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非户籍人口城市落户: 重“量”还需提“质”
发布时间:2021-07-2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国家发展改革委19日召开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会上介绍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展时透露,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2020年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4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这是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目标之一。6年后的2020年10月,公安部数据显示,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实现了市民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到2020年年底,这些数字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45.4%”,这是实现“1亿人落户目标”推动的结果。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国家到各地,先后出台了多项强有力的改革措施。
主要改革体现在两大方面,一个是有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国家层面不仅要求特大超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增加落户规模,也要求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或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同时,各地也主动提出城镇化率具体目标、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这几年户籍制度改革,直接推动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显著增长。不少原来“漂”在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得以在城市落户生根不再漂泊;不少公民自由迁徙权真正获得了保障。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对城市而言,拥有了更稳定的人力资源、消费力等。
另一方面,强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比如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与村集体资产“松绑”,实现承包地、宅基地等权益的持有进城、有偿退出等机制更灵活,消除了农民进城之忧。再如,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均有改革护航进城农民权益。
当城市公共资源优势叠加产业、就业、收入等优势,在这些利益驱使下,非户籍人口在城市的落户积极性无疑很高。而户籍改革又消除了落户门槛,“1亿人落户目标”岂有不实现之理?当然,城市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或竞争需要,也把落户作为引才手段。
显而易见,顺利实现“1亿人落户目标”不是终点,而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里程碑。相比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需要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不断深化,让城市经济成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务之急是在“量”的基础上提“质”。虽然1亿人落户目标“量”已顺利实现,但“质”还不够。比如1亿人在城市落户后,部分人在城市“一房难求”,从商品房到保障房均没有跟上落户人口增长。笔者去年在某市调研发现,某小学某班级学生多达69人。
如果城市所提供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与其人口增长规模不匹配导致“僧多粥少”,不仅城市老市民有怨言,新市民落户后幸福感也会打折扣,而且会影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再提升,还会制约城镇化率对经济的贡献。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1亿非户籍人口城市落户: 重“量”还需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