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中国科技圈的投资狂热正在消退
发布时间:2018-10-3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分析师表示,大型科技股以及最近上市的一些中资科技股均遭遇大幅下跌,也引发了投资者对这些独角兽估值的质疑。
全球股市的大跌拖累公司融资也变得越发困难,这其中科技公司最为明显。
周一,《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报道称,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近日已确认不参与链家20亿美元融资计划。据知情人透露,即使链家压低融资价格,华平投资还是觉得估值过高。
由于前期科技股的大幅上涨,导致其在本轮全球股市下跌中领跌,被市场认为是对前期估值泡沫的修正,这也给科技公司的融资带来负面影响,投资者开始变得越来越谨慎。
《华尔街日报》援引北京投行香颂资本(Chanson & Co.)董事沈萌表示,悲观情绪在蔓延。大型科技股以及最近上市的一些中资科技股均遭遇大幅下跌,也引发了投资者对这些独角兽估值的质疑。
一级市场“挤泡沫”进行时
早在今年9月,就有传闻链家计划筹集约20亿美元资金,潜在投资者包括腾讯控股和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该轮私募融资可能使得链家估值达130亿美元左右。但仅一个多月后,一切化为泡影。
除了链家面临融资失败,今年 “水逆”不断的滴滴也被曝出估值下降40-6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指出,滴滴出行的部分股票被私下交易。此外,从交易价格显示,滴滴近期的估值大约在500亿美元到520亿美元之间,低于2017年底的560亿美元估值。
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认为该估值还是偏高,在他看来,“综合看滴滴在顺风车事件后的发展,其估值至少打了对折。”
更不用谈红极一时的共享独角兽们,随着摩拜的贱价被卖,Ofo也被传将以20亿美元的价格委身于滴滴。
但是,不到一年前,这些科技公司都被认为是科技圈的融资典范。时过境迁,投资者们已经不愿意再为他们高昂的融资金额买单了。而离开了“供血”,科技新贵们未来能否如期上市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此外,由于国家金融“去杠杆”政策正导致投资整体下降。10月17日,央行发布的社融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32万亿元。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1万亿元,比上月多2768亿元,但是比上年同期少397亿元。这直接折射到一级市场,整个行业都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境。
投中集团数据显示,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虽然市场整体募资需求愈加旺盛,但实际募资数量和规模却呈下滑趋势,2018年上半年,国内投资市场完成的募资基金数量同比减少19.5%;同期募资规模仅为341亿美元,同比减少74.6%。
此外,投资家网数据也显示,2018年上半年VC/PE募资规模下降超50%。
西南证券(600369,股吧)杨业伟称,资本金不足和资管新规降低了金融机构资金可投放规模。即使央行已经连续降准、金融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不畅,实体经济资金面依然偏紧。
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修正此前高估值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说过:
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从长期来说,却是一个称重器。
这无疑印证了本轮科技股的下跌,无论是传统科技巨头BATJ,还是新兴的科技新贵们都无一幸免。BAT过去三个月表现惨淡,百度跌26%,阿里巴巴跌逾20%,腾讯港股及美股ADR均跌25%。
JonesTrading Institutional Services的ETF主管Dave Lutz表示,像阿里巴巴、百度这样的公司需要高增长来维持高估值,并且这两家公司的多头非常拥挤。
传统科技股还有前期的涨幅作为支撑,而今年刚上市的新兴独角兽就比较惨。由于前期估值过高,导致新股破发的概率大大增加。
今年,金融类中概股上市首日股价表现最好,达到100%的上涨概率,其次是虎牙、拼多多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但是到最后都难逃破发的命运。
据Wind数据统计,过去12个月以来,共有约20家科技类公司在美发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市之后的科技公司约三分之二的企业已经破发,跑输同期指数表现。
华尔街见闻会员专属文章《科技股破发潮:“高估值+低利率”的死亡组合》此前提及,夸张的估值(又或者说是根本没有估值)以及过去10年的超级美元宽松周期,促成了科技股的“盛世”,也铸就了高估值与低利率的“罪恶”组合。
文章还提到,投资人开始害怕估值的回调,更害怕盈利的下跌——正是来自于数学上和流动性两方面的压力,让腾讯今年已跌去了超过2.1万亿港币的市值,跌出了全球前十大公司的行列。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中国科技圈的投资狂热正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