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易纲:中国货币政策有较大调控空间

发布时间:2023-04-1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原标题:易纲:中国货币政策有较大调控空间)

3月20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会上,易纲就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发表最新看法。

易纲强调,我国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货币政策

处于正常区间

疫情以来,相比于发达国家主要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货币政策的放松显得较为克制谨慎。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易纲认为,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适用力度,以期实现对特定经济领域的精准滴灌。易纲也表示,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

易纲还表示,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总体看,当前,我们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警惕外部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国家央行的职能出现一定扩容,不再仅关注货币政策,也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中国亦是如此。易纲对此表示,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央行年度工作会议明确,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在周末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不少学者、金融机构高管都提醒要警惕发达国家宽松政策调整的外溢影响,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外流的压力。

新任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美联储的零利率(0~0.25%)和无限量宽松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市场,并推升本币汇率。如果美国经济超预期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则又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资本的大规模流出、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和金融市场动荡。

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全球经济复苏并不稳定,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超常规政策形成长期潜在影响。全球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采取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扭曲了传统资源配置和投资估值,增加了市场波动和信用违约概率。金融风险高关联问题更加凸显,金融风险顺沿网络链条快速传播,产生市场共振的可能性加大。

“金融机构应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应建立强大风险管理体系应对各类外溢风险。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与预判,持续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数字化风控水平。”陈四清称。

中国银行拟任行长刘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也表示,要特别关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调整的风险依然在加大。当前一些国家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上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股市位于高位,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背后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近期,巴西、土耳其和俄罗斯央行先后超预期加息,不少观点认为,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对通胀预期的提升,引发美债收益率显著上升,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外流压力再度凸显,一些国家面临被动加息的风险。

五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约合2万亿美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易纲认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第一,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第二,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等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同时,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一方面,这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这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空间和传导渠道,扰动经济增速、生产率等变量,导致评估货币政策立场更为复杂。这是在维护金融稳定、实施货币政策上面临的新课题。

围绕上述两方面要求,易纲透露,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

具体来说,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项目的基础。易纲透露,央行正在与欧方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争取年内出台一套共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在G20下也将讨论这一问题。

二是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目前,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已经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金融机构需要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下一步,央行将推动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三是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金融稳定方面,正在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四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央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已按季评价银行绿色信贷情况,正在研究评价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业绩。

五是深化国际合作。今年G20主席国意大利重启研究小组,中国央行和美国财政部共同担任联合主席。我们将与意大利、美国和其他G20成员加强协调,讨论制定推进可持续金融的总体路线图,推动各方就信息报告和披露、绿色分类标准等需要加强国际协调的重点议题进行讨论。我们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增强他们支持自身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易纲:中国货币政策有较大调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