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赶“死线”: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困境

发布时间:2021-02-2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黎越可

    五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副教授李琳琳访谈了25位高校教师。张一伟(化名)是其中之一。张一伟说,他要同时"跟进"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好几个deadline,每一个都压得他喘不过气。

    deadline,直译为“死线”。“大学老师都有太多的deadline,”张一伟感慨,“每一次都觉得要遭死线逼死了,只能是哪个死线在前,就先完成哪个。”

    更令他无奈的是,他只能在下班时间才能安安静静做研究,寒暑假加班更是常态,完全无法享受愉悦美好的寒暑假期。因为如果不好好利用假期时间,科研成果就难有保障。

    张一伟的生存状态在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2018年,阎光才的《学术职业压力与教师行动取向的制度效应》调查中发现研究型的大学教师平均工作日每天工作9.43小时,周末每天工作6小时左右。

    2020年,《高校教师996:“青椒”们的绩效困境》一文更是指出“非升即走”带给众多“青椒”的压力困局——到了30岁,他们的职业生涯往往才起步,而到了35岁,就又面临失业的压力。

    李琳琳也一直关心“知识生产需要何种制度保证”的问题,她的切入点是时间。在她的理论视野下,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青椒非升即走”、“多位学者英年早逝”、“女性学者生育”等问题都可以从时间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基于对25位个案教师的研究,李琳琳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了《时不我待:中国大学教师学术工作的时间观研究》一文。论文指出,高校行政部门时间观和学术时间观有冲突,倒计时式的生存压力打乱了学术工作节奏,挤压职业准备期和发展期等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曾艳教授告诉澎湃新闻,这篇文章从理论层面揭示了大学教师时间冲突产生的制度根源,还通过鲜活的质性数据在经验层面引发共鸣与共情。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徐岚教授也对澎湃新闻感慨,急功近利的时间观无异于竭泽而渔。每个人都繁忙却迷茫,疲于满足即时的、短期的管理要求,那些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价值的研究却因高风险、长周期、高难度遭放弃。这无疑是学术界亟需关注的问题。

    更令人沮丧的是,背离学术工作特征的时间要求,使学者难以享受到学术职业内在的志趣,长此以往,高校教师职业将失去吸引力,吸引不到优秀人才。

    “当整个社会都屈从于时间的规训与焦虑之时,大学教师也很难独善其身,可是学术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也更应该保持清明冷静,思考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李琳琳说。 李琳琳。

    行政和学术时间观的冲突

    澎湃新闻:你的论文提到对大学教师的管理要求产生的时间观,和他们学术工作的时间观存在矛盾。这个矛盾体现在时间深度、时间边界等方面,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可以再多谈谈你的研究发现吗?

    李琳琳:第一是时间深度,学术工作特别需要连续的、沉浸的时间进行持续地思考、阅读、探索、创新。简单来说,有连续的时间让你沉浸其中探索感兴趣的事情,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是有深度的时间。但是如果你经常遭打断,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无法沉浸其中。学术工作就需要有深度的时间。但是大学内部各个主体都对教师都有一些时间要求,比如说考评、填表、报销、会议、通知、咨询等等。这些繁杂、琐碎、缺乏计划的时间要求很容易打碎学术工作时间,无法保障时间深度。

    第二是时间边界。生活时间相对于工作时间是一个调节和休整,但两者的时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工作压力充斥到大学教师全部的时间之中。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使学术工作转变成了时时待命、处处加班的模式。常规的工作时间遭大量碎片化的时间要求侵占,考评和晋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生活时间进行工作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生活的“常态”。若不牺牲生活时间进行工作,就难有职业发展。

    这两年大家都在讨论加班现象,大学教师的工作时间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每年3-4月份有几个重要国家级课题的申请,虽然立项的比例非常低,但大批的老师都会在寒假进行课题申请的准备。

    澎湃新闻:是的,你论文中还发现了时间冲突和时间节奏方面的问题。

    李琳琳:教学、科研、服务、行政杂物,这么多的工作经常有时间冲突。我们会经常碰到学校不同部门通知我们同一去参加多个会议,或者跟学生约了时间指导论文,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工作多次改时间,我们没办法掌控自己的时间,预约机制基本失效。类似的时间冲突需要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去解决。不然每一个人都会陷入无序混乱。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赶“死线”: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