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0-07-1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今天是2020年高考的第二天,让我想起了自己36年前的1983年参加高考的情景,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此生难忘。
那是七月底的一个炎热夏天,我从农村老家到镇上——全州县黄沙河镇坐公共汽车到所在补习的学校,问询自己的高考成绩。当公共汽车在镇上停下时,正碰到在我们县城——全州县城第二中学补习的同学从车上下来,我向他问道:考了多少分?同学说:考了468分,上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后被西南政法大学刑侦专业录取),当时,全车人都以佩服羡慕的眼光看着我那个同学。此时此刻,我在向同学表示祝贺的同时,真不知自己是怎么上的公共汽车。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公交车到达高中所在的公社——全州县庙头公社。当我走到学校门口时,正碰到学校廖副校长(我的数学老师),他告诉我说:学校两个文科毕业班只有我一个人上了本科分数线。当时,我真的是怀疑要就是老师认错人了,或就是自己听错了。老师从我疑虑的眼神中看出我不相信他讲的是真的,老师接着说:我说的是真的,校长正在办公室等着你。
1980年7月我刚满15岁就高中毕业了,当时学理科,当年高考以落后录取分数线较大分数而名落孙山。尔后,在农村当了两年的全日制农民,所有全套农活都做过。期间虽两次都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报名参加了高考,但每次都在预考中就被淘汰,连高考试卷都没能见过。直到1983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我专门到自己曾经就读的高中——全州县庙头高中找到带毕业班的班主任蒋老师,请求能收留我插到毕业班补习。虽然好话说了一大堆,但是老师就是不同意我插班补习。眼看补习无望,情急之下,我流着眼泪向蒋老师详细述说了自己在农村当两年全日制农民、不仅干了所有农活而且生活又苦的艰辛,希望能通过补习参加高考考上大学,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蒋老师在同情我两年农村艰苦生活的同时,更是对我希望参加高考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而感动,同意我插班补习。
我深深地知道补习的时间只有珍贵的4个月,其中2个月以后将参加高考前的筛考,也就是预考(只通过了预考后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面对短短的4个月,我作出了一个大胆而又非常正确的决定,由理科改学文科。经过两个多月的挑灯苦读,4月初,我顺利通过了预考,其实在当时能通过预考的不到30%。7月份参加高考,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高考前一天上午,我们学校组织考生统一乘公交车到县城集中参加高考,在出发前,校长在讲了一番激励的话语后,用一句话即高考就是关系到每一个人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问题,高度概括此次高考对每一个人的影响。
1983年高考,我虽然英语仅得了12分(总分已是100分计算了),但由于其他科目的成绩较好,特别是数学成绩考得了115分的超高分,总分还是超过了广西的本科录取线,并且还非常幸运地被后来有“中国金融黄埔”之美誉的湖南财经学院金融系录取。因此,成为所在高中两个文科班级中,当年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是该校自1977年恢复高考7年来,第一个考取外省高校的大学生。
高考,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教育选拔机制,对于许多高考考生来讲,高考是他们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虽然高考不一定能决定人的一辈子,日后的人生还要面对无穷无尽的考验,但在这样一个公平竞技的人生起点,这是绝对平等的机会,对每一个人都不存在任何差别。
[作者简介]:蒋永辉,男,广西全州县人,1965年8月生,1987年7月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现更名为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现任广西保险行业协会(学会)副秘书长,从事保险工作三十多年,有较强的保险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曾在《保险研究》《中国保险》《中国金融家》《上海保险》《浙江金融》《区域金融研究》等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金融保险专业学术论文80余篇,50多万字,其中多篇论文获国家、省级优秀论文评比二、三等奖,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金融与保险》F62(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