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中小学政治课一体化建设注重各学段德育衔接 国家宪法日聚
发布时间:2018-12-0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3日电 (焦苇)2018年12月3日,讲台上的新思想——上海市大中小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教学交流会举行,来自全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小学政治课骨干教师代表,各区政治课教研员以及长三角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教师代表逾300位教师骨干参加活动。该活动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实验学校承办。
12月4日是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之后的一周也是我国首设的宪法宣传周。活动以“宪法与美好生活”为主题,组织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师聚焦教学、立足讲台,切磋技艺。来自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陈骁炯、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张世敏、上海市建平中学刘宏福、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慧娟等四位中青年教师,聚焦这一主题带来一场生动灵动、别开生面的教学公开课。
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陈骁炯老师从班规说起,以感性认识为主,带给学生“宪法相当于一个国家的‘班规’‘家规’”的直观形象。
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张世敏老师的政治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校门口的马路是怎么样的”,引发学生思考“马路能否不要这些设置?为什么?” “非机动车能不能占用机动车道?为什么?”,并援引卡尔·马克思的话:“自由只能因为自由的原因被限制”,引导学生认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上海市建平中学刘宏福老师就高中生十八岁成人仪式和国家工作人员入职手持宪法进行宣誓的不同场景展开讨论,从两者誓词不同进行切入,明确成人身份转变带来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并深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国家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慧娟老师授课主题为“权利的来源”,通过提出“我们的权利从哪里来?”引入对权利正当性的讨论。通过深入解读权利来源的传统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权利来源观,引导学生认识“宪法是对权利作为‘经验性共识’的最高确认,宪法确认权利,保障美好生活,公民权利的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等来到课堂现场点评指导。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树立民族精神之根,铸就爱国主义之魂,德育要润物无声、直指人心才能有效,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应是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目前上海进行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就是要让各学段在德育上各有分工又相互衔接,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核心课,是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的价值观课程,集体说课备课的做法有实效,意义价值值得赞扬。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国家教材委委员兼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韩震认为,上海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先行探索非常值得肯定,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德育一体化的探索价值。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大文认为,宪法的精神就是通过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大中小学的课堂讲宪法的内容和方式各有侧重。他认为,小学讲法治故事,中学讲法律规范,大学讲法理观点的分工和衔接比较合适。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正高级政治特级教师周增为认为,要在不同维度、不同程度、不同水平去建立教学场景,扩大与学生年龄相符合的经验,从而引领学生习得知识、形成价值。
北京外交学院法律系李红勃教授提出,政治课中的法治教育,重点不是法律条文的分析而是法治精神的传扬;不是知识而是信念;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从书本出发,更要回归生活,情理结合才能讲好故事,传递理念。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政治教研组长、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北京市政治学科带头人梁侠指出,无论哪个学段,德育课程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从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应用、问题的设计等各方面都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需求出发。
据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介绍,上海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尤其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探索由来已久,2005年即推行了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重点的德育顶层内容架构,以及相应的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学科德育”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并付诸改革实践,这一改革的核心就是各学段的政治课。据悉,下一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上海市教委将对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作出进一步专门部署,着眼于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培养体系、制度体系,将改革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