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中国传统武术三大门派之峨眉武术

发布时间:2020-08-2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timg (1).jpg

峨眉武术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得名于四川峨眉山,发展至今,有近三千余年的历史,门派众多,拳种成百上千,武功博大精深,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名词,也是整个西南地区武术的总称。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二字最早就见诸于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时代,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上山隐逸。据有关史料研究发现,峨眉山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在三十六洞天中,位列第七,被道教推崇为第七洞天。史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峨眉山”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魏志·释老记》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今在峨眉山的“纯阳殿”早期就是道观“吕仙行祠”,现殿内保存的原有石碑文字,《峨眉县志》(199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记载:峨眉山道士,自晋代起,不居石洞,建观修住;唐代以后,很少炼丹服药,注重自身修持;宋代以后,有的道士由养生炼气而炼成内功;明代达到高峰,少数道士,内功高超,与拳技相结合,演变成峨眉派武术。道教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峨眉武术,习练峨眉武术的道士们,无不尊崇这些教育。其“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观念,对峨眉武术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家擅于导引术,即养生术,讲究炼丹、吐纳、服食,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达到“意”、“气”、“神”三合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这些道家内功的基础,后来发展称之为“气功”,逐渐融合在技击之中,成为武术内功。

2.jpg

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核心思想成为对僧道们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习武之僧人、道士,更以其作为“武德”来约束其行为,成为了峨眉武术品德与戒律。峨眉山的儒家,主要以楚狂陆通为代表。陆通字接舆,春秋时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据晋代·黄甫谧写的《高士传》记载:“接舆避楚王聘,夫妻入蜀,隐于峨眉,不知所终”。他结过茅庐的地方称为“歌凤台”,其遗迹现在神水阁旁。相传东汉蒲公施舍自己的私宅为佛教寺宇,并在山上首建寺庙二座,一座名叫普光殿,后扩建为光相寺,到了明改称永明华藏寺;另一座叫初殿,至今仍在骆峰岭上。据史书记载,魏晋时,佛教传入峨眉山,改观为寺,成为释家的普贤道场。相传南北朝时,西域宝掌和尚来峨眉山传教,曾结庐在天池峰下,其遗址现为千佛禅院(即洪椿坪)。唐宋以后,佛教兴旺,寺庙增多,规模扩大。明清鼎盛,全山上下大小寺庙最多时达170余座,峰峰有寺、岗岗有庵。讲究“性空”、“有为法“、“无为法”、“心性清净”的佛教思想文化是峨眉武术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僧人们习练的峨眉武术,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修炼方式,都体现“禅武一体”的特征。

峨眉武术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他包容了释、儒、道多种文化的内涵,峨眉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峨眉山佛教和道教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建佛寺始于魏晋,其中以魏晋僧肇所建的黑水寺为最早。到了唐宋时期,道教发展昌盛。僧人和道人在参禅静坐、念经拜佛之余,也经常习练拳脚、弄枪使棒,一则为强身健体,二则也为保寺护院。在练拳使棒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各创新路,因此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峨眉武术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吸收了佛教禅修的静功,故而创造出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之后又随着一些身怀绝技的武术异人到峨眉山修行、云游,将各自的武功与峨眉武术的特点溶为一体,取长补短、融合创新,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盛于明清,弘于现代。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司徒玄空的武士为峨眉武术第一人。他创编了一套“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因其常着白衣而被尊为“白猿祖师”。《中国武术史》(习云太著,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记作:“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四川武术大全》(1989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出版的《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峨眉县志》(199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又载:“战国时期,白猿公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创峨眉通臂拳,猿公剑法传世”。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

1.jpg

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峨眉山。道士们通过长期修炼,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气功功法,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后佛门僧人将禅定之法与道家气功和民间狩猎技艺融为一体,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峨眉山僧门武术。据明人·方汝浩辑《禅真逸史》载:北朝东魏孝静帝年间(534-549年),被封“镇南将军”的武将林时茂(491-618年)晚年就到峨眉山中峰寺出家为僧修住,法名太空,号淡然,以号行,其武功精湛,留下了“斩虎救妇”的美谈。

南宋末年,峨眉山僧人白云禅师吸取佛、道两家及民间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出练功、丹药、导引按蹻等整套独特的方法,创立峨眉养生学派(有称为峨眉丹道医药养生学派或峨眉临济气功);其功夫既可养生保健,又可武功制敌,属于所谓“密部法门”,只是注意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主要有峨眉十二庄、峨眉天罡指穴法、三乘功法(周天搬运法、归一清静法)、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槃功)、玄门大小丹药、纽丝拳等;此门功法讲求由道入释,佛道合一,在道家为茅山上清派,在佛家属佛门五大宗派之一禅宗临济一脉,其影响非常深远。南宋时期,峨眉山还有个德源长老,因其武功高强而须毛纯白,人称“白眉道人”,故称其拳术为“白眉拳”,内容有大十字、小十字、三门八卦、九步推、十八摩桥功、猛虎出林等。德源长老还传下白眉棍,其棍术古拙朴实,注重实用,并集僧道武技之精华,结合自身经验,编撰成了《峨眉拳术》一书,是目前找到的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资料,峨眉武术开始自成体系。

3.jpg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中国传统武术三大门派之峨眉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