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期間輿情風險點的研判和防范
发布时间:2020-07-1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教育領域近年來是最受輿情關注的行業之一,而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是教育輿情聚焦的重要節點。今年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高考首次推遲到7月初進行。隨著時間的臨近,輿情關注度日漸提升,需要對可能出現的相關輿情風險進行科學研判和評估。
疫情背景下的高考輿情
對於教育部門和相關機構而言,必須要充分理解教育,特別是高考作為民生領域的重中之重,與公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極容易引發輿情聚焦的客觀現狀,捍衛高考及其后的招生錄取等工作的公平和有序進行是社會底線。因而,高考輿情無小事,牽一發而動全身,由不得一點疏忽大意。今年是疫情背景下的高考,除傳統輿情話題外,還會有疫情帶來的新問題,尤其需要高度重視,抓緊高考前的最后時間,扎實地做好相關准備工作。今年高考輿情焦點可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疫情給高考帶來的影響是今年高考輿情最大的不確定性,需要做好研判和評估。從寒假開始,往年常態的教學秩序和節奏被疫情打破,當前,雖然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高中畢業年級已經返校學習,但北京的疫情反復又導致了停課恢復居家學習的突發情況,有的地區要求考生考前全員進行核酸檢測,這些變化難免給考生和家長的心態帶來一定程度的波動和沖擊,進而可能在高考前后出現情緒化的行動和表達,並引發輿情的共鳴和聚焦。更要注意的是,今年高考的防疫和安全保障工作必然升級,一旦考試期間出現考生身體狀況異常,無疑會引發巨大關注。而天氣炎熱加之嚴格的安全措施,也很可能引來一些不滿和吐槽的聲音,甚至局部出現現場摩擦,從而使得高考前后幾日的輿情風險大增。
其次,高考期間的社會保障工作一直是重要的輿情風險點,仍要保持高度重視。每年高考都是全社會的大事,做好保障工作是大家共同的責任與義務。減少施工噪聲擾民、實施道路臨時交通管制等管理措施等已經形成慣例,但也一直是引發輿情爭議的由頭,雖一般情況下不會引燃重大風險,但對可能出現的個案還是要及時關注。值得一提的是,高考期間難免出現考生忘帶准考証等突發狀況,有關部門都有應急措施並積極協助解決,事后這樣的案例也往往會被有關部門作為選題進行宣傳,這時就要特別注意避免引發“次生輿情”。2019年高考期間,河南某媒體《中牟一考生忘帶身份証 交警“飛車”往返70公裡幫取回》的報道就曾被網民總結為“5分鐘跑35公裡”而形成爭議,給交警形象帶來了困擾。
再次,高考公平一直是全社會共同捍衛的底線,雖然近年來替考、作弊、錄取黑幕、頂替上學等嚴重破壞高考公平的事件已很難再出現,但每年高考前后依然是“舊案重提”的敏感時期,要關注相關動向。近期,山東冠縣“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藝人仝卓高考舞弊案等就成為輿情焦點,雖有一定偶然性,但在高考臨近時還是存在被進一步放大的風險,也要密切關注其他類似案例的出現。還有,每年高考各地錄取分數差帶來的爭議也一直存在,還衍生出戶籍和居住權之爭、高考移民等問題,同樣不可忽視。
多管齊下營造理性的輿論環境
在現實中,教育機構和相關部門雖然能意識到高考輿情的專業性和敏感性,但並不真正了解移動互聯網時代輿論生態和網民心態,理念和方法陳舊,亟待建立系統科學的工作方法,以化解危機,營造理性的輿論環境。
其一,要由領導牽頭提升輿情風險意識,建立科學、完善的工作制度,培養專業化的輿情工作團隊,加強協調和協作,系統性提高輿情管理能力。
其二,打造人機結合的輿情監測和預警、研判系統,尤其關注年輕人聚集平台的新型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及時准確地分析輿情事件的關注程度、傳播情況、發展走勢,各類網絡意見群體針對事件的觀點構成、情緒變化等要素,輔助決策。
其三,提高輿情回應和溝通交流的技巧,特別要充分理解今年特殊情況下劇烈變化和壓力作用於考生和家長的實際情況,以陽光、積極的心態面對和回應出現的爭議,注重情感交融,更細致耐心地進行心理疏導,形成互相理解的良性輿論環境。(據《網絡輿情》 2020年6月22日 第44期)
(責編:袁勃、陳泰然)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高考期間輿情風險點的研判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