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药没跟上,小麦减产了
发布时间:2018-06-2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 本 报 记 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胡晨阳 孟庆剑
“一炮轰”不存在了
化肥量没增加
6月11日傍晚,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代屯村,黄启祥看着30亩即将收割的小麦,喜上眉梢。“每亩收1000斤没问题,虽然每亩比去年少收200斤左右,我也很满意,比预想的要好。”
算起投入账,黄启祥说:“化肥的用量与去年持平,现在大家都知道多上化肥有害无益,提倡用农家肥、有机肥,加上秸秆还田,化肥的用量没有上升。”
东昌府区斗虎屯镇王大人村村民李春光,去年小麦亩产达到1700斤,创了记录。前几天,市农委的专家来测产,说老李的小麦是聊城市最好的。老李的麦穗金黄,麦粒放嘴里一咬,嘎嘣响,可是麦秆还是绿色的。专家说,这叫自然成熟,是小麦生长健康的表现,麦粒饱满。
老李的化肥用量比往年也没有增加:“小麦播种前铺底肥一袋一亩,一百二三十元,过了年追肥,上六七十斤。总体来说今年和去年用量一样;技术推广的专家也说,多施化肥对增产影响不大,管理是关键,把病控制住了,产量就保住了。”
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素芳介绍:“想要丰产丰收,化肥是肯定离不开的。通过近几年的测土配方,诸如氮肥‘一炮轰’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而是将一半左右的氮肥改到小麦拔节期再追加,这样能让小麦的生长使上劲。”
喷药不及时
亩产降为七八百斤
记者采访的当地一些农民反映,今年病虫害不轻。东昌府区堂邑镇南街村的王玉章说:“我打了3遍药,用药量没有增加,但是小麦减产了,去年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今年减产10%吧。白粉病、赤霉病今年闹得厉害。”
黄启祥说:“虫子、病菌啥的,不加大用药,治不住。”说起用药来,黄启祥如数家珍:“有的农户,打药没跟上,亩产只有七八百斤吧。一亩地喷一次药,成本也就是十多元,所以有的人用药次数增加了。”
李春光的小麦今年高产,关键在于未雨绸缪。他爱看书看报学科技,预测到今年赤霉病、白粉病发病的可能性大,便提前预防,喷撒了6遍药,将病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在老李的带动下,王大人村的300多亩小麦都基本没受白粉病的影响,平均亩产量比周边村能高出300多斤。
老李带记者来到临近的张樊村的麦田,用手搓开一个麦穗让我们看麦粒,又小又瘪。“这就是不及时打药的害处。打药要提前打,等得了病再打,就晚了。”记者问起用这么多农药,小麦上会不会有残留?老李说:“没问题,我们用的都是低毒高效的农药,打后很快就挥发了。”
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素芳介绍:今年白粉病、赤霉菌等病虫害“嚣张”了一段时间,用药方面,我们一直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而且现在农药效果较以前有提高,从整体上看农药用量是略降的。
保产量还要靠科学种田
今年,聊城市小麦种植面积达604万亩,与去年持平。从测算结果看,今年实现增收还是很有希望的。在张素芳看来,小麦增收的底气,还在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如近年来推广的宽幅精播技术。以往,播下的种子呈一条线,所有种子的生存扎根空间都在这条线上。改用了宽幅精播后,播下的种子散布在一条较宽的带上,生存扎根空间大大增加,作物秸秆就长得旺盛,抗倒伏,结穗大。可以说,这项技术是革命性的,对高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再如氮肥后移、晚浇水。一粒小麦种子,发芽后能生长出3至5个单株,一般来说一个单株结一个麦穗。穗过多了,阳光、养分等难以保障,总产量反而下降。氮肥后移、晚浇水就是控制小麦单株数量的科学做法,小麦停止单株分蘖了,再施氮肥再浇水。这样水肥就会主要用来供养结穗,进而实现穗大粒饱满,从而实现高产。
李春光的小麦丰收,科学播种也是一个因素。在市、区两级农技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几年的探索,每亩地麦种播种量逐年减少,由2012年的28斤降到去年的20斤,小麦通风良好,使产量得以保证。李春光说:我的办法虽然是土办法,但是管事。很多人请我去指点种麦。我在这个村流转了500亩土地,准备大干一场!”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打药没跟上,小麦减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