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汶川地震全程回顾 举国救灾八大启示

发布时间:2021-11-1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抗击汶川大地震启示录之一: 政治信念大升华

  黄秋生 赵剑平

  世纪大地震,世纪大哀痛,世纪大抗灾!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中国汶川的里氏8.0级大地震,如同数百颗原子弹在十几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一齐释放,顿时,城市化作废墟,乡村夷为平地,数万人罹难,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汶川身上血,巴蜀眼中泪,中国心上痛!血与泪的交织,哀与痛的融合,似滚滚大潮,汇成人类灾难史上最大的国殇。

  汶川不哭,巴蜀挺住,中国雄起!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举国倾力、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抗震救灾斗争全面打响。惨烈的废墟变成勇士的战场,残破的村镇变成爱心的热土。因为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灾区群众就能挺起不屈的脊梁;因为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广大军民就能凝聚无穷的力量;因为有科学理论的光辉,中华儿女就能看到明天的希望!

  领导军民抗击大地震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是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我们这个在无数挫折中成长起来的民族,经历过太多的灾难。然而此时汶川灾变,却是我们党执政以来面临的最大的地震考验。世界瞩目汶川,同时也在考量中国共产党的能力和作为。

  人民安危牵动着中南海。

  灾情传来,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批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人民生命安全。"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赶赴地震灾区。

  地震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温家宝任总指挥,全面负责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满目疮痍的四川重灾区,胡总书记来了!冒着频频余震,迎着种种险情,他的身影出现在残垣断壁的废墟上,出现在排险救人的官兵中,出现在受灾群众的帐篷里……他指示救援队伍,把抢救人民生命作为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他号令军队和武警向乡村挺进,彻底排查,无一疏漏;他鼓舞受灾群众自强不息,战胜灾难,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来了!党中央和老百姓,手握在一起,脚站在一起,心贴在一起。尚在淌血流泪的民众,看到的是张张亲切的面容,听到的是句句暖心的话语:"党和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我们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昂起倔犟的头颅,燃起火热的心,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前!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

  坚定而洪亮的声音,穿透震区河山,响彻中华大地。这是对灾区的承诺,更是向世人的宣示: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倾听这声音,人们的记忆仿佛穿越历史隧道,去回溯红色经典,耳畔再次响起党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庄严宣告:"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眼前再次浮现危难之时党的几代领导者总是和人民在一起的动人场面。

  岁月更迭,时事变迁。令人无比欣慰,国际上马克思主义政党遭遇种种挫折的今天,我们党不仅理想不变、宗旨不变、本色不变,而且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在与时俱进。当历史巨轮驶向21世纪,中国遇到多少风险和危机,是他们沉稳掌舵,力挽狂澜。面对这次重大地震灾害,他们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的非凡气魄,情系灾区、忧民爱民的崇高情怀,科学决策、化解危机的卓越智慧,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的务实作风,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而且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专注和积极态度,值得所有外国朋友尊重和赞扬。"

  一个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

  在军队和武警13万抗震救灾大军中,临危受命、靠前指挥的是各级党委领导,冒死出征、勇挑重担的是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得知家里房屋倒塌、10多位亲人遇难失踪,同时也接到赴映秀镇抗灾的命令。只有把不幸压在心底,只有化悲痛为力量。他带领1500名官兵爬高山、攀悬崖、钻涵洞,徒步奔袭13小时抵达映秀。数百被困群众获救后无比激动:感谢党给我们派来了救星!

  地震之时,8740部队运输科科长刘文宏正率长长的汽车运输队行驶在赴马尔康的路上。就地救灾战斗打响之际,他组织党员成立了震区第一个临时党支部。有了"红色堡垒",战斗就有力量。18天救灾,他和战友们解救幸存者100多人,让3000多名无家可归的群众投入了党的温暖怀抱。

  组织震不垮,灾区党旗红。川北大地"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达1.8万个,一百多万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践行先进性誓言,为党旗增光辉。

  党在,信心在、力量在、希望在!有党,群众就有主心骨,民族就有中流砥柱。灾区百姓信心满怀,擦干眼泪,跟着党,我们重新再来;救援大军豪情万丈,携手并肩,跟着党,我们共创未来!

  德国《时代》周刊发表《所有中国人都站在了党的身边》文章说:"如果把政治领导人的身体力行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北京的反应速度要比东京和华盛顿迄今为止所发生类似灾难时反应速度要快得多。"美国麦克拉奇报业集团网站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北川有位名叫唐雄的医生,在被埋139个小时获救后,提出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我想入党"。

  灾难是首悲壮的歌,灾难是堂理性的课。它再次诠释这样一个真理:前进道路上无论多么曲折坎坷,只要我们坚信党的领导,与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险,没有战胜不了的灾难。

  凝聚军民抗击大地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路英雄的大磁场

  "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吹响战斗号角,全国军民闻令而动、应者云集,一股强大合力汇聚巴蜀,形成气吞山河之势。

  世人看到,解放军和武警大举投入,抢挑重担,战斗的身影遍布城市乡村,神奇的大手解救万千群众;各级政府救灾预案立即启动,救援力量体系展开运行,医疗有效跟进,物资及时到位,灾民妥善安置;一支庞大的救援队伍从四面八方奔向灾区,没有号角,不求回报。平时,他们有不同的身份公务员、教师、医生、工人、农民、个体户,此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是力助同胞的呼声,到处是支援灾区的行动,到处是捐款赠物的长龙,即使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呀呀学语的孩子,也缩食解囊,争献爱心。一位大学生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同胞都在为同胞,大家都想帮国家。"

  前不久还在"藏独"问题上污蔑谩骂中国的美国CNN主播,此次不得不称赞"中国人的坚毅和顽强、团结和互助"。他们的记者甚至感叹:"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这样的13亿中国人!"

  中国"井喷式大救灾"现象,令世人感动,也让世人思考。透过现象,人们看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外电关于"震灾凸显中国当前制度优势"的舆论一时铺天盖地,当然其中不乏有人云亦云、追风赶潮之嫌。但值得庆幸的是,国人对于这一话题的探讨进入了理性层面。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杭州一所大学学院副院长周光迅教授,一场"从汶川大地震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讲座,在广大师生员工心底激起巨澜。他博引古今,旁征中西,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不同表现,用多媒体画面形象地推入大家的视野: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救援,1960年智利大地震的救援,2004年美国大飓风的救援,2004年印尼海啸的救援……推人及己,再看汶川,周教授的结论是"中国式救援无与伦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统一和谐的社会制度,是具有高度协作精神的社会制度,是可以把力量凝聚最大、释放最好的社会制度!"现场不时爆发出的掌声,是新一代学子回应老一代学者的内心共鸣。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仅再次成为学术知识界、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话题,而且感同身受的广大军民,对它的认识也在升华和飞跃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利益观,在抗震救灾中显示惊人凝聚力。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大家庭,国家利益至上是公认的铁律。而这种共同的利益,又决定了人们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得失同喜共忧。一致的目标下必有一致的行动。在平时的建设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灾难临头的危急时刻,这种优势则表现为"集中力量抗大灾"。灾难成了国人共同的敌人,抗灾便是国人共同的使命。这正是全国上下一盘棋、团结协作渡难关的深层原因。据6月上旬统计,为支援四川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43.94亿元,社会捐款数百亿元,就连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也捐赠了9亿多元。雄辩的数据见证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凝聚力,正如灾区一幅标语所写:"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人们坚信: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理想奋斗观,在抗震救灾中显示出巨大感召力。历经五千年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极大丰富和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等,浓缩了当代中国人同天灾人祸作不屈不挠斗争的高贵品质,记录了社会主义中国在挫折中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今天的抗震救灾战场,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各路大军英勇战斗。带队强行军率先赶至震中汶川的8740部队参谋长王毅,发扬的是这种精神;打开7条生命通道的水电官兵,发扬的是这种精神;第一时间到达都江堰抢救生命的驻川部队官兵,发扬的还是这种精神。大家坚信,只要我们不向灾难低头,灾难就会向我们低头!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核心价值观,在抗震救灾中显示出无穷内动力。旅居美国的著名媒体人隗静说,常常有西方人无端斥责当今中国人价值观"不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理由是市场经济大潮冲决了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沉淀的是纸醉金迷和唯利是图。然而,看看这场抗灾斗争,那些西方人脸红了:听见垮塌的楼房中传出母亲和侄女的求救声,青川县干部袁世聪接到实施爆破疏河道任务,没有多想选择后者,更多群众获救了,两位亲人却永远离开了他。年轻士兵何健8名亲人埋在废墟之下,怀着大悲救大灾,救出多名幸存者却没有一个亲人;灾区青年李林自己房倒屋塌、衣食无着,却把仅有的200元钱捐给了地震中的孤儿……原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是中国人格的主旋律。他们先人后己、公而忘私、忍辱负重,视他人痛苦为自己痛苦,把他人幸福当自己幸福,以个人价值去扩充社会价值。这样的人,即使到西方所谓高品质的人群中寻找,谁敢保证能够找到?

  指引军民抗击大地震党的创新理论光芒,是科学救灾的方向标

  震区艳阳高照,灾后暖流如潮。

  当幸存者得到及时解救、伤残者得到有效治疗、遇难者得到有尊严处理的时候,当一条条生命线被开路先锋打通、一座座堰塞湖被当代大禹疏浚的时候,当崭新的帐篷在废墟旁排排立起、灾区学校又传出琅琅读书声的时候……耳闻目睹这一切,国际舆论感叹:汶川大救援,当惊世界殊!

  什么力量,能够如此回击灾难、抗拒自然?人们说,灾区的天之所以是晴朗的天,映照它的有同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优势融为一体的科学发展观的光芒。

  呵护人性大抗灾的最大亮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这次汶川行动的鲜明特征。大灾之始,胡主席发出的第一号令就是抢救生命;道路被毁,震中汶川成为"孤岛",胡主席指示部队快速挺进,他最关注的也是生命;被困者临近危险时段,胡主席指挥部队进村入户,他最着急的还是生命。

  各路大军接令出征,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在他们的概念中,把地震损失降到最低,就是把生命存活提到最高。救灾呈现着无数的感动,最大的感动是生命的感动。救人,救人,救人!如果说这是一部抗击灾难的恢弘交响,那么生命呵护便是它最动听的乐章。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如今之所以能登上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就是因为集历史人本理念之大成,筑起了自己思想理论的长梯。从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到左丘明的"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从马克思的"人就是人的世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到毛泽东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善于汲取先哲精华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次处理自然危机中升华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形成天下归心、全民聚力之势。

  统筹力量大抗灾的最佳效果。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大灾当头,我们党和政府临危不乱,在救灾过程中把这一手段发挥到了极致,显示了高水准的统筹力、协调力。新加坡《联合早报》提出一个论点:中国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管理能力。论据援引了抗震救灾中的大量事实:无论是多军种的调遣,还是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抑或国家各专业部门间的协调,都实现了快速、有序和高效,救人、防疫、物资调配、伤员分流,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有条不紊、步步为营。

  英国艾伯塔大学政治学家蒋文然评价说:"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对大型自然灾害作出的最迅速而最有效的反应。"

  奇迹,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瞬间爆发。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现代国家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在科学发展沃土中精心孕育后结出的丰硕成果。

  前瞻眼光大抗灾的最新视角。古人强调"先预而后立","谋远虑而无近忧"。超前思维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思想支点和行为钥匙,为灾后四川解除了一系列忧患。党和政府执掌科学的望远镜,洞察地震灾难的连锁反应,仿佛看到次生灾害的萌芽,像无数死神的魔爪,悄悄向脆弱的灾区人民伸来。于是,止新灾于初萌的又一场战斗打响:洗消防疫的白衣天使来了,疏通堰塞湖的水电勇士来了……他们用双手为灾区上空牵来片片祥云。

  有一种悲痛叫力量,有一种倒塌叫崛起。大灾大考验,大难大历练。"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一个半世纪前的这句名言,今天再次成为真理的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灾区前头万木春。

  地震灾区倒下的,是房屋,是桥梁,是山体;

  中国大地升华的,是精神,是理想,是信念!

   抗击汶川大地震启示录之二:民族合力大展示

  肖福恒 曹宇翔

  13亿只灯盏同时点亮,13亿颗心一起悸动!5月19日14时28分,在汽笛、警报的鸣响中,亿万中国人为汶川大地震的蒙难者志哀。

  一个流泪的民族必然充满悲悯,同时也充满坚强。灾难总是以前所未有的惨烈方式,来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性格。一场血泪交织的大灾难,能摧毁众多生灵和物质文明,却永远不能黯淡这个民族的精神光芒。垂下头颅,人们找到了曾经苦苦求索而不得的答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历尽波折、坎坷、浩劫甚至灭顶之灾而不倒,是因为在苦难面前,我们坚韧不拔,血管里始终奔涌着无私、团结、友爱、勇敢,流淌着善良、勤奋、坚强、感恩!这是一条无声的大河,千回百转,生生不息……

  千磨万击还坚劲,千难万险不放弃,用坚强的内核与内心

  挺起不屈的脊梁

  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不能摧毁我们的心灵;地震可以震倒我们的房屋,不能震垮我们的脊梁。

  坚强的民族是因为有坚强的内核。电视上,有一个生动细节让中国人心潮起伏,热血奔涌:总书记走下飞机舷梯与总理"灾区会师"的那一刻,两双大手紧紧地久久地相握,又手拉手、肩并肩向前走去。这一握,向世人传递出中华民族惯有的悲悯情怀;这一走,向世人传递出东方大国坚定、自信、务实的步伐。在灾区,每到一处,总书记都会留下坚定有力的声音:"要挺住"、"要坚强"、"要尽全力"。灾难现场,总理动情地对群众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总理的声音不大,却以特有的磁性,感动得受灾群众热泪长流,像是一个受惊吓的孩子,终于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温暖结实的臂膀。这种真情与力量,时刻向世人昭示一个信念:我们的内心充满坚强,我们的民族不可阻挡!

  大难当前,中华民族坚强的内核凸显出来,党和政府用果断、迅速、高效赢得强震下拯危救难的宝贵黄金时间,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及民兵、预备役部队自然成为民族危难的坚强柱石。大地震发生两天之内,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10万官兵在重灾区展开救援。军队强则国强,三军用则民安。武警部队第一支到达震中的200名忠诚卫士、第一支到达震区的专业医疗救援队、第一支在汶川抢修"生命通道"的交通部队,第一支抢险堰塞湖的水电部队,第一支在卧龙抢救国宝大熊猫的森林部队,第一支在"黄金时间"投放大型机械救人的黄金部队……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救灾者本身又是受灾者,面临着生与死、公与私、大家与小家的考验。而这些具体考验连缀起来,就是一个不屈民族内心强度的清晰投影。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15个亲人遇难,彭州市民警蒋敏10个亲人遇难,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家中13个亲人遇难失踪,成都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张秋红在救灾现场挖出两名亲人的遗体,他们都忍着悲痛救出一个个幸存者,这种"一腔热血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博大情怀,使民族精神升华到极至。

  正是因为我们的党选择了坚强,正是因为普普通通的人民选择了坚强,正是因为背负民族希望的忠诚卫士选择了坚强,才使得埋在瓦砾下的成千上万个生命神奇地走出废墟,也才使6万多鹤化归寂的逝者带着人性的尊严安详长眠。

  坚强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一位从预制板下获救的百岁老人挺直腰板上了担架,一位被压在废墟中266小时的幸存者昂起不屈的头颅,400多个小时命悬"孤岛"的8个民族兄弟生还后加入志愿者的行列……

  重大自然灾害总是给人类带来无限的伤痛,但一个坚强的民族往往会从灾害中获得特殊的力量。邓拓在《中国救荒史》记载:"仅清代不足300年间,自然灾害就多达1121次。其中水灾192次,地震169次……"而每次灾害都使中华民族重新挺起脊梁。1976年,大地震使唐山变成废墟,10年后,一个新唐山屹立在世界的东方。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都使中华民族的内核与内心更加坚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炎黄子孙风雨同舟,用温暖的臂膀与爱心

  贯通不息的血脉

  "无论你走的多么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互联网上这首诗,道出了每个中华儿女与祖国的关系。

  灾难往往能够检测出一个民族道德力量和精神深度尽管这是一种过于残酷的考验方式。让我们回放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几个镜头:在成都,地震当天有120辆出租车司机开车到都江堰,义务将幸存者抢运到成都大医院。当天晚上,成都某血液采集点,700余人的献血队伍排成长龙。上海的血液中心则因为"人满为患"不得不拒绝献血,后到者只有登记留名成为"替补队员"。在北京,2万多人参加献血,5万多名志愿者进行了献血预约登记。清华、北大等40所高校5000名大学生登上了采血车。在重庆,不少市民凌晨4点就在献血点等候。在广州,因为献血一度造成交通堵塞。面对记者采访,带领全科献血的武警总医院磁共振科主任王宏说:"我就是想让重灾区的人们知道,我们正和他们站在一起抗击灾难。"朴实的言语,饱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沉淀得最浓厚、最纯朴的情感。人类崇高的情感是相通的,国际舆论对此也作出了高度评价:"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上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民族凝聚力可以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救援现场活跃着一支27万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从天南地北自发赶来,穿着各式服装,操着各种口音。他们中有啃着大饼前来救灾的12位沂蒙山人,有带来10万元保障现金的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爱心救援队",有安徽蚌埠的刘氏4兄弟,有来自北京中关村软件公司的"勇士车队"、成林骨科医院的民间"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队"、平谷民营"直升机救援队"。

  让我们记住陈光标这个名字,他是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民营公司的董事长。地震后,他把在武汉召开的董事会变成了赈灾动员会,自己带头给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560万元。随后,他调集60辆推土机、吊车等昼夜兼程赶到灾区,连续指挥奋战100个小时,从废墟中挖出243人,其中5人生还。

  让我们记住"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这个由唐山13位农民组成的小分队,年初赴湖南郴州参加抗击冰雪灾害,这次又赶到受灾最重的北川,从废墟中救出23名幸存者。

  血脉总相连。地震也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公民的成长。包括国企、民企、外企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利润厚薄,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各项捐赠慈善活动。全国百名企业领军人物倡导社会责任,都捐出数以千万的善款。台塑集团、日照钢铁、天津荣程集团、加多宝集团捐出上亿元。而中石油、中烟、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则捐款2至5亿。新浪网5月22日统计,国内企业捐款达到160亿元人民币。

  灾难是不幸的,但灾难往往也是提升整个民族精神的契机。大地震发生后,随之而来的全国各地数以万计家庭申请认养地震孤儿的热潮,无疑是救灾行动的"升级版"。中国人寿设立"国寿慈善基金会",承担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5月16日,北京市民政局、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开通"收养汶川地震孤儿登记热线",2天接到收养电话2354个。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与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两岸四地人民的心。7天时间,香港各界向四川地震灾区的捐款已逾20亿元人民币。仅在5月17日晚,香港无线电视举办大型筹款节目"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筹款2.2亿港元。而在宝岛台湾,5天捐款7.8亿元人民币。澳门5天筹集善款2亿港元。

  "血浓于水",大地震牵动着海外游子的心。今年1月刚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副主席方襄城,从地震的第二天就和当地华侨华人为中国地震灾区募集善款,当时他的上衣口袋里还揣着硝酸甘油。在以他为首的老年华侨华人为主体的募捐点,捐款数额持续攀升。5月19日国殇日当天,法国里尔的4位华人妇女早上7点乘车出发,将一笔2.2万欧元的捐款送到了中国驻法大使馆。

  海内外收藏家、艺术家举行"共同渡过"抗震救灾慈善拍卖系列活动。在北京,29位画家创作的抗震救灾作品《热血5月·2008》拍出3350万元。在香港义拍中,一件乾隆年间寓意深刻的"母子图"笔筒以6500万港元成交。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两岸四地的宗教界在捐赠大笔善款的同时,还举行祈愿法会。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北京雍和宫为遇难同胞举行祈愿法会。全国佛教界、道教界共捐善款4.5亿元。与此同时,在四川重灾区什邡市罗汉寺里,24个婴儿在两张红褐色禅床组成的手术台上呱呱降生。一声声哭啼从这座本应晨钟暮鼓的千年古刹传出,昭示着中华民族绵绵瓜瓞的顽强生命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思想整合力量,它作为浸润到每个国人血脉中的民族之魂,集中了民族思想、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其全体成员具有价值指向的吸引力。

  在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和机关带头向灾区捐款。中央财政今年将安排700亿元资金用于灾后重建,明后年还将做出相应安排。目前全国捐赠款已逾430亿元人民币,武警部队交纳的一次"特殊党费"就有1.2亿元,而全国、全军尚未完全统计出来的"特殊党费"很可能还是一个天文数字。

  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佐证。上海在中央压缩全年开支百分之五的基础上,将全年开支压缩百分之十,许多省市都勒紧裤腰带,挤出经费为灾区生产急需的帐篷和板房。

  "地动山摇摇不散华夏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水电部队高悬在堰塞湖工地上的这幅标语撼动人心。10多万鏖战在抗震第一线的官兵一面搭建帐篷和板房、抢种抢收农作物,一面为灾区献爱心,从将军到士兵,几乎是倾囊而出。在汶川古溪河村,抗灾的武警乐山支队3名领导在一个降落伞搭成的指挥所里召开党小组会,交纳一次特殊党费,共凑了1460元。翌日一大早,消息"泄露",党员干部来了、战士们也来了。不一会儿,指挥所的圆桌上堆放了1.3万多元。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有一种理念叫敬畏,有一种责任叫历史,用缜密的理性与匠心

  积蓄生存的智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

  人类文明史充分见证,中华民族是充满生存智慧的民族。那远古的大禹治水、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那厚重的万里长城、伟岸的三峡大坝,都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位于震区而岿然不动的都江堰,是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的杰作,是世界水利文明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至今维系着"天府之国"的安澜与富庶。

  人类与自然永远是爱恨交加的。4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金沙文化突然消逝,可不到一千年,三星堆文化又勃然兴起。三星堆文化消逝后,巴蜀文化煌煌烈烈孕育出新的文明。那羌笛青柳、风情碉楼、禹王故里、熊猫故乡,成为绝版的美丽。成都市已成为"世界最佳人居环境"的魅力城市,"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九寨沟成为世人神往的天堂。

  历史的兴衰、文明的更替都告诉我们,用更缜密的理性思维去思索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刻不容缓,否则,我们注定是走不完的"弯路",交不完的"学费"。

  能不能敬畏大自然是检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分水岭"。如果我们不从过去一些左的思想束缚中走出来,按照党的十七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去丰富中华民族创建的"生态文明"宝库,注定还要吃大亏。敬畏大自然就要探索大自然,科研人员要对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它断裂带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并尽可能地掌握周期性规律。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已将10万套地质灾害报警器运抵灾区。而唐山市委、市政府的18项专报,无疑是抗震救灾的"秘笈"。地震后的32年中,唐山人怀着敬畏之心,一刻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理性思考,梳理出一整套操作性强的科学方法,这次提供给四川的18项专报,就孤儿孤老的安置、截瘫人员的专业化护理、社会心理、地震遗址的保护等和盘托出,并将3万份《地震常识与唐山地震救灾经验》送达灾区。

  抵御大自然灾害是检测一个民族生存智慧的"试金石"。日本预防地震的意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每家都有一个急救箱,里面有药品、食品和水。每个人都备有一个手摇的手电筒和收音机,以防万一。尤其是收音机,既便在废墟下,也能了解各种搜救信息,坚定信念,支撑心理。汶川废墟里读书的小清清,与其说用冷静的守望演绎了少年最顽强的一面,不如说教会我们珍爱生命的智慧和方法。抵御灾害要强化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质量意识。汶川地震中心共有42所中小学、幼儿园垮塌,学生死5000余人,伤1.6万人。然而,同样在重灾区,还有屹立不倒的教学楼,如刘汉希望小学、平安希望小学和安县桑枣中学等。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仅建房时把住质量关,平时还抓疏散演习,地震时2300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完成紧急疏散,毫发无损,这种责任意识,这种生存智慧,将会在历史的回音壁上产生深度撞击。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北川中学高三学生在高亢的国歌声中复课。

  5月22日,第一支挺进汶川的武警8740部队在该县高店村郑重举行升国旗仪式,部队长沈涛率领官兵宣誓。

  这歌声,升腾着亿万人民必胜的信心;这国旗,源源不断地释放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能量。这种信心和能量将穿越时空,若干年后还将成为我们审视党心、军心、民心,领悟民族精神的历史参照!

   抗击汶川大地震启示录之三:战斗精神大熔炉

  沈暁泓

  对天下苍生来说,战争是一场灾难;对中国军人而言,这场灾难又是一场战争。

  身临山崩面不改色,地处绝境而不却步;冲进灾区拯人民于危难,撑起废墟救生命于倒悬。

  撼山易,试军否?天地摇,雄狮吼。看神州大地,中华昂首。任凭山崩狂肆虐,国有砥柱坚如铁军事科学院罗援将军洒泪挥毫。

  危难时刻见真情,危难时刻更见精神。

  这一次,中国军人举世闻名的战斗精神再次被投入实战的大熔炉;

  这一次,武警官兵坚如钢铁的战斗精神再次经受住了使命的考验。

  党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人民在哪里呼唤,就在哪里出现

  忠诚卫士听党指挥的精神内核,在山崩地裂中释放出鼎立乾坤的巨大力量

  历史记录下了这样的画面:灾区机场,抗震一线,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看到国家遭难、人民受灾,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两双鼎立乾坤的大手紧紧地、紧紧地握在一起,要把这地动山摇稳稳托住,要在这山崩地裂时为受灾群众送去信心和温暖。

  危难关头,最能把党的决心意图变成现实的是人民军队。因此,胡主席早已挥师全军和武警,向人民需要的地方冲去!

  历史记录下了这样的声音:正在京外部队检查指导工作的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政委喻林祥紧急通话:"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示,以最大的决心、最快的行动、最有力的指挥,挺进灾区,紧急救援!"

  历史记录下了这样的场景:暗夜,狂风暴雨,一支橄榄绿的队伍,跋涉在被地震支解得破碎的山间。没有路,只有前进的方向震中汶川,左侧山峰高不见顶、飞石不断砸落,右侧岷江咆哮、浊浪滔滔。疾进!疾进!突破!突破!8740部队参谋长王毅带领200名勇士,借着电筒微光,抠着石缝,蹬着树根,匍匐穿行在山脚下、碎石中,连续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公里,成为第一时间到达震中的救援队伍!

  这一刻,汶川不再孤独;这一刻,十万汶川人民有了生还的希望。

  这支极富战斗力的英雄部队,用双脚挑战恶劣的天候和艰苦复杂的地理条件,冒死创造了新的强行军纪录,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不朽精神内核。

  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王毅他们,成为人民子弟兵听党指挥的一个缩影。其实,在灾难把这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地变为废墟的第一时间,在党发出"全力以赴,拯救生命"号令的第一时间,武警部队就以迅雷之势闻令而动

  地震消息传来不到5分钟,驻川武警部队就收到来自武警总部下达的预先号令;20分钟后,第一纸作战命令中的数千武警将士已经整装开拔;不到12个小时,汶川、北川、茂县、理县、青川、绵竹……空中运送、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内卫、森林、交通、水电、黄金……武警部队成为第一时间投放兵力范围最广、兵种最多的救援力量。

  其实,我们无须穿越历史久远的时空隧道,就可以听到人民军队在党的号令下,以战斗者的姿态擂响听党指挥的最强音。

  面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那一个个惊恐的眼神,面对1998年特大洪水中那一个个无助的眼神,面对2008年冰雪灾害中那一个个焦虑的眼神,在一个个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场最前沿,猎猎军旗总是追随着党的号令迎风飘扬;

  面对和平鸽自由飞翔的年代,人民军队以对党的忠诚,在雪域高原爬冰卧雪,在大漠边关风餐露宿,在浩瀚碧海踏波逐浪,以赤胆忠心举起人民的重托,用理想信念托起肩上的使命,用钢筋铁骨守护着人民群众得以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这,就是对我军战斗精神内核听党指挥的最好注解。

  正是这"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坚定信念,使得人民军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艰难奋战而不溃散",从南昌起义到抗日烽火,从雄师渡江到抗美援朝,愈战愈勇,发展壮大,所向披靡;

  正是这"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坚定信念,支撑起灾区最前线数十万铁军疲惫却坚毅的身躯,驱使他们随时用布满血泡的赤裸双手在废墟中拯救生命

  当熊熊的烈火燃烧时,军人是水;当肆虐的洪水袭来时,军人是堤;当不测的大地震发生时,军人是钢铁脊梁。在这支雄师劲旅的心中,"听党指挥"永远是不变的军魂,它所迸发出的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力量巨大无比!

  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没有希望;不崇尚英雄的军队,无法打仗

  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铸就了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英雄部队

  在北川,19岁的武警战士荆利杰,刚从损毁的校舍中救出一个孩子,余震发生了,房屋随时坍塌,部队被迫暂时撤离,可他还想冲进去再救孩子。群众把他死死拉住,他却流着泪跪地大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他视死如归,不怕牺牲。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在汶川,震后仅仅两个小时,水电三总队总工程师陶然就率领150名官兵,开动22台大型机械设备,凭着一身英雄虎胆,冒着余震频发、飞石滚落、随时塌方等危险,在险象环生的山间向汶川掘进,经过72小时的昼夜奋战,终于打通这条生命之路。官兵感叹道:"打通这条路,可以说每推进一步,都是和死神过一次招。"

  他不畏强敌,浑身是胆。胆量背后是底气,底气背后是使命,使命背后是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革命英雄主义之花,遍地盛开。

  战士钟旺,身患绝症仍坚决要求上战场;支队政委许红军,心脏装着3个支架,仍身先士卒,救出60余名受困群众;8740部队10朵警花战汶川,令世人惊叹"战场不分性别"……冲进去的都是英雄,撑起废墟的都是脊梁。在生与死的较量中,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敢打敢拼,决不屈服,成为这些钢铁战士的生动写照。

  回眸我军80多年的战斗历程,很容易找到滋养这漫山遍野英雄之花的历史土壤。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我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冲破层层封锁,置之死地而后生,用事实证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抗美援朝战争,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我志愿军官兵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凭着"一把炒面一把雪"和"我在阵地在"的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也打出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我军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可谓气壮寰宇、惊天盖世。在我军历史上英雄辈出,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董存瑞、黄继光、丁晓兵……灿若星辰;在我军的序列里,涌现了大量的英雄群体,临汾旅、硬骨头六连、钢八连……不胜枚举。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领域,我军都孕育和形成了以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内涵的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上甘岭精神、抗洪精神……不仅成为我们整个军队的魂魄,而且影响和带动了全民族。可以无愧地说,革命英雄主义是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一切敌人和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有了它,我军就能拖不垮、打不烂,愈挫愈奋,越战越强;就敢于和任何强敌亮剑交锋,敢打硬仗、恶仗、大仗;就能攻必克,守必固,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我们看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热血,在卫士的脉管里奔流不息;我们看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号角,在一个个战场上吹响;我们看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猎猎飞扬!抗震救灾的战斗告诉我们,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主义,我们的军队需要英雄主义,我们的使命需要英雄主义。

  在不能直面处直面,于不可承受中承受

  处变不惊、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育了忠诚卫士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险阻的豪迈气概

  战斗意志是战斗精神的本质要求。在我军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将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敢于面对常人所不能面对的痛苦,敢于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困境,敢于接受常人所不能接受的挑战,坚决完成任务。

  如果说抗震救灾的战场是军人意志品质的考场,这样的考验也太过残酷。但是,承受着大悲大痛的忠诚卫士们,却用对人民的大爱挺直了脊梁。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成千上万的同胞骨肉分离,阴阳永隔。世上没有什么比失去亲人更让人痛苦、更让人悲伤的。但参战将士们却用坚强的毅力强忍悲痛,把自己一切埋藏在无人触及的心底,用刚毅的身躯扛起使命。

  李丕金,成都支队政委,3名亲属遇难,10名亲属失踪,而他率兵在都江堰、汶川等重灾区抢救出850名群众。身边战友得知他亲属受灾,劝他派几个战士去寻找。李丕金却说:"废墟中埋的都是咱的兄弟姐妹!"他抹一把眼泪,转身又投入战斗。

  张秋红,成都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担负任务区域就在家乡的救灾现场,得知父亲和两名亲人已经遇难,他来不及对亲人的亡灵尽最后的孝道,率领部队转战重灾区,在废墟中救出212名幸存者。

  陆苇,绵阳支队通信班班长,8个亲人被埋废墟,表妹到救灾一线拽他回家救人,他一声"对不起",两行热泪流。"先救别人还是先救家里人?"对于这个问题,陆苇告诉记者,都是亲人,哪个亲哪个不亲?我是武警,一切要听从部队的统一调遣。

  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毅品格!这是怎样的一种人间大爱!

  这些钢铁战士,不但要在常人不能直面处直面,还要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极限挑战。

  在茂县,面对被泥石流堵塞的生命通道,没有机械设备,怎么办?30余名官兵一声吼:"同志们,还等什么,用手刨啊!"80多个小时啊,官兵们用坚强意志终于打通了道路,可他们的双手却血肉模糊。

  在都江堰,"抢时间,就是抢生命",救援官兵连续六七十个小时不歇不眠,他们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生理极限挑战。倦极,就伏在废墟上打个盹儿;饿极,就啃口饼干充饥。废墟中,班长黄胜新不下20次爬进碎石不断落下的洞里作业,他对战友的惟一嘱托是"死了帮我照顾老妈"。

  在唐家山堰塞湖工地,已连续奋战数日、筋疲力尽的水电官兵,为抢时间,轻装上阵,身背TNT炸药,奔袭在随时出现山体滑坡的泥泞小路上。他们沿途要翻越4座大山,山的两边就是悬崖。跑得虚脱了的战士没有水喝,竟然用自己的尿液延续生命……

  这需要什么样的坚毅果敢,这需要什么样的镇定顽强。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命令就可以让他们做到的。在他们的行为背后,支撑他们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精神,是一往无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屈服的英雄气概。

  人的意志可以培养,人的精神也可以传递。军人坚毅的品质和顽强的精神,甚至感染了灾区的孩子们。抢险战场上有这样一个镜头:地震发生10余个小时后,3岁男孩郎铮被官兵从北川废墟中救出,尽管左臂骨折、满脸是血,但在担架上,男孩用虚弱的右手向救援他的叔叔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在场的一位将军说,这是我接受过的最崇高的敬礼。在场的战士们把这个敬礼,看作是对军人坚毅顽强品质的最高褒奖。

  有一种力量让他们无往不胜,有一种品质让他们所向披靡

  严明的纪律,凝聚钢铁般的战斗力,人民子弟兵众志成城、攻难克险,永远彪炳共和国青史

  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就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这是我军长期革命实践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军战斗精神的具体体现。

  就在灾区的这块土地上,当年红军忍饥挨饿,宁可自己啃树皮、吃草根,也决不随便拿群众一粒粮食,他们以全体将士秋毫无犯的行动,向当地各族人民证明了,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

  在朝鲜战场上,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熊熊大火在身上肆虐,手指插入深深的泥土,牙齿被生生咬断,但他的身体却纹丝未动,他用自觉自愿的坚守纪律,向世界证明,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这次抗震救灾,是一场多军兵种、多专业协同的联合作战。这样的战斗只有实施统一、权威、高效的指挥,把各种作战要素集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高度的集中统一和步调一致,才能形成抗震救灾的强大作战能力。

  在战场上,全体参战将士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以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打了一个又一个硬仗、恶仗、胜仗,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

  令严如铁的武警部队,在这次战斗中,对纪律抱有铁一般坚定的信仰,对军令持有胜过生命的敬畏。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调集兵力2.3万人,分布在灾区10万平方公里的战场上,作为兵力分布最广、专业分工最多、调整部署最频、担负任务最杂的救援部队之一,靠着统一的步调、严明的纪律、密切的协作,第一个出现在北川县抢险、第一个冲进汶川县城、第一个打通通往汶川的"生命通道"、第一个┅┅,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保证了战场延伸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在哪里;部队冲到哪里,就把生命的希望带到哪里。

  废墟旁,当人们把水和食品,递给那些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不眠不歇的战士们时,战士们却从干裂的嘴唇蹦出这样的回答:"留着吧,废墟下的人更需要!"

  开进中,迎着刚刚从灾区走出来的百姓,人民的子弟兵,把自己带的口粮和水,一次次塞到百姓的怀里,"我这还有!"其实,他们手上举的水壶,早已空空如也。

  清理时,从废墟中刨出一沓沓人民币,没人知道应该是多少,不过也没人担心数以千万计的现金会少一分一厘。

  战场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十一条铁律":救灾官兵决不允许私藏贪占群众的一分钱;决不允许接受驻地的慰问、馈赠和宴请;决不允许抢购各类商品物资和强占地方的避难场所;决不允许随意借用群众物品;决不允许损害庄稼、砍伐果木;决不允许……

  面对令严如铁的部队

  受灾群众说:有了这样的部队,我们就安全啦!

  地方官员说:部队的作风好,还是红军的老传统!

  外电评价说:中国军队在救灾战场,作风是顽强的,纪律是严明的!

  在这次拯救生命的伟大斗争中,人民军队的战斗精神,是一幅幅壮美的画卷,被绘就了更多更厚重的色彩;是一首首铿锵的诗篇,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听党指挥、情牵人民的精神;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精神;临危不惧、坚毅果敢的精神;纪律严明、众志成城的精神。

  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精神,绝地可以反击,逆境可以雄起,奇迹可以创造,还有什么样的险阻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胜利,属于坚强的中国!

  胜利,属于英勇的军队!

   抗击汶川大地震启示录之四:改革开放大课堂

  李增辉 肖一沙 于靓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黑色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8.0级强烈地震,瞬间把数百万生命推到生死边缘。

  历史将生动记录这场伟大壮举: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在第一时间果断决策部署,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第一时间开赴救灾前线,中央和各地筹措的救灾物资第一时间从空中、铁路、公路、水路源源不断运往地震灾区。这一个又一个"第一时间",清晰地记录了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

  灾难有多大,中国就有多强。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力抗住了特大地震灾害的袭击。它让世人见证了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它又一次让全国人民深刻领悟了"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条"的真谛。

  抗击汶川大地震重大阶段性胜利,再次雄辩证明了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这番话的真理性:"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举国倾力,排山倒海国强民富为我们战胜天灾赢得了宝贵先机

  中国五千年历史,大难、大乱总与大灾相伴而生。此次震区茂县,1933年8月25日曾发生7.5级大地震,载入史册的是"陈尸百里,遍地哀嚎,陌路相食"。

  历史的悲剧没有在汶川大地震中重演,改革开放的中国举全国之力击碎了"大灾之后必有大乱"的历史宿命。

  国强民富,使得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规模集结,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

  地震发生后,中央财政在第一时间紧急下拨了8.6亿元救灾款。民政部门连夜调集了6万顶帐篷和5万床棉被发往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起11万大军投入抗震救灾。国家减灾委、中国地震局立即派出救援队伍……

  截至6月5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1.8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8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4.95亿元。

  截至6月5日12时,全国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82万顶、被子470.92万床、衣物1186.01万件、燃油73.17万吨、煤炭153.95万吨。

  国强民富,使得我们抵御和战胜各种风险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大大增强,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当地震导致交通受阻、电力中断、通信瘫痪,汶川、茂县等灾区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时,是上百架直升机空投的高科技通信设备使灾区与外界取得了联系。

  当震区供水管道严重受损,数百万灾区群众饮水困难时,是先进的可移动制水设备解决了难题。

  当废墟中的幸存者已无力呼救而生机渺茫时,是生命探测仪帮助救援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当救灾行动急需气象数据、地貌资料和通信协助时,是风云、资源、北斗等15颗人造卫星全天候精确测控,提供了珍贵数据。

  国强民富,也使得我们的民间力量空前强大,与政府一道铸起了抗震救灾的坚强后盾。

  震后3天,全国接收的社会各界捐赠款物价值突破10亿元。

  震后7天,这一数字突破100亿元。

  震后10天,突破200亿元。

  震后22天,历史性地突破400亿元。

  抵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直接、最全面、最严酷的考验,既需要资金、物质和技术基础,更需要一个有效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各自优势的体制机制。

  从汶川大地震爆发的那一刻起,中国就转入了"汶川轨道"。

  中国速度赢得赞誉!中国力量令人惊叹!如果没有30年一心一意谋发展积蓄的综合国力,就不可能有这次抗震救灾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丰厚的物质支持;如果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30年前中国GDP仅为3624亿元,居世界第15位。2007年中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跃居全球第4。人均GDP更是突飞猛进,增加了40多倍。

  正是由于我国财政年收入达到5万多亿元,才使得我们国家有实力动辄用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来支持灾区。

  正是由于我国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元,才使那么多的企业、公司有实力在国难当头之时捐出巨额的款项和物资。

  正是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才使鼓起腰包的老百姓有底气和经济实力献爱心。

  正是由于祖国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才使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愿意对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手足情谊。

  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就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最好证明!

  万众一心,其力断金公民精神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为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而欢欣鼓舞时,亦不乏种种隐忧:市场经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会不会洗涤国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良知?人们会不会因物欲横流而变得自私、唯我、贪婪和脆弱,在日渐丰盈的物质绿洲中走向贫瘠的精神沙漠?

  汶川大地震,一一拉直了这些问号。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抗击灾难的物质基础,更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公民精神的发扬光大。民间爱心涌动,志愿大军汇集,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良性互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灾难中无数普通人用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主体、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

  无私奉献,这只有少数人身上才具备的崇高品质,此时此刻成为折射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本能反应。

  我们不会忘记,一位老师将身体趴在课桌上,护住了自己的4名学生;一位女民警放下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乳汁喂给刚刚获救的婴儿;一位拾荒老翁将自己乞讨来的105元钱,悄悄塞进了募捐箱;一位公司总经理放下手中生意,开车来到救援现场成为一名普通的救援队员;当前线血库告急时,一座座城市的献血长龙将血站"挤爆";当灾区等待援助,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爱的奉献》募捐现场,短短4小时募集资金15亿元……

  我们无法计算,在这一支支浩浩荡荡的救援大军中,有多少人放下了自己的妻儿老小,多少人咽下了痛失亲人的泪水,多少人带着累累的伤痕,又有多少人为了营救他人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有的因职责而来,有的因义务而来,有的因为内心无法抑制的同情和悲悯而来。他们当中,有的收入微薄,有的身价千万,有的位卑言轻,有的重权在握。面对废墟之下的生命呼唤,他们纷纷把商品经济中那些成本、效益、回报等概念抛之脑后。这场灾难搭建的屏幕,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无私奉献的投影,素昧平生的普通人用行动一次次展示了他们博大的胸怀。

  当团结协作为捍卫生命而存在时,就会迸发出撼天动地、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

  北川中学的废墟上,由内卫部队、消防官兵、地方机械公司组成的救援队伍在24小时不间断地展开救援。起重机吊起砖墙,所有人员同时闪开一条通道,吊臂从通道间精确地滑过,消防队员迅速冲上用专业工具清除阻碍,内卫部队官兵迅速将人员抬出……专业相距甚远、从来不曾并肩战斗的三支队伍,一上战场就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也因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通往灾区的高速公路,原本拥挤的收费站全面开放,所有车辆一律免费通行,"生命通道"畅通无阻。报平安的免费电话亭比比皆是,所有外来的移动电话一律免除长途话费和漫游话费。加油站免费为所有参加救援的车辆加油。一些宾馆、饭店免费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食宿。出租车无偿为救援人员当向导。救援队伍源源不断地开往指挥部……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千千万万个"微不足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瞬间汇聚整合,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协作、战天斗地的英雄画卷。

  生命,在劫难中,要多脆弱就有多脆弱;生命,在勇者前,要多坚强就有多坚强。灾区群众的坚强乐观,让我们看到了浴火重生的希望和信心。

  也许你还记得那名叫康洁的小学女生,地震发生时她从6楼跳入农田,爬起来后又重返已塌成三楼的楼顶去帮助老师和同学,余震袭来时她又毅然跳下。

  也许你还记得那名被埋了80个小时的高二男生,当救援人员把他抬出来时,他的小小请求"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打动了千万同胞。

  也许你还记得那名被埋了3天3夜的中学女孩,当救援队员找到她时,她自信地说:"你们一定会来救我!叔叔,能不能照张相,我想留个纪念。"

  ……

  这些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娇嫩和脆弱。他们经历过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挑战和挫折,有着他们自己的乐观、坚韧和刚强。

  擦干泪水,重头再来。我们从大灾中看到了越来越多坚毅的脸庞。震后10天,依然有生命奇迹般地从废墟下向我们走来;震后20天,四川重灾区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多半恢复生产;在北川,16个乡镇受灾群众全部回到原住地抢收抢种,成熟农作物应收尽收;在安县,从安置点回乡的农民扛着锄头,放水耕田;在都江堰,农民们忙着上山修树剪枝,抢摘猕猴桃……

  什么叫公民意识?什么叫多难兴邦?我们从这些无私奉献的背影、坚强乐观的脸庞中找到了答案!

  海纳百川,开门救灾公开透明让世界看到了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

  公开透明!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大特点。

  前所未有!是国外新闻媒体的议论焦点。

  中国社会的透明度,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今年5月1日的颁布实施,更加让国人惊叹,更加令世界瞩目。

  地震发生后18分钟,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震情得到公开报道。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数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相关地方政府迅速通过手机短信发出上百万条安民信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受灾地区政府的发布会天天如期举行。

  政府信息公开,媒体捷足先登。国内新闻工作者洗刷了突发新闻"出口转内销"的"耻辱",用第一时间刷新了中国传媒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模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取消原有节目直播《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不惜版面,整版整张报纸宣传报道汶川抗震救灾实况。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网络、手机,一时间所有传媒一起开动,全程进行"实况直播"。巨幅照片、现场特写、前沿报道、在线访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面真实地报道了最新的现场、最新的感动,国内外受众几乎同步了解到在过去属于"内部消息"、"敏感内容"的灾情和救援情况。

  开放,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对人道主义的认同。

  开放,体现了崛起大国融入国际大家庭的信心。

  当胡锦涛主席紧握俄罗斯救援队员的手,当温家宝总理拥抱美国志愿者,我们看到一个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

  中国与世界同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节节攀升,履行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救援义务。俄罗斯别斯兰事件,中国向受害者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海南和四川两省还接纳了20名别斯兰孩子进行"疗伤之旅";美国新奥尔良地区遭遇飓风袭击,中国政府迅即捐款500万美元,并紧急调拨了大批救援物资;印度海啸,中国政府和人民捐助了总额近7亿元人民币的善款与物资,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高度评价:"中国是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有影响和负责任的国家。"

  世界与中国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国政府首次接纳多国专业救援队前往灾区,首次接受外国军队提供的救灾物款,首次邀请外国记者到一线采访报道。政府不但接受国际社会的救灾款物,还多次主动向国际社会提供救援清单寻求持续支持。汶川大地震至今,已有17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外交部门官员,通过不同渠道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了慰问。来自这些国家的大量救援物资和款项,正源源不断地从地球的各个角落汇聚四川灾区。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天灾面前,世界人民紧紧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这一次,中国形象完全改变了。32年前唐山大地震时,所有资讯完全封闭;这次汶川大地震,所有信息都及时传递到海外,让所有关心灾情的海外华人华侨都能了解真实的情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的最好证明。"美国《世界日报》社长李厚维有感而发。

  从唐山大地震的"关门救灾"到汶川大地震的开放式救灾,中国用了整整32年时间。这32年,正是中国社会不断走向成熟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不再妄自尊大,不再闭关锁国。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学会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宽广的胸怀融入世界。国家从闭塞走向开放、经济从贫困走向富强、政府从信息独享走向公开透明。

  信息的公开透明迅速将全国各族人民动员起来,产生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力量,这种力量任何其他形式的动员和宣传都难以企达;信息的公开透明迅速将全世界的华人动员起来,形成了一股关心祖国、支援祖国的潮流,这股潮流任何其他形式的动员和宣传都难以聚成;信息的公开透明迅速将中国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坚定、爱民与为民,这种效果任何其他形式的宣传和外交都难以产生。

  抚定思绪,回望汶川。这次抗震救灾信息的公开透明,已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新的加油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

   抗击汶川大地震启示录之五:党员干部大考场

  张金岭 张曙光 张潇潇

  人类历史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磨难中艰难写就。

  中华民族总是在一次又一次抗争中发展壮大。

  共产党人总是在一次又一次奋斗中顶天立地。

  每一次与灾难的不屈抗争,都会涌现出一批骁勇善战的时代英雄。

  每一次与灾难的生死较量,都会锤炼出一种气壮山河的时代精神。

  汶川大地震,世纪大救援。广大党员干部视灾情为命令,把战场当考场,负重挺进,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为灾区群众撑起蓝天、托起希望,成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中流砥柱。

  什么叫不屈,什么叫信念,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坚强?这些人们曾经模糊的概念,如今清晰了,明确了,因为共产党人在这个特殊考场交出了优秀答卷。

  回眸昨日,凝望汶川,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场景,有太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有太多气吞山河的壮举,有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思索。

  危难时刻冲得上催征的号角是响亮的,大战之际只要领导干部敢于身先士卒,官兵就有主心骨,就有战斗力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考验着我们的党,考验着我们的人民,也考验着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非常时刻,非常决策。

  闻知灾情,正在京外检查指导工作的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与政委喻林祥紧急通话后,果断作出决策,要求有关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战斗。同时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分别在北京和成都设立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并派两名常委立刻率总部指导组赴灾区一线,协调指挥部队行动。

  非常时刻,非常举措。

  旋即,吴双战改变工作行程,立即飞赴灾区。喻林祥中断在基层部队的调研紧急回京,与其他常委一起日夜坚守作战指挥中心。

  非常时刻,非常应对。

  旋即,各级干部闻令而动,从一座座警营、一处处练兵场火速集结,率领救援部队在余震不断、房倒路绝之时,义无反顾向灾区开进!开进!开进!

  这是一次让世人惊叹的大进军,这是一场与死神竞赛的大营救,这是一个检验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大考场。

  "中军帐"搬到火线。当天晚上,吴双战一下飞机,就马上冒着大雨赶到都江堰,现场指挥部队展开救援行动。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与同在灾区指挥抗灾的副司令员刘红军、后勤部部长王俊杰等领导,一次次冒着余震的威胁和滚石频落的危险,翻山越岭,徒步赶往各个重灾区指挥救援。抢险部队每向前推进一步,指挥中心就向前跟进一步。

  "帅旗"插到前沿。地震刚刚发生,四川、重庆、甘肃总队,8650、8690、8740部队以及驻守灾区的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部队的主要领导,第一时间率领官兵奔向都江堰、汶川、平武、北川、汉源、理县、德阳、茂县、武都、青川、绵竹、什邡等一个个救灾战场,转移群众、救助伤员、抢通道路。

  疾风知劲草,危难识英雄。越是危急关头,越能考验干部。

  当震中汶川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10万群众生死不明,党中央十分牵挂之际,8740部队参谋长王毅率领200名勇士徒步穿越90公里"死亡线",率先抵达汶川县城,向党中央报告了"孤岛"灾情,给汶川人民带去了生的希望。

  当灾区群众翘首期盼之际,四川总队副总队长李生钰率领官兵徒步翻越11座高山、趟过20多道泥石流,宁可舍身牺牲,决不后退半步,昼夜不停赶往灾区。

  当被困群众处于绝境之际,四川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邓厚明带领突击队,跋山涉水两天一夜,进入北川县禹里乡,挨家挨户搜救被困群众。

  当堰塞湖高悬灾区群众头顶之际,水电三总队参谋长梁建忠一马当先,带领突击队奔向堰顶,开沟挖渠,爆破排险,使灾区人民远离次生灾害威胁。

  不难想象,当灾难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瞬间失去生命,成千上万的房屋突然倒塌,成千上万的群众惊慌失措时,各级领导干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对群众是多么大的安慰和温暖!

  不难想象,当救援人员挑战生命极限、挑战精神极限、挑战一切困难时,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开进走在前、危险冲在前,对参战官兵是多么大的激励与鼓舞!

  攻坚破阵打硬仗,关键看领导。

  武警部队之所以在抗震救灾战斗中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投入兵力救援,第一时间传出震中受灾信息,第一时间开通水上救援通道,第一时间进村入户实施搜救,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多次表扬,靠的就是各级领导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在这场特殊战斗中,武警部队92名军师职领导干部、374名团职干部始终冲锋在前、指挥在前、战斗在前,成为广大参战官兵的"主心骨",带出了一支支冲不散、累不倒、震不垮的救灾铁军。

  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脊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坚。武警部队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再次昭示:越是在危难时刻,领导干部就越能体现出脊梁和旗帜的力量!就越能彰显出伟大民族精神,就越能激发官兵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生死关头豁得出先锋的魅力是永恒的,党员的先进性只有放到特殊考场去检验,交出的答卷才令群众信服

  哪里最需要,共产党员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共产党员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共产党员就战斗在哪里。

  5月12日下午,随着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都江堰市新建小学4层教学楼轰然倒塌,600多名师生顷刻间被埋废墟下。几十分钟后,成都支队和成都指挥学院千余名官兵火速赶来。

  此时,大地还在颤抖,山体还在摇晃。"我是党员我先上!""这里危险让我来!"生死关头,一名名共产党员迎难而上,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用血肉模糊的双手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废墟中救出。

  危难之际,立身为伞为群众遮风挡雨,是党的先进性在这次特殊战斗中最生动、最朴实的体现。

  5月12日下午,8740部队一支运输车队在途经汶川县绵虒镇时突遇大地震。他们刚刚脱险,一个个共产党员就挺身而出,组成救援突击队冲向附近村庄,从倒塌的房屋下背老人、抱孩子,在与外界失去联系28个小时的情况下,抢救、转移遇险群众4000余名。

  共产党员临危不惧,在危如累卵的建筑物内检验忠诚,在滚滚的泥石流中彰显本色,在历尽劫难的废墟上树立形象,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爱民的赤诚,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5月12日晚,德阳支队士官党员万守均在废墟中发现了4名幸存者。余震中,残垣断壁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生死关头,他6次钻进废墟内,用双手扒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5月15日凌晨,乐山支队士官党员朱伟、王玉征等在漩口镇逸夫小学废墟内发现一名被预制板卡住的孩子。他们凿洞钻进废墟,脸被瓦砾划破,腿被钢筋刺伤,大家全然不顾,经过10个小时的接力大营救,硬是将孩子从死神手中抢回。

  同样的血肉之躯,与废墟瓦砾进行着血肉之争。共产党员当尖兵、打头阵,冲向最急需的地方,担负最艰巨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风雨中挺起坚强的脊梁。余震袭来不却步,"我还能再救一个";身体受伤不离队,"我还能坚持"。

  党的先进性在实践中产生,在奋斗中赢得,在拚搏中传承。践行党的先进性,不是靠空泛的说教,需要用行动来体现。

  崩塌的山体和泥石流阻断了通往灾区的一条条通道。大批救援队伍急需开进,大量受伤群众急需转移,大批救援物资急需送达。

  开路先锋拔山贯日、力撼山河,驾驶推土机、装卸机、挖掘机,冒着塌方飞石,奔向龙池、虹口、猴子岩等一处处高危路段和险点开辟生命通道。头上沙石乱舞,脚下江水汹涌,每推进一步都险象环生,每打通一段都要与死神进行几番较量。

  共产党员陶然、王永平、束学政、谢家新等率领突击队,不惧余震威胁,不惧山体滑坡,不惧路基坍塌,昼夜抢修,用智慧和毅力贯通一条条通往"孤岛"的"生命线",为漫漫长夜中的灾区群众送去一缕缕生命的曙光。

  一个党员一面旗。在最严峻的考验面前,武警部队700多个党员突击队、7382名共产党员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叫响"危险面前有党员、党员面前无困难"的口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跋山涉水,手挖肩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用爱心亲吻生命,以生命挽救生命,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

  关键时刻,广大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斗志、凝聚力量,使救灾战场成为锤炼忠诚卫士思想品格、光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大熔炉。

  非常时期,广大共产党员用形象和人格魅力将青年官兵紧紧凝聚在党旗下,让年轻的官兵选择了与他们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一份份入党申请书,以滚烫的语言表达自己接受考验的坚强决心。"我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挑战生命极限、三次因疲劳过度晕倒在救援现场的水电十支队警勤中队战士冯永,在火线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与冯永一样实现入党夙愿的,还有成都指挥学院学员刘乙蒙等20余名青年官兵。

  灾难给人类带来悲伤和不幸,同时也印证人类不屈的意志和精神。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救援壮举,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升华,看到了华夏儿女不可战胜的力量,看到了一个崛起大国挺直的脊梁!

  关键时候舍得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悲壮的抉择闪射的是共产党人的无私大爱,产生的是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灾难当道,党心民心心心相印。

  灾害临头,党群干群生死相依。

  抗震救灾,涌动着无数随爱而生的感人事迹,立起了无数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抵御灾害的中坚和脊梁,他们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标杆和楷模。

  都江堰观凤小区,位于市区一隅。灾难降临前,成都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张秋红刚刚与居住在这里的父亲通过电话。他知道父亲这几天身体不太好,叮嘱老人到医院开点药,约定双休日陪父亲再去医院检查检查。哪知放下电话不久,伴随着一声巨响,观凤小区变成了一片废墟。

  一个小时后,随部队前来救援的张秋红作出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抉择:先救群众。直到战友们从废墟下挖出父亲和嫂子的遗体,他才知道亲人已经遇难。面对废墟下众多群众生的呼唤,张秋红来不及料理亲人的后事,擦去眼泪继续投入战斗。他带领官兵在碎石乱瓦、残垣断壁、倾倒楼房的每一个角落,不分昼夜,拼尽全力搜救每一个可能的生还者。膝盖跪肿了,指甲抠掉了,手臂挂破了,但他始终不退却、不放弃。

  "哪怕只有0.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不管夜多黑,不顾雨多大,不论心多痛,共产党员奋不顾身的身影,让风雨中的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力量。

  山崩地裂自岿然,怀着大悲救大灾。

  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率领官兵抢救都江堰新建小学被埋师生时,得知北川老家的房屋全部倒塌,3名亲人遇难,10名亲属失踪。他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坚守岗位,带领官兵抢救转移群众630多名。14日早上6时,正当李丕金率领部队准备开赴汶川映秀镇时,他接到姐姐的电话:在都江堰读书的外甥女生死不明,求他快派人去找找。"领导干部肩上担当的是大众的安危,我不能因为小家而误了天职。"李丕金坚定地摇了摇头,毅然带领部队踏上新的征程。

  山崩地裂自岿然,怀着大悲救大灾。

  5月13日上午,在都江堰抢险救援的成都指挥学院一大队大队长谈兵,接到家人捎来的消息:5位罹难亲人等他回去安葬。谈兵拭去悲伤的泪水:"废墟下这么多被埋群众等待救援,此时此刻我怎能丢下不管?"他面朝家中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响头,旋即起身又投入救灾战斗。

  房屋倒了,家园破了,亲人走了。共产党人把悲伤埋在心底、泪水洒向废墟,又昂首前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当国家有难,当群众遭灾之际,敢于奋袂而起,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系、使命所为。

  党员干部的责任感,来源于对崇高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来源于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正因为如此,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小家和大家发生冲突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5月13日,正在都江堰奋力搜救被困群众的凉山森林支队直属大队士官党员何健,接到姨妈打来的电话:家中房屋变成废墟,父亲、爷爷、奶奶和二叔全家下落不明。

  "何键,请假回来吧!"一边是家中亲情的期盼,一边是灾区群众的呼唤。面对取舍,何健的回答坚定而决然:"不,这里需要我,我不能走!"一天下来,他和战友一道搜救出2名遇险群众,掩埋5名遇难者遗体,转移贵重物品100余件。第二天噩耗传来,家中8位亲人全部遇难。何健擦干眼泪,骨肉亲情让位于大爱大情,挺胸冲进废墟内。

  党员干部责任大如天,是因为群众利益高于天。

  天水支队士官党员唐建春家里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家人打电话要他回去,支队领导也让他回去看看。他咬破手指递交血书,成为一名突击队员:"灾难来临,正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怎能离开!"

  震颤、断裂、崩塌,挡不住共产党人负重前行的步伐。

  疼痛、悲壮、心碎,拦不住共产党人拯救生命的行动。

  勇于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共产党人在党旗下作出的庄重承诺,这是共产党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武警部队2.3万抗震救灾大军中,有近千名党员干部家住灾区,近半数家中受灾或失去亲人。灾难面前,他们把对亲人的惦念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深深埋在心底,用忠诚和责任诠释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抗震救灾中一个个大写的共产党人,让世人看到了党的事业兴盛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历史反复证明,每次灾难,都以社会的巨大进步为补偿。尽管目前灾害尚未结束,余震频发,水患依在,重建任务困难重重。但我们深信,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因为我们党与人民同在!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在!

   抗击汶川大地震启示录之六:作战实力大检阅

  薛作瑞 胡新刚 许金桥

  这是生死场,这是大决斗,这是准战争!

  国家有难,舍我其谁!山崩地裂,壮士出征!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第一时间突进汶川,生死突击,摧艰拔难,强大的抗灾救险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奥地利《新闻报》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表现出色!

  美联社承认,与2004年美国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时美国军队相比,中国军队的反应速度要快得多!

  更多的外军军事观察家评价,中国军队在此次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作战能力!

  科学高效的指挥,是取得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关键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竹在胸指挥若定

  山崩,地裂,断壁,残垣……灾难突如其来,灾情十万火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这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罕见的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这是武警部队组建以来参与执行的最重大、最艰巨的一次救灾任务。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

  武警党委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号召,一声令下,2.3万将士动若风发,挺进以汶川为中心的数十个重灾县市。

  驻灾区武警部队在地震发生5分钟内,就收到总部司令部发出的预先号令;1小时后,武警部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分别发出抗震救灾指示;2小时后,武警部队抗震救灾基本指挥所和前进指挥所分别在北京和成都成立。

  救人!开进!救援!增援!救治……一道道命令火速发往前线,一条条指示迅即下达部队。

  "报告指挥部,我部200名先头部队已到达震中汶川县城……""报告指挥部,我部已打开通往汶川的生命通道……"

  兵随将令草随风。一个个攻克"关隘"的战报,让军委首长、总部领导紧拧的眉头有了些许舒展,让全国人民揪着的心有了一丝慰藉。

  这一个个战果,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归功于灾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各方面抗震救灾力量之间的团结协作;归功于参战全体官兵的英勇拼搏和连续奋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实践再一次证明,对敌作战也好,抢险救灾也罢,科学高效的指挥,是取得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关键。

  人们看到,在各路精兵集结的同时,吴双战司令员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现场指挥部队展开救援行动,察看灾情,指挥战役;

  人们看到,武警部队抗震救灾基本指挥所灯火彻夜通明,喻林祥政委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巨幅地图上的红蓝标识,抚额思考,运筹帷幄。

  科学指挥,决胜千里。在这场空前的抗震救灾中,武警部队各级指挥员靠前摸实情,量险巧用兵,攻坚讲战术,救援照章行,表现出非凡的决策和指挥能力,充分展示了武警部队威武之师的英雄形象,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

  泰国前总理差瓦利·荣知育上将说:"与历史上历次发生的自然灾害中的表现一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地震救灾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其军队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疾如闪电的突击,是古今中外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千里驰援星夜机动,动若风发势如雷霆

  三军听号令,千里肃雷霆!灾情如火,军令如山!

  灾情发生后,驻灾区的四川总队、重庆总队、8740部队和水电、交通、森林、黄金等部队疾速出动,第一时间在各战场展开救援;

  灾情发生后,在震区驻训的8690、8650、8730等部队快速动员、快速准备、快速集结、快速开拔,火速向灾区挺进。

  人们关注到,一趟趟军列昼夜兼程,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一辆辆军车风驰电掣,一支支队伍冒雨奔袭,一个个勇士艰难跋涉……仅仅两天时间,武警部队就投入救灾兵力2.3万人,冲向最急需地区,担负最艰巨任务,发挥最关键作用。

  人命关天,十万火急!抢速度就是抢生命!虽然,部队开进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忠诚卫士的目标只有一个:救人,救人,快救人!广大官兵的念头只有一个:快些、快些、再快些!

  快速反应的机动能力,动力源自忠诚卫士救人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卫士的心里清楚:灾区群众盼望着他们,全国人民期待着他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寄厚望于他们!

  路断、电断、通讯断,余震频频,落石滚滚,快速开进谈何容易?然而,广大官兵以舍生忘死的英勇气概,像战争年代"两条腿赛过敌人汽车轮子"那样,上演着一场场"生死时速"。

  朝着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突击8740部队200名官兵在参谋长王毅的率领下,星夜兼程,冒雨徒步强行军90余公里,第一时间抵达震中汶川;

  朝着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突击重庆总队500名官兵在副总队长常建明的率领下,冒着上有滚石、下有悬崖的威胁,徒步强行军10小时,第一时间到达茂县;

  朝着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突击水电三总队狮子坪项目部100多名官兵,经过73小时的昼夜奋战,第一时间打通通往汶川的"生命之路";

  ……

  这一个个"第一时间",彰显了武警官兵敢打硬仗、恶仗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和攻坚克难的突击能力。

  疾如闪电的突击,是古今中外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三国时期的魏国大将邓艾,率部攻打蜀国,从陕西的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到四川的江油边界,不过700余里,策马走了整整20多天,在当时称为奇迹。老将军如果九泉有知,看到一千多年后他的同行们动若风发、势如雷霆的突击能力,也会自叹弗如。

  对于战争,速度就是战机;对于抗灾,时间就是生命。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中国军队能否快速出动、快速集结、快速到位、快速展开?最初,外军观察家对此表示疑惑。但当看到中国军队在极短的时间里,如此大规模、远距离输送部队,并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抵达指定目标救援,他们发出惊叹:"中国军队机动突击能力超常,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意志力和战斗力!"

  畅通无阻的通信,是有效指挥救援的先决条件

  卫星设备扬威战场,网络神经联通末梢

  抗击灾难,犹如巨人相搏,肌肉骨骼要强健,血管经络要通畅,大脑神经要灵敏。这次抗震救灾,既是对部队作战能力的一次大检阅,也是部队现代化装备的一次大展示。

  西方军事观察家注意到,这次中国军队大量使用了卫星侦测、全球定位、太空全时空图像侦察等数字化通信装备系统,成为紧急救援联络的生命线。

  人们记得,32年前唐山大地震致使本来就落后的通信设备功能丧失殆尽,当时开滦煤矿有一位叫李玉林的干部,被地震震醒后看到唐山"平"了,急忙驾着一辆破旧不堪的救护车,一路颠簸,直奔北京中南海新华门,最先向中央报告地震受灾情况。

  人们看到,32年后第一支冒着生命危险到达汶川的8740部队参谋长王毅,用海事卫星电话最先向党中央报告了汶川的灾情;也是在当天,驻川森林部队一位领导,用海事卫星电话最先向各新闻媒体报道了汶川受灾情况。

  看到这篇报道,一位网民写下这样的留言:"武警部队通信设备的先进程度超乎世人想象,他们的网络神经必将在抗震救灾指挥中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大军未动,信息先行。在当今信息时代,对军队而言,信息与粮草同等重要。对抗震救灾来说,畅通无阻的通信,是有效指挥救援的先决条件。

  细心的人们发现,5月12日,全世界最先播出的汶川发生地震的电视画面,大都是通过武警部队卫星微波指挥车传输的。人们可能不曾知道,早在数年以前,海事卫星已成为武警部队最常用的一种通信装备。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武警部队先后投入使用数百部卫星电话以及卫星指挥车、卫星通信车等装备,为抗震前线编织了一张张巨型信息网络。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抗震战斗进入最关键的时刻,武警部队前指利用车载卫星站,为分布在10万平方公里的抢险部队在军用帐篷里开设抗震作战指挥电视会议分会场,及时传达胡主席指示,紧急部署作战任务,整个信息传送迅速、准确、保密,信息优势在抗震战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智者敏于事前。伴随时代发展步伐,武警部队党委响亮提出:"建设信息化武警,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时间,部队上下统一集中力量,从长远发展出发,从关键技术项目入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开发建立起数字通信、车载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应急保障自动化通信网络,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互通、网络控制、警地相联的通信指挥系统,初步实现了应急保障指挥野战化、自动化、可视化。

  卫星电波穿越时空,网络神经通天联地。高科技的通信装备,是作战指挥的核心要素,没有畅通的通信作保障,指挥这场特大抗震救灾战役简直无法想象。

  服务人民的宗旨,是部队顽强战斗的精神动力

  山崩地裂无所畏惧,攻坚克难所向披靡

  军人最锐利的武器不是钢枪,而是攻坚克难的钢铁意志。

  人们知道,在胡主席和温总理最牵挂汶川受灾群众的时候,8740部队突击分队200名官兵冒死向汶川艰难而坚定地挺进。当年红军战士"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钢铁意志在他们身上重现。脚下,是湍急的江水;头上,是滚落的山石。他们冒着一次又一次的余震,爬山、涉水、攀岩,昼夜行军,冒雨前行,于5月13日23时15分最先抵达震中县城汶川。

  人们知道,在这场与死神殊死搏斗的战斗中,人民子弟兵用肩膀扛起人民的重托,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越是困难重重,越是百折不挠,表现出了超人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没有桥,军人的肩膀就是桥梁;没有机械,官兵的双手就是"铁臂"。在唐家山堰塞湖工地,1800名官兵身背燃料、炸药在悬崖峭壁中前行。他们笑着说:"去他的余震、山体滑坡吧,怕死不上唐家山!"

  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坚毅,像山一样,屹立不倒;像钢一样,百折不弯!这就是忠诚卫士的追求,为了人民,甘愿奉献;为了祖国,甘愿牺牲!

  和平年代,社会上少数人发出疑问,这些生长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80后、90后,遇到特殊战事能不能经得起党和人民的考验?透过这次抗震救灾战斗,他们消除了疑问:老红军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迎难而上、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新一代官兵身上发扬。

  服务人民的宗旨,是部队顽强战斗的精神支撑。人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就没有不敢面对的挑战,就没有经受不了的考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及时有效的供给,是保证部队连续作战的物质支撑

  因地制宜灵活保障,立体供给高效运转

  军无辎重,举步皆缺。如果说,打仗是打后勤的话,那么,救灾更要靠后勤。没有迅速、高效、精确、充足的后勤保障,部队完成抗震救灾任务就是一句空话。

  大灾面前,武警后勤战线广大官兵面对交通瘫痪、物资匮乏、余震不断、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展开多样化保障,采取水路转运、接力保障、空中投送、肩挑背扛等多种方法,保证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吃有热饭、喝有净水、住有帐篷,全方位撑起了"生命保护伞"。

  看,救灾前方,一个又一个的临时加油站、食品供应站、医疗救护所拔地而起,一批又一批头戴国徽的抢险救援人员、医疗救护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来往穿梭在废墟上,为受灾群众带来生的希望。

  看,救灾后方,许许多多后勤官兵同样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受灾群众最需要的血浆、药品等物资紧急发往灾区;一所所医院腾出最好的病房,安排技术最好的医生护士,全力救治受伤的群众。

  看,现代化后勤科技装备,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大显神威:生命探测仪、野战救护车、自动化装卸车、自行式炊事车……种种科技装备的运用,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竞赛中抢得了先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震救灾,距离和速度是后勤保障的最大障碍。地震发生后,总部后勤基地、成都仓库、武汉仓库等多个保障单位,迅速通过国家应急部门,紧急协调航空、铁路,第一时间将食品、药品、帐篷、抗灾机械等,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抢险一线。在最短时间内,各级后勤累计筹措各类后勤保障物资125个品种3220余吨,开设56个伙食点,补充野战食品5.3万箱(盒),野战给养器材624套,确保了参战官兵有充沛的体力。

  及时有效的供给,是保证部队连续作战的物质支撑

  。能在如此紧急状态下,跨区域保障2.3万官兵生活、医疗、装备的需要,足见平时武警部队后勤应急保障的完备、科学和有效,也说明武警部队在新世纪、新阶段遂行多样化任务保障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从1998年抗洪到2003年抗击非典、从今春抗击冰雪灾害到这次抗震救灾,在一场场险仗恶仗面前,人们一次次清楚地看到,武警部队各级后勤始终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精确投送能力和持续保障能力。

  这一切,缘于我们有应对灾难的前瞻眼光!

  这一切,缘于我们有科学灵敏的高效指挥!

  这一切,缘于我们有完备的应急保障机制!

  这一切,缘于我们有意志如铁的后勤官兵!

   抗击汶川大地震启示录之七:人性光辉大闪烁

  张雯 蔡桂林

  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倾听,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观察,那么,汶川、青川、绵阳、都江堰……大片大片特大地震后的废墟上就不是只有悲痛和眼泪。

  这里的每一片残垣都记忆着不朽的姓名。这里的每一堆瓦砾都浸染着英雄的热血。这里的每一方断壁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们与我们的记忆紧密相连我们在此受难,我们在此荣耀!民族精神在洒满同胞鲜血的土地里生长、拔节,废墟顿时变成惊天地、泣鬼神、动魂魄,震古烁今、充满壮美的民族的历史。

  我们的心在这片废墟前震颤。我们的心为这段历史震颤。正如5月下旬美国《时代》周刊在《被唤醒的中国》一文中写的那样:"中国人外国人都在感叹:中国原来是这样!"

  舐犊之情,护亲之举,灾难骤然降临时呈现出的一幕幕感天动地的画面、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生命壮举,放射着人性的璀璨光辉

  日月黯然,江河悲鸣。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哀吟与伤痛,遍布蜀中大地;千里河山,无处话凄凉。随着大救援的不断展开,血脉亲情亦如书本,被一页一页掀开,人性的璀璨光辉从废墟深处升腾而出。

  5月13日,北川县城一栋楼下传出一个小女孩的阵阵哭声。随着救援队员将最后一块阻碍救援的楼板撬起,所有在场的人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母亲双膝跪着,双手撑地,父亲则用身体护着母女。他们所在的房屋墙壁已经被地壳深处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平移了四五米,死死地压在两个大人身上,而他们3岁的女儿安然无恙。是人性之光照亮了她的生命。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感拯救了她。

  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救援队在走向下一片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又返身跑了回来。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去一阵摸索后高喊:"还有个孩子,活着!"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小孩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孩子毫发未伤。随行的医生在孩子躺着的被子里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有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手机在救援人员中间传递着,每个人都潸然泪下……

  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妇科医生龚晋与数十名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幸存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没有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我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塞进了女儿的嘴里。"

  请在这位母亲遇难的地方竖立一尊雕塑吧:是这位母亲的乳汁拯救了婴儿;是这位母亲人性的光辉沐浴着千千万万活着的人。

  在北川县城核心现场,有一股从背后深山逃出来的人流。11岁的张吉万就在这支人流中。他背着3岁半的妹妹张韩,非常吃力地走着。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负起小男子汉的责任。他们从早上5点出发,已经走了12个小时了。小吉万就这样背着他心爱的妹妹。

  我们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见多了复杂人性的呈现,"一报还一报"的愤世、"哈姆雷特"的失望、"暴风雨"的豪爽……留给世界上的是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汶川大地震灾区也是一方舞台,中华儿女在这方舞台上辐射给世界的是崇高的人性光辉。灾难赋予了灾区的四川人不屈的性格,灾难塑造了他们和他们生活着繁衍着的生生不息的这片土地,塑造了他们和我们的共同的中国。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扛在肩头,这升华了的人性向世界昭示的是人间至爱,是历经磨难而挺立的伟大民族精神

  大地震袭来时,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被吓傻了,他们呆坐着、不知所措。一年级语文老师袁文婷急了,抱起孩子就往外冲,放下,然后再次冲进教室,再次抱起孩子,一次、两次、三次……楼房完全垮塌了,袁老师被埋在了残垣断壁中,留下的,是她救出来的13名学生。

  为了孩子,人民教师袁文婷将青春定格在了26岁。面对巨大的灾难,袁文婷用双肩扛住死亡的闸门,把生献给学生,把死留给自己,她就是战场上舍身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当救援人员徒手搬开垮塌的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学楼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一名男老师跪伏在地上,双臂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大地震突然袭来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学生、13岁的女孩何翠清正在午睡。从熟睡中惊醒的她本能地逃出了宿舍。然而,瞬间,她又毅然地奔回了宿舍。她去摇醒还在午休的10多名伙伴一起逃生。小翠清因此失去了最佳逃生时间,被死死地卡在倒塌的废墟里。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被埋4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小翠清将要面对的是截肢的危险。记者问她:"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地动山摇时,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喷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4个蜷伏在他身下的学生幸存了下来,而谭老师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却定格为永恒。

  一块水泥板倒下来,压在漩口中学初三学生向孝廉的身上。这位13岁的小姑娘醒来后,模糊中看到缝隙外边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此时,一个声音唤醒了她,是同学马健。"我哭着对他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的!你一定要坚持住!"马健开始疯了似地用双手扒着水泥碎块,4个小时里没有片刻的停歇。马健用自己稚嫩的双手把向孝廉扒了出来。14岁的手血肉模糊……

  没有人愿意为了展示自己的坚强而选择面对灾难。但在灾难降临的时候,以坚强、勇气和责任去面对的人,是伟大的。袁文婷、何翠清、谭千秋、马健……叫一声他们的名字我们泪流满面。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再也听不到这平平常常的呼唤;因为他们身上传递出的无私与善良、悲悯与执着的民族精神令我们激动不已。他们在生与死的边缘令生命闪耀出璀璨光华。他们的品质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青山有幸,见证了灾难凸显出的人性中的大爱,见证了他们的英勇壮举。他们的名字应镌刻在他们奋斗过的土地上,好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来大声颂扬。

  决不抛弃,决不放弃,举国上下齐现"生死时速",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坚守与呵护,向世界诠释着人性的壮美

  和不知地震为何物的许多欧洲人不同,中国从古至今不断经受灾难洗礼。根据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全世界范围内,在近300年来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的50起自然灾害中,欧洲共有3起,发生在中国的自然灾害竟然高达26起,累计死亡近1.03亿人,占全部死亡总人数的68%。仅以中国发生的地震灾害为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就高达8000多次,其中1000多次为6级以上地震。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占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比例高达50%以上。

  多难兴邦。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巨大灾难中锻造出百折不挠、英勇顽强、互助友爱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长存,饱经痛苦而昌盛。尽管伴随着痛苦和泪水,尽管伴随着牺牲和悲痛,但中华民族昂首挺胸,一往无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的大地震,是中国近30多年来遭遇的又一次特大灾难。

  6万余人遇难、近2万人失踪。这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

  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打响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抗震救灾的伟大战斗,为人类文明史写下最伟大、最灿烂的珍视生命的篇章!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震后两小时,共和国总理踏上了飞赴灾区的飞机,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决心和信心来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他日益增多的白发、他眼里晶莹的泪滴、他沙哑哽咽的嗓音同这场大灾一起成为中国人永远的记忆,他以国家层面的象征意义给予生命最高的关怀。

  震灾发生后4小时,首批解放军官兵启程赶往灾区实施求援。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救援行动以分秒计算。道路损坏,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但挺进汶川的救援之旅没有停步。武警部队迅速出动,第一时间抵达灾害现场,展开全力抢救;成都军区700多名官兵冒雨日夜前行,济南军区救援部队凌晨徒步开进……

  决不抛弃、决不放弃,奋力救人连续作战的救援队伍让人们感受着人类的高尚与人性的光辉。他们有21小时急行军90公里挺进"地震孤岛"的200勇士,有4000多米高空一跃而下进行震中地区搜索侦察的空降奇兵,有奋战数十小时后不得不撤退时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的武警战士,有失去10位亲人仍坚守岗位直至晕倒的年轻女警,有自发组织车队运送急需物资的的哥的姐……

  在史诗《伊利亚特》中,荷马已经关注到广阔的人类生活中一个人的荣耀给另外一些人带来的伤悲。诵读抗击汶川大地震这雄壮的史诗,我们读到的是一些人的伤悲被无数人奋勇承起。灾难面前,无数人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中华民族决不会向灾难屈服,人性的光辉总在危难关头普照。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救起,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惊天动地。在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背后,是朝霞般瑰丽的人性光芒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高山一样的静谧、内敛的品性。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从不吝于在灾难和痛苦面前充分展示她温暖的爱和无畏的勇气。

  时间就是生命。突击队员用切割机、扩张器一点一点清理压在一名工人身上的水泥板和碎石。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50多个小时,求生的欲望使这名工人向消防队员提出残酷的请求:"把我的腿锯掉吧,只要活命就行,求你们了!"来自河南洛阳的消防抢险突击队负责人黄艳辉断然拒绝他的这一请求:"我们一定让你身体完整地生还!"

  人类心灵深处有一种湛蓝,一如童真眼眸中的圣洁纯净。那是温暖、那是爱与无畏。人性,在痛苦中坚强,在坚强中闪耀光芒。

  "可能是由于被救后长时间没能接受救治,加上本身虚弱,他出现了昏迷的征兆。"特警小刘说。随着时间的过去,周志的眼神越来越迷茫。"我们给你唱支歌吧。"小刘突然想到歌声能振奋人的精神,想用歌声让周志保持兴奋。随之,《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彻山谷。在抢救他的最后一个小时路程中,歌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周志终于被歌声感染,他活了下来。

  即使徘徊天堂门口,也不要放弃;只要坚持,就能触摸到搜救的大手。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救起,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惊天动地

  5月17日18时10分,被埋124个小时后,31岁的卞刚芬被救出。她意识清醒,对周围的搜救人员说:"谢谢!"

  来自海南省的救援队将在废墟中埋了近139个小时的北川男子唐雄救出。他在回答被救以后最想做的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一是想入党,二是想生孩子,好把党的传统传下去。"

  被埋150小时的映秀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被山东公安消防总队成功救出,救援人员对她的营救也长达56个小时。

  ……

  废墟内与死神抗争着的人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他们不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72小时、84小时、96小时、132小时、146小时……他们的乐观与顽强让我们感动:在都江堰中学黑暗的废墟里仍然用手电筒读书的小女孩;"我很高兴我还活着,谢谢你们来救我",被埋在废墟里感谢救援人员的22岁女孩;守候被埋女友为她唱歌鼓励72小时直至她获救的27岁小伙子;坚信生命力量,在伟大母爱支撑下坚持168小时后获救并产下婴儿的孕妇……

  这是一条粗糙的手臂,却是我们见过的最有力的手臂。在绵竹市汉旺镇,这条手臂的主人在废墟中被埋了100个小时的中年男人被抬出来时,已接近昏迷,而在获救的那一刻,他却首先凭着微弱的意识指着自己的左手腕,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如果没有获救,这就是他的遗嘱。看到这样的遗嘱,我们激动得难以自抑。生死一线间,一个人会有多少未了的心愿?想再见见家人,想再抱抱孙子,想再看看自家地里的庄稼……可这位淳朴的汉子在最危难的时刻,惦记着的却是自己还欠别人3000元钱!这粗糙的手臂上书写的是人性的瑰丽。

  泪眼滋润着良知如花般盛开,废墟之上挺立着人性的壮美。"汶川大地震",这是一个带来无限悲伤的命名,数万生命在这个名字里消逝,成为我们记忆中永远的痛。然而,这又是一个暗含生命力量、蕴涵人性光辉的名词,因为,无数人在其中与死亡擦肩,却愈挫愈勇,让生命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愿生命不走、灵魂仍在走的人如秋叶般宁静;愿生命在走、灵魂也在走的人如夏花般绚丽!

   抗击汶川大地震启示录之八:鱼水深情大凝聚

  宋亦兵

  天灾面前,军民并肩战斗,共渡难关;大难临头,军民守望相助,心手相连。

  危急关头,总是人民军队扛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成为民族的钢铁脊梁。

  在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果断指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迅速挺进地震灾区。这是继年初全力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后,中国军队的又一次大规模出击。

  空降兵某部接到了向重灾区茂县实施紧急伞降的命令。这里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岩石密布,江流湍急;这里是青藏高原的生成地区,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伞降难度很大……然而,百姓的安危在心,人民的苦难在怀,空降兵勇士们写下请战书,毅然决然地登机飞向人民深切呼唤的地方。

  伞兵们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地域复杂、高空缺氧、能见度极低,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必须在5000米高空强行伞降!5月14日中午时分,勇士们乘机飞临茂县上空,飞机尾门轰然张开后,突击队队长李振波大校没有片刻的犹豫,一跃而下,伞花迅速绽放在白云之中。14名战士紧随其后,跳、跳、跳……

  就这样,人民子弟兵用忠诚书写着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煌煌诗篇,人民子弟兵用热血书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谊的壮美华章!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灾难降临时,人民子弟兵用青春热血把对人民的爱倾洒山川

  是人民养育了军队,是人民缔造了军队,人民的巨大力量伴随着军队的钢铁脚步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成为我军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800万军队的根本保证。在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作用,支前民工达886万人次,出动担架36万余副,大小车100余万辆……共和国的基石,凝聚着全中国人民的奉献!是军队与人民血脉相连凝结起的伟力,托起国家和民族和平、安宁、强大、昌盛的历史天空!

  当灾难降临时,当百姓有难时,人民养育的军队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救难扶危的使命。履险解困,生死度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向灾区立体突击的冲锋号。遵照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示,一道道军令火速下达,一趟趟专列星夜兼程,一架架军用飞机紧急升空,一支支精锐之师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急赴灾区。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2小时07分钟后,成都军区两架察看灾情的直升机冒雨起飞;5小时30分钟后,多次赴海外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包括武警总医院医疗专家在内的227人乘专机紧急赶赴灾区。地震发生不到10个小时,就有1.2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进入灾区展开救援。

  为了人民的生命,为了人民的利益,出兵,增兵,冲破千难,突破万险,人民子弟兵向着同一个目标地震灾区挺进。数日之间,13万大军汇集这里,在涉及范围、汇集力量、投入速度等方面,均创人民军队抗灾历史记录。13万大军肩负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重托拯救生命,救助人民。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13万人民子弟兵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

  特大地震发生后,震中汶川音讯皆无,成了震中"孤岛"。1个小时过去了,2个小时过去了,3个小时过去了……那里的灾情究竟如何?10万受灾受困群众的情况到底怎样?每一分每一秒都令人万分焦急。

  "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汶川!"中央军委向部队下达了命令。

  5月12日16时20分,8740部队接到总部首长紧急救援震中汶川的指示。16时30分,顶着狂风暴雨,670名官兵在参谋长王毅的率领下,紧急登车,直奔汶川!

  13日凌晨1时。古尔沟。这里距汶川县城90公里。通向汶川的路从这里开始被山体滑坡彻底阻断,部队车辆无法前行。此时,风雨交加,余震不断,山坡上随时有泥石塌落。

  怎么办?

  前进?官兵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后退?10万汶川受灾百姓等待着救援!紧急中,王毅向部队长报告后果断决定:抽出200名官兵组成突击队,不惜一切代价徒步向汶川挺进!

  200名官兵迅速集结。这支突击队,冒着风雨,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中,向着传来人民呼唤的方向,开始了无畏的前行。脚下,江水湍急;头上,山石不断滚落。他们在一次接一次令大地抖动的余震中强行军,爬山、涉水、攀岩……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汶川;头脑中只有一个信念:人民!

  突破!突破!挺进、挺进!

  13日23时15分。21小时。90公里。突击队终于进入汶川县城。官兵用海事卫星电话第一个报告了震后汶川的情况,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与外界隔绝30多个小时的汶川,盼来了子弟兵。当200名突击队员出现在汶川县城的那一刻,激动万分的受灾群众情不自禁地高喊"共产党好"、"子弟兵好"!这声音在震后的废墟上空久久回旋,激荡人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时刻,尤见军民情深。200名突击队员用他们的英勇无畏,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最灿烂的章节。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王毅出现在央视直播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现场的那一刻,他们的壮举,传遍中国、传遍世界;他们用青春热血把对人民的爱倾洒山川,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

  正如国外许多媒体称赞的那样: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困境中的救星","没有哪国军队的救灾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

  人民的生命重于泰山!灾难袭来时,人民子弟兵用忠诚照亮灾区所有存在生命的地方

  大地震使灾区水断电断,道路被毁。没有路,大型救援设备进不来;没有大型救援设备,那些被重压在坍塌物里的生命就无法得到及时救助。打通交通运输"生命线",成为急中之急、重中之重。

  交通部队不辱使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13日中午时分,一支由交通一总队总队长许茂率领的抢险突击队挺进都江堰紫坪铺。"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殊死较量,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为民开路的坚强意志!"青山听得到交通官兵这铮铮誓言在悬崖边、在高山上,一场抢通"生命通道"的接力战打响了。

  切割、起重……在一处处废墟上,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轮番作业。机械操作室里热得像蒸笼,操作机械的官兵脸上的汗珠不停滚落。喝进去的水很快就变成汗渗出来。警服湿了干、干了湿,每一个人的警服都结上了一层厚厚的盐碱……艰苦何所惧,百姓在召唤;危险何所惧,生命在召唤!他们不肯有片刻的休息,全力突破阻隔生命的障碍。

  15日18时,绵竹至北川的道路被打通;15日21时40分,水电三总队在清理了4000多立方米滑坡山体和数十块几十吨重的巨石后,打通了通往汶川县城的317国道;15日23时15分,丹巴至理县40公里道路被抢通……

  一条条生命通道的抢通,扫清了救援大部队全速进入灾区的障碍。一处处无助等待的地方,盼来了救援的子弟兵,生命的希望升起,生命的风帆扬起。

  偏远山村受灾群众的安危,深深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坚决落实胡主席的指示,各部队迅速组织精干小分队,带着食品、饮用水和药品,徒步进入各个村庄展开救援。人民子弟兵用忠诚照亮灾区所有存在生命的地方。

  5月20日,通往水磨乡连三坡村的道路再次被泥石流阻断,村里的90多名藏族群众缺水断粮。在乡亲们发愁之际,一队肩扛重物的武警官兵在第二天凌晨出现了。这些官兵是8692部队藏族战士突击队的队员,他们不仅给乡亲们送来了柴油发电机和食品、药品,还用藏语和乡亲们交流,有效缓解了大家的紧张心情,坚定了大家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武警官兵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冷水,却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我们手上,我们非常感动。"灾区群众刘志富泪流满面地说。四川森林总队抽调两台野战炊事车为灾区群众做饭、煮面、烧水,让13个村镇的6000多名受灾群众吃到热食熟食。

  "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某部用这样的问题来"淘汰"进入危房搜救的人员。然而,现场没有举起一只手。"不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所有官兵的右臂齐刷刷地举起。其实他们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扛上自己的肩头,勇敢奔赴离死神最近的地方,用双手书写军民生死情。

  在抗震救灾部队中,不少官兵的家就在灾区,在亲人遇难、受伤或下落不明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想的是群众。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率部赶赴汶川抢险,行进中,他不时望望一侧的大山。山那边就是他的家乡北川,此时他的十余位亲人有的遇难、有的受伤、有的失踪,但为了群众的生命,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着。凉山森林支队战士何健的8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但他选择的是坚持跟随部队去救助废墟中的群众:"我的亲人只是千万受灾群众中的一部分,我会坦然面对一切!"

  因转移被困群众疲劳过度,8690部队的藏族战士张次尔出现了虚脱,被送到医疗队治疗后,仍执意加入搜救队伍;强烈余震来临需要暂时躲避,正在绵竹市一座废墟中奋不顾身抢救群众的19岁列兵小荆就是不愿离去,他跪地大哭:"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救活一个";正在绵阳市三台县家中休假的8614部队士官金正权,主动参加乡政府组织的抢险突击队,他和其他队员一道从乡卫生院转移了60多位病人,又徒手救出了10多位埋在废墟里的老人;160名官兵为刚刚救出却依然昏迷的女孩唱起生日歌,终于把20岁的女孩贾正娇从昏迷中唤醒;武警水电官兵身背肩扛几乎等于自己体重的油料、器材挺进大山,与一个个堰塞湖和危险水坝展开殊死搏斗……

  《香港商报》:"在每一个抢险救人的地方,在每一片颓垣败瓦下,都有解放军战士在场,最危险的地方、最艰难的时候都能见到解放军的身影。"英国《每日电讯报》:"派往震中地区的军队由于帮助解救受困的幸存者和分发重要的食品、医疗物资而对事态很快产生了影响。"《印度时报》:"中国每逢重大自然灾害,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军人。"这是对中国军队抗震救灾表现的客观报道。

  人民最大、百姓最亲,新一代军人用生命照亮生命,用热血书写军民关系的新经典。

  鱼对水说:"我没有流泪。"水对鱼说:"你的眼泪在我心里。"军民鱼水深情凝集在一位男童向8位抬他的军人叔叔的敬礼中

  5月13日早晨,在北川灾区一片四周仍在冒烟的废墟上,一位被救男童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抬起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他的军人叔叔敬礼。

  大地震发生后,13万人民子弟兵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集结,在接下来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共克艰险的点点滴滴,都在人民的心头;冒着频发的余震,从废墟中把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命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件件桩桩,都在人民的心头。军民携手并肩共御天灾、军民心心相连共赴危难的鱼水深情,就凝集在这位男童的敬礼中。

  "叔叔,求你喝一口面汤吧!"在一个抢险现场,一个小姑娘提着一个罐子招呼着在废墟间忙碌的武警官兵。面汤是小姑娘的母亲煮的,因自己受伤行动不便,就让女儿送到官兵中间。在小姑娘的一再请求下,战士们停下脚步,匆匆喝上一口,又匆匆冲向了废墟,个个眼中都噙着泪水。

  汉旺东汽中学17岁的女学生秦继文被压在废墟中,武警医疗队的护士张艳君多次爬进狭窄的空隙,为她送药、打针。秦继文虽然身体非常虚弱,但仍劝张阿姨"快点出去,这里太危险了"。

  听说子弟兵在灾区一线忘我战斗,一位果农用车推着从自家果园采下的百余公斤水果,翻山越岭送给救灾官兵;听说子弟兵把自带干粮送给了灾区群众,一些企业宰杀了存栏猪,把最好的部分送给一线救灾部队;在许多集市,商家看到军人来购买物品,就执意不肯收钱……

  这些情景无疑是历史的再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一、二、四方面军都曾途经四川,受到人民群众的热情款待;当年,红军在汶川期间,当地乡亲先后为红军筹粮10多万公斤;当年,正是汶川的羌族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赶编竹绳,两次帮助修复被炮火毁坏的索桥,才使得红四方面军主力全部顺利通过岷江……

  茂县。一个乡村。年近七旬的老奶奶王秀荣将从自家废墟中刨出的一块腊肉送到前来救援的重庆总队官兵手中,这在交通中断、缺少食品的灾区,无疑是珍贵的礼物。官兵们推辞,王奶奶坚决不干,给钱也被她拒绝了。无奈之中,战士们只好将更"金贵"的大半袋干粮偷偷放在老人的临时住处。它让我们想起战争年代解放军打锦州不吃群众一个苹果的故事。远去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人民群众与子弟兵的血肉联系,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都江堰。一个乡村。搜救受伤群众的官兵在一个倒塌过半的羌族群众家门外停下脚步。让他们止步的是门上贴的一张红纸条。官兵知道,这在羌族习俗中意味着忌讳外人来访。他们在门外询问并征得受伤主人同意后,迅速进屋施救。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彝乡时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秋毫无犯。人民军队爱护人民、严守纪律已是传统,永不褪色,

  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肩负新职能、新使命的人民军队,不间断地开展"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的思想教育。这样的教育承续起宗旨,光大着传统,成为每个官兵的思想情怀。当人民需要时,这样的情怀立刻迸发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化作春风祥云。军爱民、民拥军,人民群众用一片赤热的情感由衷爱戴着他们自己的军队。军与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血脉连在一起,成为世界东方的一道亮丽灿烂的风景。

  再大的灾难终将过去,而在灾难中凝聚起、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军民深情不会被忘记。它必将化为丰碑,永恒在历史的记忆中;它必将成为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还是那句话,还是那条已经被历史证明并还将不断被历史证明的真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责任编辑:曾玉燕)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汶川地震全程回顾 举国救灾八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