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陶店乡幸福村:湖北鱼苗孵化第一村的“三级跳”
发布时间:2019-06-2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尹宏伟 张青
图为:幸福村航拍图。(视界网 张青 摄)
6月初,到幸福村采访,有两个没想到——
没想到,这个偏于黄州区陶店乡一隅的村庄这么热闹,每天南来北往的货车来回穿梭,上亿尾鱼苗从这里游向全国各地。
没想到,这一个村鱼苗产量占全省20%,去年孵化四大家鱼、鳜鱼、黄颡鱼等鱼苗170亿尾,产值1100万元,全村368户农民3成以养鱼为业,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从上世纪60年代年产鱼苗不足1亿尾,到如今被誉为“湖北鱼苗孵化第一村”,幸福村走过怎样的发展之路?
第一跳:“飞地”养鱼
舀鱼苗、装袋、充氧、封口、称重、装箱、搬进货车……进入5月,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幸福鱼苗合作社理事长周华平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而且一直要忙到7月初。“一个月下来卖出鱼苗100亿多尾,每万尾价格6元,收入大约600万元。”
54年前,周华平的父亲周连成,是幸福村第一批从事鱼苗孵化的村民。“村子挨着800亩幸福水库,有养鱼传统,但鱼苗全靠外地购进,那时是计划经济,不好买。”周华平回忆说,村党支部经过研究后大胆作出决定:在幸福水库以下三个小组中挪出20亩水面,安排8名有水产养殖经验的村民组成水产队,从事鱼苗人工繁育,农民出勤记工分,收入归集体所有。当时,年孵化鱼苗不足1亿尾。
进入二十一世纪,看到每万尾鱼苗3元至4元的价格,部分农户开始在自家承包的水面和稻田中改建水池,自己孵化鱼苗,但小打小闹总是形成不了规模。2008年,在黄州区水产局支持下,幸福村成立鱼苗合作社,几年时间逐步吸纳121农户入股,由原来一家一户零星分散作业转向集中连片孵化,村里90%以上水田改为精养鱼池,加上流转周边村水面,鱼苗孵化水面稳定在4700亩,成为湖北最大的鱼苗孵化基地。
第二跳:借智生产
在幸福村鱼苗孵化基地,52个孵化车间整齐排列,每个车间摆放18口半人高的水缸,从幸福水库引来的净水缓缓注入缸内。“鱼苗就是在水缸里孵化出来的。”养殖户杨小平介绍,亲鱼(即用来产卵的鱼)产卵后,鱼卵就投入孵化缸内,通过水流从缸底涌动,使其获得充分的氧气和能量,5天左右就会长成麦须大小的“鱼花”,然后上市运往全国各地。
整个孵化过程,并非听上去那么简单。杨小平举例说,给水缸加水,要根据天气的好坏、水中含氧量的高低、鱼花浮沉的速度来控制流量;水温必须控制在18度至28度之间,水质PH值7.5,不然容易产生绿藻,绿藻是鱼苗的天敌;一个水缸里,雌鱼卵子和雄鱼精子的搭配比例10:1,避免近亲繁殖,这样产量高易成活。“我们孵化出的鱼苗,成活率高,长得快,不愁卖。”杨小平说,2008年起,幸福村鱼苗繁育实现基地化、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整体上破解了孵化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难题。此后,该村牵手中科院水产研究所培育出20多个淡水鱼新品种,具有生长快、营养价值高、耐长途运输等特点,鱼苗亩产率也是直线上升——从最初的亩产500万尾到现在的3000万尾。
第三跳:网上卖鱼
你见过母鱼产卵吗?4月底,幸福鱼苗合作社将鱼苗配种孵化全过程拍成视频,不到一个月,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达到百万,引来几十名新客户下单订货。
这段短视频的创作者,是34岁的孙子臣。5年前,他辞去武汉的工作,回到老家幸福村帮父亲孵化鱼苗。“长期以来,我们卖鱼苗都靠口碑相传,由客户介绍客户,现在5G时代了,我们得跟上潮流。”孙子臣说,他回乡后,在幸福鱼苗合作社支持下,创办“幸福渔农”电商平台,在互联网上卖鱼苗——“没见面,先打款,后发货”。
河南商丘人孙勇,是孙子臣创办电商后的第3位网上客户,“这是我连续第5年来这里买鱼苗,今年订了8000万尾。”孙勇说,此前交易都是“网来网去”,这次刚好有时间,实地观摩一下,想学点技术回去。
“触网”,使幸福村改变很多——合作社注册了“幸福牌鱼苗”商标,对农户孵化繁育的鱼苗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运输、统一销售,鱼苗必须经过渔政部门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出;鱼苗销售市场从中南地区占主导,逐步扩大到四川、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20多个省市区,网销量占比40%,鱼苗运输也由原来的车运、船运发展到现在的空运。
孙子臣说,村里正在实施一项新计划——给运往全国各地的每个鱼箱贴一张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诸如池塘号、装箱时间等养殖、检测、物流信息,远方的人们对每一批鱼的“身世”都了如指掌,全程可追溯。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黄州陶店乡幸福村:湖北鱼苗孵化第一村的“三级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