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鸭第一县”拆除一半养鸭棚
发布时间:2019-06-2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农村大众报沂南讯 (记者花宇)3月7日,沂南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2014年6月20日之前,全县肉鸭养殖场完成环保改造,并全面退出村庄、水源地附近的禁养区。此举意味着,全县约一半的养鸭棚面临拆除或改造转产,绝大多数养殖户将改造棚舍设施。据估算,沂南县肉鸭存栏量短期内将减半,一大批养殖户改行。这个苦心经营多年、帮助当地农民增收的“肥鸭”,怎么说“飞”就“飞”了呢?
沂南县有肉鸭散养棚近万个,高峰时期肉鸭年出栏量达3亿只,加工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号称“中国肉鸭第一县”。可多年来,养殖户多采用土养法养鸭,鸭粪大多用水冲刷,随意排放。据统计,全县目前采取环保措施的养殖户,仅占10%。不少养鸭棚距离村庄、河沟很近,不仅散发异味,污染水源,传播疾病,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2013年,在沂南县反映环保问题的热线电话中,关于养殖污染的占了69.8%,养殖区附近的村民怨声载道。
环境压力之下,沂南县“忍痛”向这个富民产业“动刀”。目前,全县已被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其中,距离村居200米以内的区域为禁养区。据沂南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郭琪估算,这一“红线”内的养鸭棚约占总量一半,即将被拆除或转产。允许存在的养殖场棚,必须要通过改造,使用生态环保垫料养殖,杜绝污水外溢。养殖场经过改造并验收合格的,才能领到准养证明。任何企业不得给没有准养证明的养殖场投放鸭苗、饲料等生产资料,也不得收购其生产的肉鸭。山东太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可斌说:“沂南养的都是‘合同鸭’。只要把企业管好了,把养殖户管好,肯定没问题。”他表示,为了保住原料的供应,加工企业一定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养殖户支持。此外,一个回收利用鸭粪的有机肥生产项目,正在运作之中。
郭琪说:“目前,沂南肉鸭的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到了该控制的时候了。”根据长期规划,沂南的肉鸭养殖将只减不增。这意味着,沂南今后若要新上标准化场棚,必须要拆除等量的散养场棚。
◎深读头条 幕后:落治污的子,谋产调的局 农村大众报记者 花宇 通讯员 刘长顺 李顺利
一系列整改、限养措施,正在肉鸭养殖加工大县沂南进行。一场“短痛”,不仅是为了避免农村人居环境恶化的“长痛”,也是避免产业低水平发展的“长痛”。在沂南肉鸭产业甚至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棋局中,当前的养殖业整治行动,已作为一粒关键棋子落下。
当地从业者期待:通过这次治污行动,将低水平、高污染的养殖环节改造提升,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倒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而在地方政府看来,此次行动,还要放入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大背景中去解读。
伤害的不仅是环境
养鸭在沂南,既是农民养家糊口的生计,又是污染农村环境的重要源头。养鸭业在沂南兴旺的近10年里,似乎一直背负着污染的“原罪”。沂南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郭琪,曾对着肉鸭加工企业的老板们喊话:“你们靠着养鸭、宰鸭挣了大钱,坐上了豪车,但在老百姓面前,你们的腰板直得起来吗?”这一点,无论是企业还是养殖户都心知肚明。界湖街道徐家独树村养殖户徐浩丰说:“就知道早晚得有这一天。”住在鸭棚边的他,这些天晚上经常被熏得睡不着。
粗放的养殖,也对产业造成了破坏。郭琪说:“由于养殖方式、模式落后,畜禽生长环境差,病死率高,无形之中给畜禽产品安全埋下了隐患。”沂南县县长姜宁说:“大部分养殖户不愿去搞环保养殖,导致养殖利润低,价格上不去,整个产业始终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
企业自己“找饭吃”
在山东太合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可斌看来,变化是可预期的,而且一定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养殖量少了,企业就‘吃不饱’了。为了提高冷库、厂房的利用率,企业只有在丰富产品结构,改造产业链上下功夫。今后,肯定要逼着企业搞分割,搞熟食加工。”长期以来,当地多数企业以白条鸭为主营产品,位于整个肉鸭产业链条上的末端。贺可斌说:“温州不养鸭,当地熟食企业从沂南进白条鸭。腌制、烹制之后的鸭舌,按个卖,利润要比我们高得多。”
畜牧结构再调整
徐浩丰自从知道县里要对养鸭业进行整治的消息后,就买好了兔笼,定了兔苗,准备转行养肉兔。从养鸭到养兔,正是沂南县在畜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主推的一种模式。
据姜宁介绍,今后沂南将对养殖场棚进行转型升级,逐步淘汰小规模及零星散养户,引导、支持养殖户将养殖由食粮型向食草型转变。郭琪说:“从防疫角度来说,目前沂南的养鸭体量过大了,疫病风险加大。”目前,当地已有企业从法国引进了伊拉兔,准备在县内推广。“养鸭棚变成养兔棚,很容易;宰杀鸭子的生产线,改造成宰杀兔子的也不难。而且养兔的污染几乎没有,又是新兴的消费热点,效益前景应该不错。”郭琪说。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中国肉鸭第一县”拆除一半养鸭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