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返乡创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19-06-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近日,笔者随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组到四川、陕西就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工作队伍进行了调研,并到人社部就业司、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进行了专题调研,还与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形成了以下思考和建议。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手段,乡村治理体系是持续发展的保障,“三农”工作队伍则是这一战略的执行主体。因此,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必须放在这一战略下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这一全面振兴战略,需要一个突破口。笔者认为,以促进农民返乡创业为抓手,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
当前“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尚存问题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队伍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一些艰苦地区还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与乡村战略和乡村全面振兴对人才的要求很不适应。
二是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如四川乡村干部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80%左右,30岁以下的仅占10%,且现有“三农”科技人员知识层次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农产品加工营销、互联网等新产业人才缺乏。
三是引进困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及时补充,有的地区部分县农业老三站(推广、植保、种子站)近十年未进一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产业人才的回归与参与。那么,谁是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依赖的工作队伍和产业人才队伍呢?
调研发现,目前农村留守人员以妇女、老人、学龄少年和儿童为主,他们支撑不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引进新生力量。最佳人选就是外出农民工,因为他们在城镇市场和二三产业打拼多年,积累了人力资本,是人才“富矿”,且他们的根在农村,房屋、土地和亲人在农村,落叶归根的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刻实现了有机融合。人社部就业司调研发现,返乡创业人群以中青年为主,目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2.8亿名农民工中,返乡人员在不断增加,大约每个村平均有15人。
推动农民返乡创业是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返乡创业是实现城乡融合和促进农村发展的主要手段。农民工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特征,在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产业融合、新业态发展和互联网应用上有所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首先是便于照顾家庭,其他分别是因家乡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以及待开发的市场机会、环境好和社会关系多等。在返乡创业前已创业的人中,有2/3的农民工返乡前后所做的生意具有相关性,能够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调研还发现,返乡创业农民工还是“一懂两爱”工作队伍的主要来源。如四川省成都市新选举的1.28万名村干部中,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三类占总数的50.8%。陕西省延安市新产生的1784名村党支部书记中,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退伍军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占50.6%。
返乡创业比在城市创业面临更高成本和更大风险。因为农村生产经营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还有自然灾害和疫病的风险,同时还面临资金筹集难、服务获得难、人才支撑难、企业用地难、风险应对难的“五难”。
因此,返乡创业政策和服务的核心,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和人才优势,以降低各种生产经营和社会成本为出发点,突出县域特色,在中心镇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优势项目,发展特色村镇,努力避免遍地开花。
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协调,整合发改、人社、农业等部门的资源,完善推进机制。
二是强化载体建设,打造县级返乡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和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培养社会创业专业服务机构。
三是设立返乡创业扶持基金,加大返乡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农村“互联网+信贷”。
四是完善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实施育才强企计划,实施返乡创业培训专项行动,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实施引才回乡工程。
五是从返乡创业农民工中物色优秀分子,培养成为乡村干部,进入“一懂两爱”工作队伍,进一步促进农村治理的规范化专业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莫荣)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促进农民返乡创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