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上走出去的大学
发布时间:2021-04-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公路通了 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天梯”上走出去的大学生
    今年25岁的蒙常生是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的“天梯”上走出去的第二名大学生。村里的人说他是“全村的新希望”。
    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屯从前连通往外界的路都没有。为了方便孩子们外出上学,村民在危崖处搭建过一个木排,人们称之为“天梯”。这是数十年来当地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去学校时,他们一边扛着生活用品,一边爬天梯。年龄小的孩子要手脚并用,才能翻越10多米高的悬崖。
    弄顶屯通往外面的公路是2014年建成的,天堑变通途——孩子们“爬天梯上学”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此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全国各地的大学,其中不少学生打算“反哺”家乡。特别是近几年,弄顶屯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羡慕别的村有公路”
    蒙常生2020年重新回看过天梯,他从家出发,先是通过一条细窄陡峭的山路爬到山顶,当时发现,因长时间无人行走,部分路段的杂草已有半人高;接着,从山顶往下望去,看到一座已经有些腐烂的木梯呈75度角斜靠在断崖上——这就是他走过5年半的“天梯”。
    蒙常生从小就爬天梯,第一次是在四五岁时跟着父母一起去地里,后来又跟着当教师的父亲爬天梯去上课。他说,弄顶屯所有的孩子还没读书时,自己就爬过天梯了,“我们要去干农活。”
    爬天梯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情。上世纪,弄勇村一名村民因酒后不慎跌下天梯身亡。“小时候走那里很害怕。”刚上小学时,蒙常生翻越天梯单程就得用时0.5-1小时,天黑了得打着电筒爬回家。他说:“那时村里没有路,特别羡慕别的村有公路。”
    “负重”是爬天梯时的一项挑战。上学时,蒙常生的书包里不仅有课本,还得背一周的口粮,大姐帮他背过一段时间。但自从大姐上初中后二姐生病了,这个小男子汉承担起了帮二姐背口粮的担子。他记得,当时背得最多的是黄豆——因为黄豆拌饭是寄宿生最常吃的食物。对于他和很多同学来说,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如果从家带了肉,一般存放不过3天,只能在周一、周二尽快吃完,“如果有一顿肉,所有人都会围着你,一起吃肉”。
    蒙常生的求学之路像爬天梯一样艰难。2006年父亲过世时,他刚上二年级,那时母亲实在供不起3个孩子读书,他想过放弃读书:“每到开学,家里都没钱交学费。”尽管大姐初中毕业后很想继续读高中,但还是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把上学的机会留给蒙常生和他的二姐。
    2016年,蒙常生如愿考上大学。村民都说:“你是全村的希望。”大学毕业后,他再走这条见证自己奋斗历程的天梯时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很累但又很怀念,有时候很迷茫、想放弃,但一直有一个梦想让自己坚持下来——一定要走出大山。”
    上大学意味着将来有出路
    在弄勇村这样偏僻的村落,谁家孩子能考出大山,就意味着他将是全村的“标杆”,毫不夸张地说,至少能影响两代人。
    蒙常生考上大学这件事,就让村里一些家长的心里萌生了“孩子要上大学”的念头。过去,村里的很多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很多家长开始告诉孩子:“要多多学习,长大后上个好大学。”
    正在大化高中上高三的蒙宣任就受到堂哥蒙常生的影响。蒙宣任觉得堂哥是一个读书很用功的人,“应该向他学习”。蒙宣任也曾“爬天梯上学”,他记得,最初走天梯时,梯子有些陈旧,自己走上去总会站不稳,特别是一边抓着天梯,一边扛着生活用品时,尤为不稳,“一到下雨的时候就特别怕”。
    2012年9月开学,当时刚上小学四年级的蒙宣任扛着凉席冲在前面,村里其他孩子带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往学校赶的一幕遭媒体记录下来。随后,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消息 ,孩子们上学“行路难”的问题遭外界关注。2014年5月,从弄顶屯到学校的砂石路建成了,孩子们步行到学校只需半小时。
    蒙宣任感慨地告诉记者,照片中当年一起爬天梯的孩子,现在有的在外务工,有的已成家立业,“读书的孩子只有我一个了,得用功读书才能出去”。蒙宣任说,虽然外出务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挣了钱可以买很多东西,但眼光要放得更长远,“上大学对我来说,意味着将来的(出)路”。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天梯”上走出去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