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里的传承:一个消防员和父亲的“最大公约数”
发布时间:2021-04-2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崔晓银参加日常训练。王曦晨摄
    中新网晋中4月22日电 题:“红门”里的传承:一个消防员和父亲的“最大公约数”
    中新网记者 陆祁国
    “父亲年轻时经常睡在青藏高原的砂石路边,有时候睡袋都被雪埋住了。那个年代,那么苦,他还那么乐观,我有什么理由不刻苦训练呢?”
    发出如是感慨的,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柳根西路消防救援站消防员崔晓银。从事消防救援工作14年的他,一直在努力传承父亲崔照宽的优良作风:不讲条件,干好本职工作。
    1976年,崔照宽应征入伍,成为格尔木某部汽车团战士。
    入伍第二年,崔照宽成为一名机动车驾驶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了驾车长途运送物资工作,经常往返于拉萨到格尔木之间。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是很苦。”崔照宽记得,彼时,他驾驶的车型为“圆头”解放牌卡车,发动机只有90马力,载货量只有4吨。
    
    苦练体能是崔晓银工作期间的每日必修课。王曦晨 摄
    从格尔木到拉萨,路程将近1200公里。如今,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消息 ,自驾一族走完这条路,如无特殊天气,只需20多个小时。但在那时,以砂石路为主的这条线路,正常情况下要走五天,遇到车辆故障等意外情况,往往需要六七天。
    崔照宽说,如遇车辆故障暂时无法排除,只能等待“收尾车”进行救援。
    “我们每次出车都带着背包,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睡袋。”崔照宽说,如果收尾车到不了,晚上就只能取出背包睡在路边。因为驾驶室内不能取暖,人也不能躺,还不如睡在路边。
    “有时候,一觉醒来,才发现背包已经被大雪埋了。”但是,崔照宽从来没有觉得苦。相反,每次能把物资安全运送到目的地,还会感觉特别自豪,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1978年,崔照宽参加高考,考入甘肃工业大学,4年后大学毕业返回原部队。
    1983年,崔照宽被调入原武警技术学院,成为一名教师。该学院设立消防工程系之后,崔照宽成为该系“建筑材料学”代课教师。其后,他在原廊坊武警学院工作到退休,一直在续写消防“情缘”。
    2007年,儿子崔晓银高中毕业,崔照宽建议他当兵。“那时候,之所以建议他当兵,主要是想让他历练一下。”
    同年12月,崔晓银应征入伍,成为山西省长治市一名消防员。彼时,他对消防职业的认知,仅限于救火和“119”这个号码,压根不知道消防队伍还要承担抢险、救援这种任务。
    “入伍之前,父亲就对我说了两句话:把本职工作干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崔晓银回忆,他本以为父亲会和他进行一次长谈,但父亲如此简单叮嘱,他也完全理解。“父亲是军人,直来直去。”
    
    身为业务尖子,崔晓银经常在训练中向新队员示范动作要领。王曦晨 摄
    有着浓厚英雄情结的崔晓银,2009年春天第一次上火场时,从接警、登车、到达火场,全程都很紧张。“一到火场,就想往里冲,想看看火场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带队指挥员没有让他这个“新手”参与内攻,只让他在火场外边做了一些辅助灭火工作。
    随着灭火救援经验的不断丰富,崔晓银经历的考验越来越多。
    在阳泉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期间,当地因持续降雨引发泥石流,一名50多岁的妇女因来不及避险,被滚落的石头砸压腿部。
    崔晓银和队友到达现场时,被砸压妇女特别痛苦,压在她腿上的石头很重且救援作业空间狭小。
    作为战斗班长,崔晓银提着救援器材、带着三名消防员,冒着二次发生泥石流的危险走向被困妇女。做支撑点(防止石头往下滑动)、掏地板……十几分钟后,受困妇女终被救出。
    崔晓银和队友抬着获救妇女走向救护车时,现场很多居民鼓掌。
    说到当时的一幕,崔晓银记忆犹新。“以前一直不理解,我入伍之前,父亲为啥只是叮嘱我做好本职工作。那一刻我懂了:做好本职工作,我才能给人民以力量。”
    “做好本职工作。”14年来,崔晓银从未忘记父亲对他的要求,有警积极处警,无警刻苦训练、严格依规备勤。如今,父亲经常提到的这句话,已经成了崔晓银妻子的口头禅。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红门”里的传承:一个消防员和父亲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