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终生难忘
发布时间:2019-07-2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全国高招仅录取27万人,2017年录取人数已增至761万
录取通知书,终生难忘
清华大学2008年录取通知书。
陈艳艳摄
清华大学2018年录取通知书。
翟明书摄
2018年7月,毕业于成都七中的翟明书接到了来自北京的快递电话——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正在和同学聚会,本想第二天去取。最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还是当晚10点去了。”
到了收发室后,翟明书才发现自己没携带任何有效证件,只好跟保安口头核对了身份信息。“本以为领不到了。结果保安大叔说‘虽然你没有证件,但看起来像是考上清华的孩子’于是破例把通知书给我了。”
站在路边,翟明书忍不住当场打开了快件。在翟明书入学的这一年,清华大学首次采用与3D打印的立体纸模相结合的录取通知书,寄托了对“00后”大学生的祝福与期盼。“我看着清华二校门模型缓缓立起,惊叹于设计的精巧,想到学习的艰辛,心情十分复杂。后来我反复地合起、打开录取通知书,研究那个二校门模型是怎么从二维转化到三维的,小巧的纸片里隐藏着精巧的机关。感觉它就是清华给我们的第一个考题,让我们探索其中的奥秘。”
2018年,也是恢复高考第41年。1977年9月,570万考生走进被尘封了10余年的高考考场。次年初春,约4.7%的考生收到了来自各高校发出的“高等院校新生入学通知书”。
在一份1978年9月发出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上,记者看到,学生姓名、院系专业名称和报到时间都由手写填入,白纸上只有一些黑字。当年,这样被装在小号牛皮信封里的薄薄一张纸,成为大学生们的唯一入学凭证,信封里再无其他材料或物品。落款红印章里的“省革命委员会”字样清晰可见。
1978年,孟繁华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在吉林延边某林场工作。收到通讯员送来的东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给木材装车。当时,他兴奋地扔掉了手中的工具,欢呼起来。“我立马就放下了手中的活儿,心想着要上大学了,赶紧回家收拾东西去报到。”和孟繁华一起插队的年轻人,很多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但只有他一个人被录取。“大家听到我考上大学的消息,羡慕极了,觉得我的命运从此就要改变了。”
40余年过去,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加,但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意义依然不同凡响。
方薇还清楚地记得,10年前领到录取通知书的情景。那是2008年7月,方薇和母亲走出家门,去找门外停着的邮政车。“回来时我妈一手搂着我的肩,一手和我一起小心翼翼地拿着录取通知书。她特别骄傲,我也很开心。”
因为家境贫寒,方薇的母亲从来没有上过学。“女儿考上大学,还是清华大学,对我母亲来说很不一般。”如今,方薇定居美国从事IT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感恩父母,感恩自己受到的教育。”
在2008年的清华录取通知书上,不仅印着清华大学校徽和标志性建筑,还附上一份“入学纪念卡”。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悄悄改变了最初单一的白纸黑字,不再只是一纸“通知”,而是纷纷变成了请帖的模样,或夹着行李标签,或捎上学校的校歌校训。录取通知书,也承载了越来越厚重的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全国高招仅录取27万人,2017年录取人数已增至761万,增加27倍多。40年来,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连接着40年时光的录取通知书也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一批批年轻人的圆梦历程。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录取通知书,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