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夏育種“候鳥”群
发布时间:2018-04-0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在中國的南端,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普通人說她是“光熱聖地”,農民叫她“種子基地”,農業科研人員稱她為“育種的天堂”。她,就是位於海南三亞的南繁基地。每年9月份開始,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像“候鳥”一樣飛向那裡,與時間賽跑,在田間地頭培育新的生命。
近日,記者首次走進寧夏育種“候鳥”群。
“我們在寧夏、海南兩地連軸轉,每年來海南三四次,主要做水稻雜交組合、配制及后期田間選擇和收獲,一住就是半個多月,有時過年也得在這邊。”在寧夏農作物南繁育種基地水稻試驗田裡,記者見到了寧夏農科院研究員安永平,正午強烈的陽光,讓他時不時地抬起胳膊抹著臉上的汗水。
今年54歲的安永平從事育種研究近30年了,他在此擴繁培育的圓粒香米寧粳54,201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好吃大米。
2014年,寧夏農作物南繁育種基地投入使用。“來海南前,我興奮地幾夜都睡不著。以前看到別人南繁育種非常羨慕,有了好材料,隻能求同學和老師幫忙代繁,現在我們南繁也有了自己的‘窩’。”安永平說。
水稻的花期短,樣本量大,育種隊成員必須趕在盛花期內完成人工輔助授粉,因此在最熱的中午,往往是他們最忙的時候。
在海南,除了條件艱苦,更折磨人的,是機械枯燥的育種工作。剪穗子,是育種中最枯燥的一道工序。將米粒大小的稻穗,用剪刀剪開,並要做到又快又准,需要花一番苦功。在選育雜交品種時,還要多一道工序——去雄,這時的要求更高。為了趕進程,安永平和他的隊友們早上8時下地,一忙就是一天,回來后腰酸背痛。
安永平的愛人也是水稻專家。2016年寒假,外地上大學的女兒回家度假,正趕上他們夫婦倆到海南育種,就把女兒帶了過來。在海南的10多天裡,女兒計劃一家人一起出去玩玩、看看海,結果被父母抓了“勞工”,天天在地裡幫忙,短短幾天時間,“小公主”變成了“黑牡丹”。
海南三亞,有靚麗的沙灘、美麗的海灣、神奇的雨林,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來此旅游。而這些育種“候鳥”們年年來此,卻從沒有愜意地在海灘或在熱帶雨林中漫步過。
“三亞的旅游景點多,可我們的育種人員基本沒時間去。”寧夏農作物南繁育種基地駐海南辦事處主任雍瑞華說,每次育種人員風塵仆仆趕來,干完活匆匆返回。
42歲的李新在南繁育種同行中可謂“老人”。2005年,他首次踏上南繁之路,從此一直往返於寧夏與海南之間,從沒有停歇過。
“過去的條件和現在沒法比。”李新說,那時,寧夏在海南還沒有育種基地,隻能住在農民家中,條件非常艱苦,每天能沖個澡就很滿足。有一年,他租的地方一天見不到陽光,怕受蟑螂和其他虫子的“襲擾”,要自制挂鉤,把鍋鏟瓢勺都挂在廚房半空。
“一個品種完全出來再走向生命高峰,一般得十幾年。育種人一定要心中有追求,耐得住寂寞。”李新說,春節期間是玉米授粉的關鍵時期,如果錯過,這一茬育種實驗就白費了。在海南育種的14個年頭,其中5個春節他沒回家過年,“每到玉米授粉期,一天要做四五百個田間雜交組合,每天從早忙到晚,飯都顧不上吃。”
李新告訴記者,他每年最少要在海南住3個月,最長的一年住了146天。
2007年,因同事家中有事,而玉米雜交又到了關鍵時刻,剛剛舉行婚禮不到10天的李新,便放棄了婚假提前趕往海南。當年春節,他將新婚妻子帶到海南度蜜月,可一接觸到工作什麼都忘了,在海南的10多天,妻子連基地的大門都沒有離開過。“到現在我都欠妻子一個蜜月。”李新愧疚地說。
“育種工作雖苦,但也很快樂,每培育一個品種就像培養一個孩子一樣。”李新說,南繁基地投入使用以來,已加代玉米自交系6000余份,配置雜交種組合8000余份,選育出寧單27號、寧單31號、寧單37號玉米新品種,“過去我們的玉米品種走不出家門,如今僅寧單19號就在甘肅、陝西、內蒙古推廣種植20余萬畝。”(記者 張 瑛)
(責編:李佩珊、寬容)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走進寧夏育種“候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