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国际医学工程大会暨国际医药人工智能大会开幕
发布时间:2018-10-1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光明网10月19日讯 今天,第三届北京国际医学工程大会暨国际医药人工智能大会在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园区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主办。大会以“前沿、精准、融合、发展”为主题,是2018年中关村创新创业季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和来自瑞典、美国、以色列、澳大利、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肿瘤防治的国际前沿与挑战、科技创新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美国FDA法规对精准医学的推动、人民健康系统工程等主题进行了演讲和交流。大会分设的7个分论坛上,相关中外专家、政府官员、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代表就国际医药人工智能、细胞前沿治疗、中医药品牌建设与推广、产品检测技术与发展等重要议题,开展30多场交流演讲。
大会期间还举行中外医学转化成果展示活动,包括细胞手术微型机器人、医学影像数据平台、糖尿病微型人工胰腺技术、医学诊断4.0等8项前瞻性中外医学科技创新成果等集体亮相。大会主办方与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瑞典、马来西亚及国内相关医药公司和机构,对包括国际上第一台用于药店的执业药师智能助手小乔机器人、区域医学影像数据、特异性白细胞分离术治疗等10个重大项目进行了合作签约。
大会主办方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支持下,由北京市食药监局、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共同推动建设的医药专业公共服务平台,自2015年10月创建和被认定为“北京市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来,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坚持专业化服务和提升市场化、国际化竞争力为理念,围绕民生健康和精准化、个体化、可再生为代表的未来医学发展,打造企业运维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和医药专业服务平台。
中心立足专业化智囊支撑,聚集了130余名国际医药行业的顶级专家学者,与企业形成双向协同发展机制,提升了中心整体科研创新转化能力;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不同发展阶段药品、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全链条服务;设立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平台,为项目转化、引进和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金保障,已达成投融资金额总计3亿7千余万元。迄今,中心企业累计获得国家、市及区级科技计划支持和国高新资质、临床及产品注册证等150余项,初步实现了提速“最后一公里”的医药转化产业战略发展目标。
中心在引进国际医药前沿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吸引了国内外数十项国际医疗、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高端技术项目成果落地,包括解决危重病人呼吸监测的纳米呼吸监测系统技术;临床医学应用中急需的芯片及传感等技术;脑神经外科手术当中硬脑膜补片技术;微创耳膜修复技术;心电大数据远程分析服务平台技术、以及治疗艾滋病、精神病等创新技术和药物等。这些领先技术相继完成转化后,将极大地缩短了中国临床医学技术和世界的差距,通过临床应用将惠及亿万中国患者。中心还结合企业布局,培育主导产业,引进国际领先细胞技术,建成和运行了区域细胞制备中心,解决细胞制备的系列安全性和可控性问题,为企业提供细胞资源、仪器设备、临床检验检测等相关服务。中心打造的医药专业注册认证服务平台——中关村国际医学检验认证科技有限公司,整合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投资3000余万元构建了专业化的线上线下检测认证服务和线下公共检测实验室共享平台,并取得CMA认证,能够为企业提供开展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和毒理实验等服务,目前已帮助100多家企业顺利完成临床及产品注册。
截至目前,中心已引进高端人才创业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成熟型创新企业等200余家;引进海外归国、千人计划人员,教授、博士等高端人才270余人;共取得知识产权数量达千余项。业务领域涵盖生物制品和诊断试剂研发,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检测、诊疗器械研发,功能性食品研发,互联网医疗,医药健康服务,医药产业投资、医学工程研究等,初步形成多领域、多业态集聚发展的模式。
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积极倡导全球化视野,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北京国际医学大会,为推动我国医药科技创新向国际靠拢,提升我国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战钊)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第三届北京国际医学工程大会暨国际医药人工智能大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