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小米估值下降?“独角兽”有望回归理性
发布时间:2018-07-0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6日电 题:《桂浩明:小米估值下降?“独角兽”有望回归理性 小米正走向理性估值》
作者 桂浩明 (申万宏源(000166,股吧)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中新经纬特约专家。主要负责资本市场政策、股市大盘走势及个股研究的策划与管理,同时重点研究经济趋势与股市走向及特点,擅长于中长期行情分析。)
小米将于7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围绕其合理估值应为多少的讨论,也即将由证券二级市场给出答复。
按照惯例,此时香港的一些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进行的“暗盘”交易,成交价格大都是较其发行价低5%左右。而与此同时,获准发行的窝轮(即内地的权证),不少也是贴水的。按小米此次以17港元的价格公开发行21.8亿股计算(不考虑以后可能的超额配售),如果上市时股价能够维持在发行价的水平,其估值大约是540亿美元。这个数字虽不算小,但与之前的预期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无疑,小米是一家自视甚高的公司,就在最近的一次路演中,其掌门人表示,小米的估值应该是腾讯乘上苹果。虽然未必会有多少人将此当真,但在小米公布上市计划后,的确有过估值最高达2000亿美元的传闻,这可比2014年底小米第五轮私募融资时的450亿元美元高出了不少。
当然,之所以有人给出这么高的估值,也是有因可循的。譬如,小米将是香港市场上第一个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也是第一个向内地监管部门递交发行中国存托凭证申请的公司。同时,企业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也着实惊人,堪称“独角兽”公司中的佼佼者。一方面,小米手机销量逆势增加,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中,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小米生态”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米粉”队伍持续扩张。特别是公司为大家所描绘的未来发展前景,的确十分诱人。
事实上,就在前几年小米的发展态势还不是太明朗的时候,其私募融资就十分抢手,估值也是一路走高。而今,小米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战略布局,并且有了“即可以做硬件、又可以做新零售,还可以做互联网服务”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我定位,因此,在不少人看来,对小米公司的估值很难简单地按常规思路进行。所以,作为一个“新物种”,小米被给出极高的估值,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
但是,真要达到上千亿美元的估值,对小米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毕竟,从标准的账面上数据来说,小米现在还不是一个盈利的公司。虽然其经营模式被描绘得非常前卫,但也有人指出,其本质和其它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并且,从多年来智能手机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度居高不下这一点来看,有人甚至将小米视为制造加工企业。所以,针对小米千亿美元级别的高估值,也不乏有一些异议。
而这些不同意见从今年二季度开始不断升温,甚至逐渐占据了舆论的主导地位。
当然,这里除了对小米公司的认识分歧外,还有来自市场的因素。众所周知,作为目前A股市值最大的“独角兽”企业——工业富联,其股票在备受追捧的同时,也遭遇到了不少质疑,其重点就是工业富联究竟是代工厂,还是互联网公司。工业富联而其上市后大大低于预期的涨幅,也在客观上向那些在市场上认同度不太高的新经济企业释放出不详的信号。此间,在香港联交所已经陆续上市的一批“独角兽”企业,纷纷开始跌破发行价。这样的局面,自然对小米来说是构成了不小的压力。更何况,在小米之后,还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在等着排队上市,股票供应量巨大,使得投资者将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这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相关股票的超额认购倍数不断下降,同样将对小米的发行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笔者认为美国对中兴通讯(000063,股吧)的制裁,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下跌,以及一段时间来港股本身欠佳的市场表现,也是导致小米估值不断下移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近期小米估值的回落,也是表明了市场对其的认识在走向理性。千亿美元的估值,是建立在投资者信心爆棚的基础上,而这种信心未必一定有坚实的基础。新经济需要发展,某种模式上的创新的确可能带来巨大的成功,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独角兽”概念引进内地时,曾经被广泛追捧,但在不久以后就迅速降温,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人们更加冷静地审视其发展前景是主要因素。
在笔者看来,小米估值下降一方面是市场理性因素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小米的管理团队理性选择的结果,他们果断地决定以询价区间的下限作为发行价,既体现了对市场的尊重,也反映出对公司客观估值的态度。其实,就公司而言,估值是市场以价格形式所作出的评价,扎扎实实地把业绩做上去,才是提升估值的的必由之路。有了好的业绩,何愁投资者不认可,又何愁没有高估值?(中新经纬APP)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桂浩明:小米估值下降?“独角兽”有望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