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纪录 中国队登珠峰再测“世界之巅”
发布时间:2020-05-3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27日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完成峰顶测量任务。这是中国针对珠峰高度的第七次测量活动,珠峰“身高”将迎来历史性更新。首次运用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数据,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这些创举让德国新闻电台感慨,世界又一次见证中国的崛起。这次测量恰逢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也是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纪念日。不少中国人是从去年热映的电影《攀登者》中了解那些故事的。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亚民说,那部电影他一直没有看,因为不忍心。“那时太艰苦了。现在,我要对当年的老登山队员说,今天我们不用再那么难了!”
记者在珠峰大本营见证登顶
“仪器设备都准备好了没有?天气怎么样?”“都准备好啦!有一点吹雪,不影响出发。”27日凌晨2时,在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待命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就要开始攻顶。步话机里,攻顶组组长次落与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之间的对话,让登顶指挥部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前方传来攻顶队员们煮早饭的画面。
一整晚,珠峰大本营灯火通明。天光大亮后,虽然珠峰在云层的遮蔽下不见真容,山下的人们还是架起天文望远镜和经纬仪,想用镜头追随攻顶队员们。8时15分,8名攻顶队员全部登上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并更换好氧气。10时许,攻顶队员通过8800米“横切”。当指挥部宣布“所有难点已经通过!”,现场响起一阵欢呼。
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和洛桑顿珠成功从北坡登上珠峰峰顶。这是测量登山队发起的第三次冲顶。法新社称,中国测量登山队成为今年第一支登上珠峰的团队。在中国媒体的直播视频中,晴朗的蓝天下,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架设测量设备。珠峰登顶指挥部中,大家兴奋地开香槟庆祝登顶成功。
印度《德干先驱报》评论说,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标志着中国在重新测量世界最高峰的高难度任务中迈出关键一步。科学家们相信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并有助于促进科学发展。香港《南华早报》称,此次测得的结果将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山顶积雪的精确深度、气象和风速数据将为冰川监测和生物环境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登顶后,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竖立起觇标,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峰顶雪深,并用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在珠峰周边海拔5200米至海拔6000米的6个交会点,测量队员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成功获取珠峰高程测量数据。
虽然还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花费两三个月才能得出珠峰的精确“身高”,但一些媒体已和德国《焦点》周刊一样,对“世界最高将有新答案”充满期待。
国产技术的又一座高峰
美国《纽约时报》称,珠峰究竟有多高?这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各国地质学家在如何计算上持不同意见。自1949年以来,中国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并于1975年和2005年两次公布珠峰海拔高程,分别为8848.13米和8844.43米。一些国家认为珠峰的高度仍是8848.13米。这其中的差异在于8844.43米是指峰顶岩面的高度,而8848.13米则算上了雪盖(冰盖)的厚度。
到底应该采用哪种测法?党亚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以雪盖高度为准,不同时间测出来的数据会相差很多,几乎是一天一个数据,因此,测量雪盖高度要同时公布测量时间和天气状况。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学者赞同以岩面高数据为准。“国际上对此并没有统一要求,有一点就是,一定要讲科学。”他认为,作为国家行为的珠峰高度测量,还是应该测岩面高度,当然也可以同时公布一下当时的雪盖高度。
此次珠峰测量任务中,我国国产设备担当重任。美联社注意到,中国测量登山队员使用了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报道说,该系统与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竞争对手。德国《经济周刊》称,中国移动和华为一起,成功完成全球最高5G基站的建设及开通,实现珠峰峰顶5G全覆盖。“这是中国电信产业和工业科技的新高峰。”
“攀登测量珠峰本身就是彰显国家实力和综合科技水平的舞台。”党亚民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本次登顶测量仪器设备中,国产核心技术约占90%。对于国产技术的效果,他以天气预报技术举例说,25日,登山队行进至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时风力变大,但队员们仍敢继续前进,因为我们知道26日晚10时以后风力就会变小。
天气预报的精准还助力队员们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150分钟。党亚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就像农民种田须遵循“农谚”,一般情况下最多只能在峰顶待一个小时,意味着这次下午1时必须回撤,哪怕距峰顶只有50米也得掉头下山,否则12级以上的狂风来了就非常危险。“12点多的时候,看到队员们还在认真拆装架设仪器,我如坐针毡。”让党亚民长舒一口气的是,天气预报显示后边的天气相对良好。此外,队员的装备和氧气有充分保障。他说:“这得益于我们的国力提升。”
我们站在前辈英雄的肩膀上
60年前,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香港《南华早报》回忆起那段历史说,王富洲被认为是中国登山运动的先驱之一。2015年,80岁的王富洲去世后,中国登山协会表示,以王富洲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登山家所创造的登山精神已远远超过体育本身,成为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动力源。
在采访中,党亚民同《环球时报》记者谈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攀登珠峰的历程。他认为,和今天的测量相比,最大共性是一种不灭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是有志气的,1975年登顶珠峰时,尽管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但最终我们依靠精神力量弥补,让质疑的人都闭上了嘴。现在,我们的测量技术越来越先进。为国争光,在世界上证明自己的精气神儿依然在。”
党亚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些曾经登顶珠峰的老队员和他聊天时常感慨,说很羡慕今天的条件。“1975年重力测量,为什么有的队员手被冻坏?因为当时我们用的仪器都是外国的,不好操作,也改装不了,有时候必须要摘掉手套作业。现在我们的国产仪器操作起来非常顺手,完全可以戴着手套来作业。”党亚民说,始终要记住的是,我们是站在前辈英雄的肩膀上再次登顶的。(赴西藏特派记者 谷业凯 袁泉 记者 范凌志 青木 陈欣 柳玉鹏)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再创新纪录 中国队登珠峰再测“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