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75家都是假央企!持续高压态势,假冒国企清理效果显著
发布时间:2023-04-2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这175家都是假央企!持续高压态势,假冒国企清理效果显著)
9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假冒中央企业名单(第二批),随后不久,“这175家都是假央企”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显示出舆论及市场对假央企、伪国企的高度关注。
国资委的公告显示,部分中央企业近期对外公告了一批假冒国企名单,明确有关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中央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央企业无关。国资委将中央企业公告的假冒国企名单汇总公布,请社会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如发现其违法犯罪行为,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
打击假央企、伪国企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假央企、伪国企肆虐,国资主体深受其扰,也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021年初,证券时报曾刊发《国企挂靠江湖调查:百来万挂靠假央企 掮客“助力”瞒天过海》的报道,揭露多家央企、国企挂靠资源被明码标价倒卖的情况,呼吁多部门联合行动,重拳整治。
国务院国资委及中央企业持续发力打击假冒企业。去年10月21日,华润、中钢集团、中核集团、中国诚通等26家中央企业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合计对外公告353个假冒国企。次日,国务院国资委进行了汇总公布,即为第一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长期跟踪发现,中央企业对假冒者的清理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效果显著,大批假央企、伪国企被撤销、吊销或注销,另有一批变更了股权登记,背后股东没有了国资背景。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使用企查查对第一批假冒中央企业的工商登记状态进行了梳理,当时公布的353个假冒国企中,如今撤销29家、吊销43家、注销40家,合计为112家,占比31.73%。
(部分被撤销、吊销、注销的假冒国企,数据来源:企查查)
一般来说,撤销是指企业被有关部门强制撤回已生效文件、证书并注销营业执照;吊销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违法企业作出的行政处罚,经营资格被取消,后续应当依法清算并注销登记;注销是指企业自行通过法定流程申请注销营业执照以终止公司法人资格。也就是说,这112家企业最终都将丧失市场主体资格,被彻底清理。
第一批假冒中央企业中,还有116家进行了股权登记变更,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自然人,与国资阵营完全脱钩,这一比例占到32.86%。这116家假冒国企,有相当一部分的原股东被撤销或吊销工商登记,与真正国企的连接被斩断,若要存续,进行股权转让是必然选择。
综上,第一批353家假冒中央企业的清理工作完成度接近65%。
有知情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透露,中央企业对违规挂靠(含股权代持)的清理进度达到了七成左右。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被挂靠的国企还是其他市场参与主体,都有了防范意识,可以识别出假冒企业,进而主动向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举报,有力支持了清理工作的推进。
证券时报早前在《国企挂靠江湖调查:百来万挂靠假央企 掮客“助力”瞒天过海》报道中提到的多家假冒国企已经遭到查处。以厦门沪晟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厦门沪晟”)为例,其早前挂靠在河南中储粮购销公司名下,如今虽然仍处于存续状态,但登记股东名后被标注“冒名登记,予以撤销”字样。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年3月份对厦门沪晟罚款5万元并撤销登记,原因是后者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其他欺诈手段骗取商事登记,情节严重。
存量清理效果显著,新增方面却仍未能杜绝。此番公布的假冒中央企业名单(第二批)175家中,今年以来新登记注册的有41家,边打边增,需要采取更为强有力的措施。
另一大难点是“顽固分子”长存,最典型的是“华宇系”。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华宇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第一批假冒国企名单中的“1号”,1988年成立,工商登记股东是央企中核集团。中核集团近年来多次打假,至今未能解决。华宇公司旗下子公司、孙公司众多,形成市场最为知名的假央企军团“华宇系”。今年6月,中核集团再发公告,敦促华宇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军配合解决历史遗留工商登记问题。
早前,上市公司也曾饱受假央企、伪国企袭扰,如今相关案例已经大为减少。但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发现,仍有个别假央企出现在了上市公司公告之中。
2020年12月,*ST吉艾全资子公司新疆吉创与国汇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汇控股”,已更名为“上海国汇嘉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33.86亿元资产收购协议,当时的公告将国汇控股介绍为大型国有企业。
实际上,国汇控股是一家假央企,持有其100%股权的恒鑫能源控股(深圳)有限公司在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第一批假冒国企名单之中,央企中国华能也发过《严正声明》打假。然而,*ST吉艾在今年8月底披露的半年报中,仍将国汇控股表述为“大型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