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发布全球农情遥感评估报告 评估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
发布时间:2018-09-1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中科院发布全球农情遥感评估报告 评估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0日讯(记者佘惠敏)今天,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数字农业研究室吴炳方研究员所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面向全球发布《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中英版)》。该报告评估了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主要产粮国2012-2013年小麦、玉米、大豆与水稻四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并对粮食主产区与主产国的环境和生产要素进行了细致分析。未来,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将面向全球同步发布中、英文季报。
速报显示,2013年全球玉米、水稻和大豆产量与多年平均水平相当,而小麦产量有所提高。监测表明,2013年全球大宗作物总产如下:小麦产量7.05亿吨,比2012年增产4.1%;水稻产量7.39亿吨,同比增产1.6%;玉米9.44亿吨,同比增产0.3%;大豆2.02亿吨,同比增产1.2%。与全球其余国家相比,全球30个粮食主产国和出口国,2013年小麦和水稻的增产幅度较平和,分别为2.3%和0.8%,但是玉米与大豆分别增产1.7%与1.6%,高于全球其余国家。与2012年相比,全球其余国家小麦增产13.4%,水稻增产8.4%,而玉米减产6.1%,大豆减产0.8%。
2013年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国粮食产量的排名变化较大:由于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2013年小麦分别减产5.94%,2.83%,3.24%和4.17%,世界第5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2013年总产跃升至5大小麦出口国的次席。
2013年四大水稻出口国产量集体下滑,其中泰国、越南、巴基斯坦与美国减产幅度分别为4.3%,1.5%,1.1%与3.6%,世界第5大水稻出口国的印度,水稻增产了1.7%,但是,2013年印度小麦减少了4.2%,增产的水稻将会被国内市场所消化。因此,今年全球水稻交易总量将有短缺的风险。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2769.87万吨(合10553.97亿斤),比去年粮食产量增加467.57万吨(合93.51亿斤),增产幅度为0.89%。其中,中国小麦总产为1.07亿吨,占世界小麦总产的15%,比2012年减产0.2%;水稻总产2.07亿吨,占全球水稻增产的28%,同比增产0.7%;玉米总产2.05亿吨,同比增长2.3%,占全球玉米总产的22%;大豆总产为0.13亿吨,同比减少3.5%,占世界大豆总产的比重不足5%。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直接或者间接与环境条件相关,尤其是天气状况,其中寒潮与热带风暴是影响今年全球粮食生产的两大因素:
2013年持续大范围的寒潮对北半球粮食生产造成了十分不利影响。冬小麦越冬期与春季的的数次寒潮给冬小麦生长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寒潮影响的范围波及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如印度西北地区、中国部分地区、中亚、欧洲与北美。2013年8月份的一次寒潮,对南半球粮食主产区的巴西南部地区、阿根廷北部地区、乌拉圭与巴拉圭的部分地区的作物生长亦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热带风暴也是影响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2013年连续的热带风暴是孟加拉湾、东太平洋地区、南亚与东南亚的粮食生产减产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域广阔,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遭受了寒潮与热带风暴的双重影响。与寒潮与热带风暴相比,旱灾、蝗灾与大西洋飓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十分有限。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中英版)》的首次发布,为全球与各国粮食贸易提供了重要而透明的农情信息,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几个开展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的国家,有利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合作。
2011年,20国集团(G20)成员发起全球农业监测计划(GeoGLAM),最新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是GeoGLAM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对G20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做出的首次系统、全面的贡献。与国际同类监测系统相比,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主要采用遥感数据进行评估。在此次发布的报告中,充分利用了国产风云(FY-2/3)气象卫星与环境一号卫星(HJ-1)遥感数据,凝聚了农情监测课题组多年自主创新的监测方法。
吴炳方科研团队从事农情遥感监测工作近20年,开发研制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是国际上领先的三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之一。作为该系统的重要成果,15年来累计发布中文版《全球农情遥感速报》90期,监测精度在95%以上,年度间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监测结果也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地球观测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关注与认可。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中科院发布全球农情遥感评估报告 评估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