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以农民工为重点,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增长到八九亿人

发布时间:2021-03-1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速目标定在6%以上,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草案)并未制定未来5年的GDP增速目标,而是要求“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今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8%以上的增长,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超过15%。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静态看,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未来15年保持4.7%的增速;而从动态看,则需要中国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汇率的坚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今年宏观政策不急转弯,刘世锦表示,去年中国并未大水漫灌,因而要转的“弯”并不大。在经济基本回归常态之后,临时性支持政策的逐步退出是大概率事件。他强调,宏观政策的作用是在短期内平抑经济波动,从长期看,还需要发掘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潜能。

  在他看来,城市群、都市圈是这一结构性潜能的龙头,今后五到十年,中国经济百分之七八十的新增长将发生在这一区域,乡村振兴并非每一个农村都要振兴,而应将农村减贫与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结合起来,打破城乡壁垒,实施都市圈一揽子改革计划。

  他建议,中国要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将中等收入群体增长到8亿—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而其重点要放到2.8亿进城农民工身上。

  三大因素决定中等发达国家进程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速目标定在6%以上,您如何看这一目标?

  刘世锦:根据我们的研究,今年的经济增速如果正常的话,应该在8%以上。特别是一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两位数,或者在15%以上。

  如果出现这样的增速,希望不要给大家带来错觉,就是中国经济是不是又重返高增长轨道了?不是,它只是一个统计现象。一方面,去年基数较低,另一方面,今年的经济增长相当一部分是填补去年经济负增长而形成的,因而,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正常状态下要偏高一些。

  其实我们现在要争取的是,中国经济能够回到一个正常的潜在增长水平。2021年和2020年两年平均下来能增长5%,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21世纪》:纲要草案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中国人均GDP刚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概需要怎样的标准?这意味着经济需要保持怎样的增速?

  刘世锦:目前,发达国家的门槛是人均收入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大概是3万到4万美元,从静态来来看,15年以后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要翻一番,超过2万美元,这需要在15年中维持4.7%的增速。

  坦率讲,4.7%的增速有很大挑战性,因为根据我们测算,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在5.5%左右,以后的十年会逐步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

  但中国仍然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因为上面的测算是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从动态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实际经济增速;第二,每年的通胀水平;第三,汇率水平的变化。

  从国际上看,2019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约为14682国际元,相当于日本的1975年、德国1971年的水平。日本、德国在此后的16年间,在按美元计价的人均GDP增长中,实际经济增速对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同期汇率的变化。

  比如,从1975年到1991年的16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平均增长4.4%,累计增长99.6%;日元对美元汇率年平均升值幅度为5.1%,累计升值幅度为120.3%。从1971年到1987年的16年间,德国实际GDP年平均增长2.3%,累计增长43.2%;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年平均升值幅度为4.3%,累计升值幅度为95.1%。

  今后15年,我们既要考虑实际增速,也要考虑通胀和汇率的变化,其中通胀可能每年大致维持在2%左右,所以汇率水平的变化将成为关键。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还是全要素生产率。

  《21世纪》:纲要草案对于未来五年的GDP增长没有提出具体目标,而是要求“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刘世锦:这正是我上面提到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对于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至关重要。

  中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纲要更加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说明中国将把更多重心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未来中国一方面将争取更高的实际增长率,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将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汇率实现一个合理的升值,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未来要防止一种倾向:有些人想15年内必须再翻一番,然后一定要争取一个实际上达不到的增速,进而扭曲了宏观政策。如果一味只追求经济增速,而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甚至不升反降的话,汇率也会随着贬值,这并不利于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

  宏观政策要转的“弯”并不大

  《21世纪》:纲要草案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中国扩大内需有哪些抓手?

  刘世锦:从短期看,去年消费是负增长的,疫情对餐饮、住宿、旅游、航空等行业的冲击尚未完全恢复,这些领域仍有较大的恢复性增长空间。

  前些年,中国在家电下乡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比如给予优惠补贴,但拉长时间轴看,效果不一定好,这些政策大都透支了未来几年的需求。

  从中长期看,扩大内需的最终立足点在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

  需求和供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也可以拉动供给。在新发展格局中,扩大内需将是一个长期战略基点。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您对此怎么理解?

  刘世锦:报告提出不急转弯,但是还是要转弯,而且要转好这个弯。

  讲到“不急转弯”,现在很多人理解的侧重点不同,有人侧重于“不急于转弯”,有人侧重于“不转‘急’弯,但还是要转弯”。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这个“弯”其实并不大。在去年的特殊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宽松一些,但是我们并没有像很多发达经济体那样大水漫灌,所以,今年我们要转弯的时候,其实这个“弯”的幅度并不需要很大,“转”的力度也不用很大。

  其次,最终这个“弯”还是要“转”的,在经济回归常态之后,非常规的宏观政策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宏观杠杆率提升了20多个百分,最近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债券违约等爆雷事件。

  《21世纪》:疫情期间,中国在减免税费、信贷等方面采取了很多临时性支持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延长了一些政策的到期期限,这反映了什么?

  刘世锦:假定中国能将疫情基本控制住,经济基本上回到常态,大多数疫情下的支持性政策会逐步退出。

  不过,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就是这些支持性政策如果效果不错,对宏观经济长期的平衡发展不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部分政策工具是否可以长期保留。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以农民工为重点,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增长到八九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