产很低,每公顷不到750公斤,全县年产鲜鱼仅400吨,人均占有水产品量不到1公斤,全县渔业总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0.6%。新县城茅坪和一些大的乡镇集贸市场只得从枝江、沙市等平原湖区购进水产品,品种单一,量少价高。库区群众往往只能在节日里才能消费少量的水产品,年人均食鱼量只及平原湖区的几十分之一。
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库区人民不仅可以享受平原湖区人民吃鱼的“口福”,三峡大量无公害水产品的输出,还将给库区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三峡水产业的勃兴能起到提高库区人民生活水平、缓解库区人地矛盾、消化大量剩余劳动力、优化当地经济结构的作用。
当然,人类在长江三峡水域开展人工养殖毕竟是头一遭,对库区各县来说,水产业既是一项生机无限的新产业,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新课题。发展和壮大这一产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一切全靠库区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探索、总结。
记者以为,发展库区水产业有两点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是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切忌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投资。在当前市场上传统养殖品种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三峡库区应因“水”制宜,大力发展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名特优水产品,并逐步形成一批无公害水产品牌;与此同时,要高起点规划水产品加工业,拉伸产业链条,逐步提高库区水产业整体素质。二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专家们已经指出,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容量,避免重蹈过去一些水库渔业开发过度而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覆辙。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拥抱新三峡(5)]:库区兴起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