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中国互联网行业特点、用户需求、产业潜力推动印象笔记独立
发布时间:2018-11-1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腾讯科技讯(相欣) 11月8日消息,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印象笔记CEO唐毅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表示,中国互联网的行业特点、用户需求、产业潜力、科技和产品方向几个因素,是印象笔记独立的重要原因。
今年6月,印象笔记宣布完成重组,成为由中方控股的中美合资独立运营实体,美国Evernote公司、中方投资者、中方管理团队三方将持有均等的持股结构,共享全部源代码及其它知识产权。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为重组后的印象笔记提供首轮投资,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唐毅表示,在去全球化公司进入中国本土市场时需要格外务实。“你的场景,用户,科技是一个什么状态。在不同的状态下,要有务实的判断。”唐毅认为,本地化和全球化并不矛盾,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以本地的视角看全球的问题,而且是共同促进解决网络命运共同体,共同商量,共同推进,共同发展。
唐毅还表示,从2018年中开始,印象笔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的业务规划核心源于三方面,一是愿景,即战略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二是产品,如何用一个用户真正能感知到的不断的产品创新,来传递自己的愿景和使命;第三点是科技,我觉得我们毋庸置疑是科技企业。
唐毅透露,印象笔记成立了小型研究院,团队还是希望效率提高,但对于与自身非常相关的、比较重度的前沿科技,印象笔记也有自己研究投入。
以下是专访实录:
腾讯科技:今年6月,印象笔记宣布完成重组成为独立运营的公司,独立的背景是什么?
唐毅:我们从2012年进中国,等于2012年迈了第一步,中国有自己独立的服务,但没有独立的产品,其实APP还是同一个APP,没有研发,没有产品,更谈不上资本这些。从2015年底,我进场内一直到2017年签约两年的时间,我们深入地看中国互联网市场变化,用户变化,我们看中国资本的变化,我们看中国有多大潜力,中国的潜力逐渐地体现出来。我们和美国的CEO,我们和美国的董事会,我们和中国的,一直以来是Evernote全球的一个很好的也是投资人,也是合作伙伴,田溯宁先生,我们之后和红杉全球的合伙人,红杉中国沈南鹏先生进行多次的交流、探讨。我们认为,几个角度:中国互联网的行业特点,用户的需求,产业的潜力,科技和产品的方向,要求有独立的中国互联网这样一个策略。中国的资本市场的活跃,中国资本市场可能看到的潜力也要求我们独立,我们认为中国整个互联网作为第二个创新中心。整个我们作为创新的崛起,也要求独立。我们之前是一个美资企业,也要求真正改变自己的一个心态,从根本上不能再考虑什么叫本地化了,而是要真正成为一家中国企业,从根本上成为一家中国企业。什么是企业的根本?就是它的组成架构问题,所以我们从股权架构,到企业的管制体系,到董事会的构成,到IP的转让、授权,清晰的市场,我们和他们市场区域的分割,都可以说一步到位的。通过不断地探讨,做了一个比较完整完善的架构,这个架构我们认为是比较领先的一个架构。我们好多特点,在不同的场合我也说过:三方均衡持股,中方控股,有完整IP的转让授权,独立发展,有完整的源代码、研发和产品,有自己完全独立的产品发展方向,真正面对中国市场、中国用户,深度结合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国的投资人,在科技产品市场资本上全面对接这么一个架构,也是因为硅谷的科技企业或者国外科技企业我们看到做的不完整的地方,分拆和彻底本地化这个架构。
我回答你的问题,用两年的时间,经过很多轮的交流,有过很多战略上的判断,有过一些战术上的判断。所谓战术上的判断,还是有一些细节要选择的,你是选择这个方式还是那个方式,选择这个架构还是那个架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腾讯科技: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做选择的,比如公司的模式或是其他方面?
唐毅:肯定有选择,有个明确的选择,我们认为所有的选择都是最合适的,最利于我们发展的。比如我们选择的方式是一个合资企业的方式,我们选择的方式是绝对中资控股的合资企业方式,我们选择的合作伙伴是红杉宽带,我们的董事会的构成是由管理团队,投资人和美国,各一席。其实我认为我们整个过程中的选择,倒不是放弃什么,而是完全利于企业发展的选择。
从为企业发展的角度,我们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利益。很高兴能看到投资人和Evernote能够真正关注,他的关注点也是大家共同在印象笔记上的利益,然后大家能达成一致,所以挺好的。
腾讯科技:从过去来看,一些全球化的公司在做中国本土市场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您有没有建议给到他们,比如哪些坑是需要避免的?
唐毅:我觉得要特别务实的看,我觉得方式是跟着行业、产品、用户来走的,我觉得有些产品真的是可以全球标准一致性很强的,比如一些to B类产品。全球标准的产品,一个有限数量的研发中心,开发产品为全球用户服务。但我觉得互联网行业,特别是服务于C端和B端共同服务的互联网行业,像我们一样的互联网公司,有着工具和内容属性同时都有的,有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保护,受大量用户喜爱,我们看用户很多的使用特点、市场特点都不一样。那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在C端互联网日常的生活中,不管你是什么场景,你每天起来从第一个应用看天气、看空气,(当然在国外不需要看空气),到购物、打车、支付、定餐、轻阅读、重阅读。全球有一个市场,这里面90%的应用都不一样,就是中国市场。但全球其他的市场,确实很多东西挺相似,你用Twitter我也用Twitter,或者你用Twitter日本版。支付的方式,Paypal。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话,首先要很务实,你的行业,你的场景,你的用户,你的科技是一个什么状态。在这种不同的状态下,有务实的判断,我觉得本地化和全球化是不矛盾的。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以本地的视角看全球的问题,它并不矛盾,而且是共同促进解决网络命运共同体,共同商量,共同推进,共同发展。外资企业,典型的从一个技术角度讲,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进入中国市场,是做一个分公司,销售类型、市场类型,从制造、销售,也都可以,也可以设研发中心,也可以全球的研发中心,共同打造全球的标准版的产品,也可以打造一定的中国版的产品,也可以改变股权结构,也可以不改变股权结构,只进行战略合作,进行资本运作,我觉得要看你所在的市场,要看你服务的用户,要看你用户的场景,要看你用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