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的賬該怎麼算?如何不成下個“限塑令”?
发布时间:2019-07-0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有人吐槽,我分類扔,你混在一起扔,時間久了自然積極性就沒了﹔
得出的結論——垃圾桶再多的顏色還不是成了一樣的垃圾桶。
上述文字,來自於北京小學生劉茂琪的暑期作業,關於垃圾分類,這個小學生在研究了三四天之后,得出了上面的結論。
“雖然看上去簡單粗暴,時間也不夠,但孩子們都能看到的事情,似乎也能說明一些問題,至少是真實存在的。”劉茂琪的媽媽、北京市民張姝對記者說,按照學校的宗旨,這個暑期作業主要緊跟最新國家政策,讓孩子們從小有環保意識。
這個文件發布於7月初,國家發改委還專門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核心內容是要對垃圾處理收費。按照這份名為《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的文件,全國城鎮要在2020年年底前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機制。
問題一
垃圾處理的賬該怎麼算
對於此次提出垃圾計量收費,長期從事相關工作的北京市海澱區物業協會資源管理部主任曲屹鬆對記者說,國家發改委的文件沒有具體說明到底怎麼實施,只是提出這麼一個信息。“我認為是好事,會減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量,垃圾計量收費肯定是從根本上解決垃圾量的問題”。
“有收過,每年收物業費時,物業公司都會單開一個收據,寫明是生活垃圾處理費,但數額很少,可能是幾十元,具體我也記不清了。”北京某小區的一位業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記者近日從北京市西城區和豐台區部分小區的物業公司了解到,業主的“生活垃圾處理費”基本上都是隨物業費一起收,每年為固定數額30元。一家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由於這部分錢很少,因此很多業主來交納物業費時都不會在意多收的30元,而且每戶業主交納的“生活垃圾處理費”並不會因為戶型面積的大小和居住人數的多少而不同。
“我做物業服務工作已經有十五六年了,與社區居民打交道非常多。垃圾問題也讓我們非常頭疼,因為物業收費還是按照1997年的文件收,實際上這個收費已經遠遠落后於現在我們實際交納的垃圾收納費用了。國家提出垃圾收費,這對我們物業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曲屹鬆說。
對此,業內人士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
江蘇省蘇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副處長何晟曾給媒體算了這樣一筆賬:
以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與循環經濟一體化項目為例,項目中標金額為5500萬元/年,服務約5萬戶居民,按照戶均3人,人均垃圾1kg計算(含非居民區的單位),5萬戶居民的年生活垃圾產量約5萬噸,也就是說5500萬元用於5萬噸生活垃圾的垃圾分類前端投放和收運,成本約為1100元/噸,考慮到項目內有5噸/天的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其前端投放和收運的成本也達到了1000元/噸左右。一般城市不分類的情況下,每噸垃圾從收集到轉運到處置的全流程直接成本在300元到400元,收集運輸加轉運的成本約200元。
在何晟看來,現有的垃圾分類市場化項目都投入大量資金在垃圾分類前端投放和收運環節,並希望通過市場化來提高垃圾分類的參與率,並逐步降低相關的投入,但這個過程的具體預期時間難以確定,如果長期未能達到預期目標,投入的可持續性難以維持。對於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城市來說,就更需要找到一個更高效、更經濟的市場化模式。
據了解,自2002年《關於實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的通知》發布后,國內就全面開征起了垃圾處理費。
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十幾年來,國內城市的垃圾收費,基本上都是費用固定、按戶計征(通常包含在財產稅、自來水費、物業管理費中,有時會隨水費或煤氣費等征收)。按戶收取垃圾處理費,固然簡單易操作,可隻按戶不論具體垃圾排放量、扔多扔少都一樣的收費模式,弊端也很明顯。
比如,這種粗放的收費模式既導致市民缺乏足夠的垃圾減量動力,也會產生少排者補貼多排者的現象。
不少人認為,在收取極低的“垃圾處理費”后,扔到垃圾桶裡以后的事情就不需要關心了,至於自己每天產生多少垃圾和是否做到垃圾分類都無所謂。因此,對於垃圾處理的經濟賬,大多數人並沒有概念。
問題二
垃圾分類如何走出怪圈
受訪人士認為,收費后是否能達到效果,這是需要注意的,有關部門還需要制定縝密的跟進制度。
此次國家發改委表示,要在“2020年底前建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這既是對各地方相關嘗試的認可與總結,也是為了推動已有管理經驗能進一步體系化、標准化。
“收費只是手段,促進垃圾的分類化、減量化和資源化才是目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垃圾對策專家王維平說。
一直以來,我國在推進垃圾分類進程中,政策起著主導作用,國家試圖通過立法來保障資源“歸位”。但推廣路上布滿荊棘,多年來推進垃圾分類的效果並不明顯:垃圾圍城態勢日益嚴重,且有些地區分或不分甚至毫無差別。
“收效甚微”“舉步維艱”,這應該是行業內對垃圾分類貼得最多的標簽。面對此等難題,國家也在創新各類舉措。其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在這場垃圾分類持久戰中,市場的力量應該被放大,垃圾計量收費是大勢所趨。
也是在此背景下,以上意見應運而生,這份為促進綠色發展的價格改革也定下了任務書並列出時間表。根據規定,針對具備條件的居民用戶,將實行計量收費和差別化收費﹔針對非居民用戶,則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
“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多年的垃圾管理經驗中都充分認識到,垃圾末端處理的對策是被動的,隻有對垃圾採取源頭減量和有效的資源化利用,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關鍵所在。垃圾收費的重點並非收費,作為一種環境政策工具,隻有和垃圾分類結合起來才能起到顯著的作用。”從事相關垃圾分類研究的劉成對記者說。
而作為小區處理垃圾的物業人員,可能對於垃圾分類更有發言權。
“就算有居民很認真地將垃圾分好類,但是垃圾車卻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車都給收走了。我走過不少小區,看到的情況很多都是分類投放搞得風風火火,在收運和處理環節卻依舊‘雜錦一鍋飯’。”在北京市多個小區擔任過物業經理的羅小強說,他們在小區裡舉辦過垃圾分類宣傳,“說實話,網上搜索垃圾分類宣傳冊,大多數內容雖然全,但是細節似是而非。我們也試圖聯系過一些組織與機構,但發現他們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也依托垃圾分類知識貧乏的兼職人員和志願者。比如,‘電池到底是有害還是其他還是可回收’‘紙是可回收的,可是為什麼所有回收人員都不收紙杯’,這樣的問題,即使網上搜索答案也是似是而非,感覺就是宣傳和后端處置是脫節的”。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垃圾處理的賬該怎麼算?如何不成下個“限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