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能用激素吗?对人有害不?
发布时间:2019-06-2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近日,农业农村部回复栗翠田等6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农产品提质,禁止使用激素”的建议。回复显示,2017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8,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在安全性方面,国际上至今为止从未发生因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使用必要性方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或延长供应期、节约劳动力的目的。今后,农业农村部将加强普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和技术水平,引导公众放心消费。
从“问题草莓”到“无籽葡萄”,从“带刺黄瓜”到“液体泡蕉”,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社会神经。谣言不仅引发了消费者恐慌,由此引起的农产品销量骤降、价格下跌,对相关产业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正确认识“植物激素”,让农民不再为谣言而哭泣!
一、什么是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分为植物内源激素和植物外源激素。
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一类微量化学物质,俗称植物激素,也叫植物内源激素。
市场上销售的膨大剂、生长激素等,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和刺激等作用或调节植物抗逆境的一类化学物质,包括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仿天然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又称为植物外源激素。
从功能上看,植物内源激素和外源激素作用机理完全相同,除了具有膨大、催熟功能外,还有促进生根发芽、调整花期、抑制生长、矮化植株等作用。
二、植物激素是如何管理的?有多少种?
在管理方面,从1997年开始,按照《农药管理条例》规定,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农药进行管理。只有取得农药登记并办理了生产许可后,方可进行生产、经营和使用。在农药登记审批时,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农药安全评价标准和方法,对申请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科学试验和评审,只有当证明具有较好的功效、对人畜健康安全、环境友好时,才可批准登记。
目前,我国已取得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近40种,主要在部分瓜果、蔬菜及棉花、小麦等作物上使用。国际上登记使用的有100多种,其中欧盟允许使用的有40多种(包括乙烯利、氯吡脲等)。
批准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要制定安全使用技术,包括用药时期、用药剂量、施用方法、使用范围、注意事项和安全间隔期等,并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此外,登记的产品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残留试验,并根据残留试验等数据制定残留限量标准和合理使用准则,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植物激素安全吗?
在安全性方面,国际上至今为止从未发生因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施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也是非常安全的。与其他农药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纳入农药范畴管理,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病防虫除草的农药,其产品属于低微毒性,有些甚至因为几乎无毒而被列为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豁免物质。如膨大果实常用的氯吡脲毒性(半致死量大于4918毫克/千克)低于食盐(半致死量为3200毫克/千克)。
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微小,过量使用易产生反作用,农民不可能大量使用,因此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较低。自2015年起,农业部对农产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平均残留值仅为0.001—0.034毫克/千克,膳食暴露风险很低,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是不能混淆的两个概念。激素作用于细胞时,细胞中必须存在一种特定的蛋白质与之进行结合,称为激素受体。人体中没有植物激素的受体,植物激素对我们人体不可能起到调控作用。因此,人们所担心的,摄入植物激素,会“性早熟”“发胖”“内分泌失调”,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同样,动物激素也无法与植物细胞发生作用,不能用于果蔬生产,因此,使用避孕药实现葡萄无核等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四、为何要使用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能调控植物的开花结实、成熟衰老、休眠萌发等生长发育过程,由于气候等原因,有时植物自身合成的内源激素不足。为确保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人工加入一些与植物内源激素相同或相类似的微量物质,以弥补内源激素的不足,这些微量物质即为植物激素。
施用植物激素是国际通行的农艺措施。植物激素作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技术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地区,如乙烯利、赤霉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矮壮素等使用在水果、蔬菜、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上。
如草莓,草莓生产是可以依靠草莓自身合成的内源激素来调控生长发育,并通过品种、栽培、施肥、防病治虫等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但在持续低温或连续阴雨等草莓自身分泌的内源激素无法满足正常开花结果或保持良好外观品相的时候,需要使用植物外源激素,如用赤霉酸促进生长、用多效唑控制徒长、用S-诱抗素促进着色。
如香蕉易发生机械损伤,尤其是成熟的香蕉不耐贮运,因此,一般采摘青果运输,到达目的地后,如果青香蕉还没有完全成熟,可用乙烯利人工催熟,改善香蕉的风味及适口性。使用氯苯胺灵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马铃薯,可抑制马铃薯发芽,避免因食用发芽的马铃薯而中毒。棉花后期使用噻苯隆促进脱叶和开桃,可提高品质且利于机械采收,提高生产效率。
沙糖橘挂果后,有2-3次生理落果,落果期内都要喷施两三次九二0(赤霉素)等植物调节剂,用于保果;番茄、茄子等茄果类蔬菜在开花结果期必须用2,4-D或防落素等植物激素;西瓜开花时必须喷膨大素(吡效隆),否则无法保住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资料,但消费者对“植物激素”心有疑虑,导致消费信心受到影响。对此,农业农村部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撰写了科普宣传稿、出版科普手册《做个有知识的吃货——带你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出品科普微视频《“避孕药”黄瓜的真相》和《畸形与空心草莓的真相》等,以正面引导舆情。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加强科普宣传,加大技术培训指导力度,普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和技术水平,引导公众放心消费。
(农业农村部、农化宝典)
关于农产品的 几大谣言
1.香蕉泡液:香蕉浸泡不明液体,吃了有毒。
真相:专家指出,蕉农用低毒杀菌剂浸泡香蕉,可以有效抑制香蕉有氧呼吸,利于远距离运输。
2.西瓜打针: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打了针。
真相:一难注射、二难扩散、三难食用,费时费工易腐烂,西瓜打针图个啥?实验证明,西瓜打针之后,口感酸涩、极易腐烂,这个夏天可以安心做个吃瓜群众。
3.空心草莓:草莓空心是因为使用了激素。
真相:影响草莓空心的因素有很多(品种、水分和肥料的供应、过度成熟和使用膨大剂),以空心为依据来判断是否是“激素草莓”并不科学。
4.无籽葡萄:无籽葡萄都是蘸了避孕药的。
真相:无籽葡萄分两种,一种是天然无种子的葡萄,另一个则是天然有种子的品种进行无核化栽培获得的葡萄。专家指出,植物激素、动物激素差异大,无核化栽培使用的植物激素对动物体不起作用。
5.黄瓜顶花带刺:顶花带刺的黄瓜是沾了“避孕药”。
真相:农业部门进行全面排查,黄瓜“沾花”药水是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非“避孕药”。
6.蘑菇富含重金属:蘑菇生长过程中会吸附大量重金属。
真相:食用的蘑菇多是人工无土栽培,不会吸附到土壤重金属。专家指出:市场上常见的大宗食用菌并不存在富集重金属的情况。
(据《科技日报》)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作物能用激素吗?对人有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