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细则到团标热潮,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边“摸石头”边“立规矩”
发布时间:2023-07-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又有重大进展!
上海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公告表示,《上海市浦东新区化妆品现场个性化服务管理细则(试行)》将于2023年8月20日正式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8月19日,试行时间两年。从4月公开征求意见,到审议、最终发布仅用了三个月时间。
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推进下,化妆品个性服务赛道标准的进程大大加速。在6、7两个月时间中,有1项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团体标准实施、2项相关团标立项。
继4月修丽可获得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现场个性化服务”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后,7月19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复北京蔻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全国首店试点。
种种新动态中,几项团体标准的迅速推进尤其值得注意。有业内人士对此评价道:“这也从侧面印证化妆品‘一人千面’时代的广阔前景,而且从参与者来看,这绝对是一场‘高规格’的竞赛。”
百家争鸣,“抢定”团标
《FBeauty未来迹》梳理发现,6、7月份有三例相关团体标准有新进展。
6月28日,由浙江宜格美妆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申报,浙江省健康产品化妆品行业协会组织专家立项评审的《化妆品个性化服务指南》被批准立项;
7月1日,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牵头,北京日化协会归口《化妆品个性化需求方案设计和操作指南》(以下简述为“操作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实施;
7月7日,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发布通知,《化妆品个性化服务指南》(名称待定)已通过立项论证和审核,被批准立项。据悉,此团体标准由协会起草,上海家化和珠海伊斯佳共同发起。
不仅如此,7月4日,上海日化协会也表示,将依据相关产品类别和服务分类,配套制定化妆品现场个性化团体标准。上海日化协会会长金坚透露:“目前已经确定了立项目的。”
可以看出,这些团体标准的牵头制定人和参与者各有不同,地方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化妆品上下游企业均有所覆盖。在参与企业中,欧莱雅中国、上海创元、浙江宜格、上海家化、珠海伊斯佳等正在积极布局。
目前公开的三例团体标准中,北京日化协会的《操作指南》已经发布了具体内容细节,中国香料香精协会的《个性化服务指南》则是公开了立项目的和主要技术内容。
具体来看,《操作指南》包含了化妆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及应用领域的“知识点”。北京日化协会法务部主任佟文鑫告诉《FBeauty未来迹》。“以个性化需求方案设计和操作来命名,更多的体现出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过程中的细节以及跳脱出单纯设计私定产品的模式,考虑到从需求提出到方案转化的全部过程。”
例如《操作指南》将“个性化”细分为“主观个性化”、和“客观个性化”并做出了相关的解读。“这是从最初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分析开始,体现了化妆品以人为本的使用特点”佟文鑫解释道。
据佟文鑫介绍,客观个性化意为通过仪器设备和方法测定出的皮肤客观状态;主观个性化则更多的体现了用户个人对化妆品选择、购买、使用及预期表现出的主观喜好因素或潜在倾向。在未来,个性化服务或将拓展至香水、彩妆领域,个体的主观性愈发重要。
除此之外,《操作指南》还包括个性化方案的模式、服务转化过程、实施条件以及跟踪反馈。“立项单位和起草组自2011年起做了对国内外相关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这是从调研结论中总结归纳而得到的内容。”佟文鑫认为,不同省份和不同试点都有自己的模式,要在符合法规的基础上,将自身特色和技术渗透进个性化定制过程中。“同时也要将这种新的运营模式、新的业态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融合,才能产出真正的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指南》则是为了个性化服务日渐扩大的市场,以及拉动内需创新转型发展为目的,针对个性化服务的通用技术进行了规范。
在内容上,包括皮肤检测进行的需求识别和评估、研发设计和匹配、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主要活动,叙述了对肌肤检测方式、企业生产经验、仓储管理等详细要求。还适用于个性化护肤品、彩妆、洗护用品等的生产销售。对企业而言,为其在技术层面提供了严谨的操作标准。
从混乱走向规范,外资企业更具优势吗?
尽管我国化妆品个性化服务的规范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化妆品的“个性化订制”却已经在市面上存在了很长时间。
例如羽西2013年推出中草药护肤定制产品“彩虹瓶”,打出“一人一方”的招牌,现场让消费者经过皮肤测试后从27种调配组合中选择;优理氏在2017年推出“一人一方”,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专属肌肤配方。
伴随化妆品相关法规条例的完善,行业对企业备案、经营的监管愈发严格,这些品牌也逐步退出个性定制领域。但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内仍存在一些宣称“一人一方、一肤一案”化妆品商家,活跃在“灰色地带”。
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2023年5月发布的一则行政处罚显示,魅丽苏雪(北京)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魅丽苏雪”)自2016年4月开始陆续上架销售自行配制的“定制化妆品”,截至2022年8月销售8种共252件定制化妆品,总货值金额约为3.5万元。
最终,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判决魅丽苏雪因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化妆品经营者不得自行配制化妆品。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条第(五)项,责令魅丽苏雪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罚没共计近21万元。
作为一项美肤前沿趋势,个性化订制已在国外风靡了数年。一直到2022年11月,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了《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个性化服务才终于在国内市场开了个口子。
与中国相比,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市场则相对成熟,包括香水、彩妆、护肤等多种品类。
例如创立于2006年的小众高端香氛品牌Le Labo,会为每个店铺配备一位调香师,在顾客挑选好香水后将现场调配的原料倒入玻璃瓶内;2016年,兰蔻推出名为Le Teint Particulier 定制肤色粉底项目,在位于美国西雅图和洛杉矶的 Nordstrom 百货内启动;
此外,国外的个性化定制市场还有许多可用的诊断工具、人工智能、在线专家等为消费者提供指导,各大公司和品牌也钻研不同技术和方法提供个性化服务。
例如Hair Lab by strands、 Skinsei等公司通过问卷测试找出用户偏好,欧莱雅打造智能家用设备帮助消费者定制彩妆或护肤品,瑞典高端基因肌肤管理品牌Allél根据用户基因制造定制产品。
这些个性化产品的定制形式有产品混合调配、配方定制、智能设备等,以大量的用户数据和配方组合作为定制基础。Proven Skincare曾推出“皮肤基因组计划”,分析了20238种护肤成分有效性,拥有超过100000种护肤产品信息,超2000多万条用户评论反馈,包括消费者的生活环境如适度水平、紫外线等数据,为定制化妆品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但因这些定制模式并不符合中国法规,它们并未直接进入国内市场。Le Labo不久前在中国上海开设首店,便砍掉了品牌引以为傲的现场调香环节。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国外化妆品市场本身具有较长发展历史外,还与国内外政策上的差异有关。
据悉,如今欧盟、北美都尚未出台针对制定化妆品个性化定制的监管政策。但是在满足标签、具体技术要求等特定条件下,允许个性化定制产品,因此行业巨头在市场上对个性化化妆品的生产十分活跃。
韩国在定制化妆品监管方面起步较早,早在2016年,韩国政府开展了一项定制化妆品试点项目,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生产不同颜色、气味、功能和基础成分的定制化妆品,旨在评估和开发由市场上的消费者或销售商现场生产的定制化妆品。
随后,韩国将定制化妆品分为分装和混合两种形式,规定了定制化妆品销售企业的登记制度,2020年开始要求定制化妆品销售企业需具备定制型化妆品调剂管理师并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
在中国,所有化妆产品都必须在药监局进行备案,多年来从未对个性化定制松口。某业内人士曾告诉《FBeauty未来迹》,“行业内在私下沟通过这一问题,在中国市场,最大的困难就是一个配方要一个备案,甚至一个名称、一个新包装形式,都要对应一个备案。”
而近两年开始的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正是在摸索解决这一难题。
据了解,获得“现场个性化”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修丽可,已经完成了CUSTOM D.O.S.E个性化护肤服务的核心配方备案,并开始制定服务上市计划。目前在店内配备了一台打印机大小的迷你生产台,调配仪中装有8种不同预制配方,能够现场检测250种皮肤类型和状态,现场调配出修丽可产品线中没有的配方组合。这项服务已在海外推行五年,如今正一步步走进中国市场。
此外,北京新试点企业COSE寇赛则通过全方位智能肌肤检测仪和AI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借由5000+α皮肤测定数据、98319种处方组合帮助消费者搭配护肤方案。
从目前已经落实的《细则》内容来看,国外的这些个性化定制项目,如果想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实现落地不无可能,修丽可就是一个极好案例,满足场地、硬件设置、运营过程、相关人员等要求即可。
“现在个性化化妆品的需求很大,但要做到同法规等安全卫生相匹配,还有一定难度,需要企业发挥自身积极性和政府的正确引导来克服。”金坚表示,对企业而言,团体标准的意义重大,能够帮助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业务,适应市场变化。
结合最新动态来看,在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这条赛道上,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方已经开启一条共同推进、探索“高底线创新”的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迹”(ID:F-beauty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