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用奉献谱写“青春之歌”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引共鸣

发布时间:2019-06-1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用奉献谱写“青春之歌”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引共鸣

图片说明: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专家研讨会现场

  东方网记者王一茗、通讯员冯淅9月12日报道:“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电视上追着看造火箭。”近期,这部被网友笑称“造火箭”,由慈文传媒、艺能传媒出品,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下简称《那些年》)在北京卫视圆满收官。

  《那些年》围绕“两弹一星”的科研历程,讲述了一群怀有崇高理想的大学生,响应党中央号召奔赴三线建设,积极投身科研设计,为航天梦想付出青春的热血故事。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电视台主办的《那些年》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出品方、播出方的领导以及众多影视领域专家学者围绕“青春、奉献”等关键词对该剧创作与播出进行了深入讨论。

  谈及“青春”这一关键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在研讨会上表示,“《那些年》注入了对历史的思考,也注入了当代年轻人对青春的思考,这是艺术创作上第一个鲜明的特点。青春可以说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题材。”在李京盛看来,《那些年》能够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动,能够让老年人引起对过往岁月的缅怀、崇敬、感叹和欣慰,这正是青春的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认为,这部剧展示的青春是一种向上的青春,是一个奋斗奉献的青春,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情怀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有各自的青春故事,这部作品承载着一种特定时代的青春故事,这些青春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也恰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年轻人的价值追求。”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袁新文表示,剧中无论是乔部长、孙司令、高占武等科研管理者,还是向晴、马朝阳、刘连柱等技术研发者,他们都有一颗年轻的心,并为了共和国的航天事业无私奉献。该剧是一曲青春赞歌,把“青春”两个字进行生动的诠释,这是一种精神。“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个戏诠释了这样一个命题。”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赵彤指出,“该剧之所以能引发大多数观众的共鸣,在于其满足了两种青春的诉求:是过往的年轻人和当代年轻人的结合”。

  慈文传媒董事长、总裁马中骏表示:“这个剧从创作到播出,我们整整耗时七年,非常不容易。我相信看到的人都会感动,我从读剧本开始一直到看一些片段,一直到成片,每一次看都把自己感动了一下,就是那种‘青春永不落时’的感觉把自己深深感动了。”

  作为一个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故事”,《那些年》在暑期档成功突围,离不开其表达出的“青春”观感。据观察,该剧播出至收官,于很多90后甚至是00后的人而言,和父母一起在电视机前追看造导弹成为每日必修课,“原来我们爷爷奶奶辈的精神世界可以如此纯粹”“剧中的爱情、友情说明了越简单越美好”“以前只是听说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但从不知道他们成功的背后是如此的艰辛和曲折”……记者从微博上看到年轻网友们热烈的讨论,也恰恰说明了“青春”的共识性。

  谈及“奉献”这一关键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认为,比起古装、玄幻、青春等市场常见题材,当观众将目光聚焦在这部电视剧上时,这部剧中的精神价值在当下才显得更加宝贵。他强调,“这部剧把中国最先进科技领域里发生的无私奉献的故事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这正是讴歌时代、讴歌英雄的力作。”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用奉献谱写“青春之歌”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引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