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人工育苗各环节关键技术介绍
发布时间:2019-06-2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 河北省滦南县海洋局 周建中/文
文蛤,是一种埋栖型的双壳经济贝类,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该品种的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育苗及养殖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掌握仍处在经验阶段,人工育苗技术并不成熟,成功率也不高。本文采取传统瓣鳃类育苗的方法,研究了文蛤人工育苗各环节关键技术。
一、材料
亲贝:所用亲贝为采自河北南堡沿海自然海区的2龄文蛤(长55.53mm×高45.45mm),新鲜无损,活力强,无病害。
饵料:幼虫期全用人工培养的单细胞藻类,如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投喂时饵料处指数生长期。后期有加投喂一些商品代用饵料 如鲜酵母、小球藻粉等,但主要以人工肥水解决幼苗的饵料。
附着基:使用经过60目筛网筛过并冲洗消毒处理的海沙作为附着基。
场地:利用河北省滦南县军龙海水养殖有限公司贝苗实验基地三个室内孵化池、九个室外顶盖95%遮光网的室外育苗池进行文蛤人工育苗研究。人工育苗用水前期经过暗沉淀处理的海水,后期使用经筛绢网过滤的自然海水,比重为1.010~1.015。
二、方法
1.亲本促熟培育
为了比较亲贝促熟方法的优劣,7月初于室外顶盖95%遮光网培育池(3×2.5米,放置6个充气石)的环境下进行亲贝人工促熟,分为6组,每组300个亲贝,用6个相同大小室外水池并投喂不同生态饵料进行亲贝促熟方法比较。1~6组亲贝的促熟方法依次是:吊养组-用扇贝笼吊养,投生态饵料;底养无底质组-直接搁池底平养,不投饵;底养有底质组-池底铺沙5cm高埋养,不投饵;吊养组-用扇贝笼吊养,投生态饵料﹢鸡蛋黄;底养无底质组-直接搁池底平养,投生态饵料﹢鸡蛋黄,底养有底质组-池底铺沙5cm埋养,投生态饵料﹢鸡蛋黄。
亲贝密度50个/平方米,充气气石1个/ 平方米。各组生态饵料投饵量保持相同,每天投饵4次,维持水体淡淡的藻色;饵料使用虾塘藻水。4~6组每次加投0.5ppm鸡蛋黄。各组每天上午10:00换水1/2;换水后注意是否产卵排精;若有,及时对精卵予以收集利用。
发现开壳的贝立即检查是否死亡,挑除死贝,防止污染水质。
实验开始前随机抽取10个贝,煮开壳后分析生殖腺发育情况,对其发育程度进行分类,以肉眼观察生殖腺在内脏团表面的覆盖率来表示。实验开始后,每隔1周,每组各随机抽取10个贝进行上述分析,观察生殖腺发育是否有进展。若发现覆盖率达到80%,说明生殖腺已成熟。若有50%个体生殖腺覆盖率达到80%,即用于催产。
2.催产方法
先将促熟的亲贝阴干刺激6小时,然后将阴干刺激后的亲贝进行1小时的流水冲击,最后将亲贝放人0.15~0.18%浓度的氨海水中浸泡。在直径为0.6m塑料圆桶中进行催产方法比较。
3.孵化
孵化本应该在室内的生产池(6.1*5.1米,放置16个充气石)内进行,但因生产实际,第二批贝苗只能在室外生产池(7.0*3.5米,放置12个充气石)进行,本实验跟踪了室内及室外两批贝苗的孵化生长情况,以对比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4.浮游幼虫培育
浮游幼虫的培育是在室外31㎡(7×3.5米)的生产池中进行的,每个池子放有12个充气石进行充气。前3天只加水、投饵,3天后开始换水,每天换水5cm ,保持水质新鲜。培育的饵料是用桶装海水经过人工消毒杀菌后引入金藻或角毛藻培育的天然饵料,藻的浓度比较高,投的量要求高,刚开始是20L/池,到后期(稚贝期)是60~70L/池,投饵前用显微镜来观察水中藻的密度以确定投饵的量,投饵是用水泵抽取饵料桶中的藻液,按照计算的量来泼洒到实验池中。日投饵两次,时间分别是7:30分和15:30分。固定跟踪3个生产池,每天上午8点左右测量密度及壳长壳高(测10个幼虫)及温度、盐度。
5.附着基的投放
提前投放附着基,也就是分池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5号把培育幼虫的9个生产池全部清池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然后铺放经过60目筛网筛过并冲洗消毒处理后的海沙作为附着基,厚0.5cm,7月11号幼虫出现平衡囊并逐渐开始沉底附着,采用吸底计数方法,随机抽取5次,记录匍匐幼虫的数量,算出匍匐幼虫的总数量。
6.稚贝培育
稚贝的培育在室外顶盖95%的遮光网的培育池(7×3.5m)中进行,池底铺放经过60目筛网筛过并冲洗消毒处理后的海沙,厚0.5cm,水位90cm。每天换水10cm,换水以后测量记录海水的盐度,每五天进行一次大换水,换水60cm,除了换水,还需要搅拌和冲气,每天用小抄网捞取水中的丝状藻类和摇蚊幼虫,用显微镜来观察水体中是否有较多的杂质,必要时及时换水。每天投饵两次,时间分别是7:30分和15:30分。附着变态期前后加大20%的投喂量,以便为幼虫的养变态附着提供足够的营养需求。
二、结果
1.亲本促熟培育实验结果
亲贝促熟方法以6号实验组最有效率,3周左右便可使50%以上的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并用于催产的阶段;其次以4号实验组比较有效率,4周左右也基本上可用于催产。而2号及3号实验组在实验开始5天后便会陆续出现死贝现象,3周后这两组的亲贝便所剩无几了。
2.催产方法比较结果
低温组实验中,3号实验组的刺激、排放效果最好,排放率可以达到62%,产卵后卵子密度10.0粒/ml;高温组以4号实验组的刺激、排放效果最好,排放率可以达到68%,产卵后的卵子密度10.5粒/ml。人工刺激催产过程中,研究者还观察到亲贝排放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差别较大,有的在海水中仅30 分钟就出现排放,有的2小时 30分钟才开始排放。同时还观察到亲贝排卵放精的时间也有差异,有的连续排放时间长达45 分钟,但有的仅短暂排放就终止。
3.附着变态前后幼虫情况:文蛤附着变态开始于第6d,集中发生在第7~8d,并且会在第8d基本全部完成这一过程。
4.稚贝培育:经过近50d的培育,80%贝苗壳长长到了1mm以上便出苗了。
三、讨论
1.性腺肥满成熟的亲贝,用阴干刺激、流水冲击和氨海水浸泡三结合的方法,基本上能获得良好的催产效果。亲贝性腺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即使未经氨海水浸泡,仅经过阴干刺激和流水冲击,也能获得大量排放。亲贝在氨海水浸泡的同时,再结合升温刺激,能获得更明显的催产效果。文蛤人工催产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亲贝性腺的成熟度,对于性腺已达成熟的亲贝,经过必要的外因条件刺激后,很容易达到催产的目的。反之,对于性腺不是充分成熟的亲贝,任凭如何刺激也不会引起排放反应。
2.孵化实验中室内环境下亲贝排放率虽然比室外低,但受精率和孵化率却要比室外环境要高,可是因为没有平行组实验的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还待确认。
3.文蛤幼虫对饵料藻类的种类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由于文蛤育苗阶段水温较高,因此要求选择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单细胞藻类作饵料。本实验所使用的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等种类都符合上述要求,其余种类有待于选择。实践表明,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时,只要培育好一种单细胞藻类就能满足需要。此外,在育苗中还发现,用生长停滞期或下降期的藻液投喂幼虫,幼虫则停止生长,甚至引起死亡,故保持藻类饵料的新鲜非常重要。
4.贝苗长到长360μm以上的时候,空壳占到了所观察贝苗数量的30%,这些空壳又以长200μm左右的居多,可以预测得出贝苗在此阶段最易死亡。
本文由《海洋与渔业》杂志社授权中国水产养殖网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此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责任自负。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文蛤人工育苗各环节关键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