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打假还须防“假打” 3·15的喜与忧
发布时间:2018-05-2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每当日历翻过“3月15日”,大家心态都会有不同:商家欣喜,大出一口气;消费者担忧,意犹未尽;而执法部门往往喊出“天天3·15”,来平抑这种落差。
假冒伪劣商品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在“天天都是3·15”口号的重压下,在公安、工商、质监、卫生、烟酒专卖等监管部门一起上的严打下,为何这“李鬼”屡打不绝,愈演愈烈呢?今年“3·15”期间,假酒包装案浮出水面、“回笼”筷子污染餐桌……
打假须防“假打”。观其表象,一是“雷声大雨点小”,光喊不打;“专打苍蝇不打老虎”,避重就轻,只抓小摊小贩,不敢碰硬;是“拆了小庙放了和尚”,东西收了,造假者跑了。那么,“假打”的背后,深层原因何在?
一是部门之间综合治理不够,制裁不力。一个部门孤军苦战,其他部门按兵不动,甚至彼此推诿、相互掣肘。查获的没权处理,处理的缺乏法律支持,让不法行为钻了空子。
二是抓了表面问题,却缺乏长效机制,导致“猫鼠斗”症结难解。如何建立严格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需要有关部门动脑筋思考。
三是缺乏发展的眼光,现在造假者的现代化程度、组织严密性、反打能力均大幅提高,但有关执法部门,打假能力、管理手段依然落后,甚至出现“以罚代管”的消极打假问题。
(记者张乐克)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记者手记]打假还须防“假打” 3·15的喜与忧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