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源资本:成都最火LP诞生了
发布时间:2024-02-2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策源资本:成都最火LP诞生了)
先从这一幕说起
不久前,春华蓉清(成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工商注册,这是成都高新区引进的第一支QFLP基金。至此,又一家头部机构春华资本来到了成都。
在这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频频出现的身影策源资本。过去一年,不少投资人都向投资界聊到这个名字。
诞生于2022年8月,策源资本作为成都高新区重点搭建的产业投资平台,成立之初就承载着打造高新区五年3000亿元产业基金群的使命。初出茅庐,出手却颇为老道仅一年多时间策源资本投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参与组建了总规模超过1400亿元的产业基金群,覆盖40多家创投机构。
尤其在2023年底,策源资本相继宣布与沃赋睿鑫二期基金、北京中科创星硬科技中小企业基金、纪源人民币三期基金、隐山资本人民币二期基金、深圳市鹏远基石基金等签约。短短两周时间里,这家年轻LP就出手了五家GP。同一时间,策源资本参与出资的春华蓉诚(成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鼎晖VGC创新与成长三期基金、维梧健康产业基金也相继完成工商注册或募集。
放眼整个行业,这样的效率也并不多见。如此一幕,留给了VC/PE圈十分深刻的印象。
年度最猛LP:
两周密集出资近10家GP
我们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2023年1-8月,策源资本完成决策的子基金19支,基金组建规模合计363.42亿元。此后,正如上述提到,策源资本又在年底加快签约合作速度,几乎囊括国内头部机构。
时间回到2022年初,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提出,组建总规模每年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基金,用五年时间打造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全力做优营商环境六大生态,力争用2-3年时间将高新区打造为全国投资机构聚集的热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地。
谁来管理这三千亿?
2022年3月,在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下,策源资本应运而生。作为高新区重点搭建的产业投资平台,策源资本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产业资本,肩负打造高新区产业基金群的重要使命。五个月后正式注册成立。自此,策源资本开始登上中国创投历史的舞台。
彼时,随着基金招商模式普及,引导基金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的国有产业资本迅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持。当安徽合肥以“最牛风投城市”的标签刷爆朋友圈,北京、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的引导基金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经验。
作为行业新兵,策源资本团队曾先后赴深圳市财政局、深创投、前海母基金、成都科创投、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雨前顾问、合肥产投、合肥高投、苏创投及元禾控股等学习交流,不断进化管理经验。
梳理下来,策源资本的投资运作秉承三大原则:一是围绕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布局,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招商引智,助力产业生态圈构建,推动产业、人才、技术、资金在高新区深度融合;三是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引优育强,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成立伊始,策源资本便坚定国有资本引导,市场化运作。
去成都募资,GP们最关注的莫过于出资比例。为最大限度培育产业,产业基金可大比例出资。原则上对单个子基金出资比例不超过基金规模的30%。但对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有强链补链延链重大作用的项目制基金,最高出资原则上可放宽到不超过50%。同时,产业基金的返投认定标准维度也十分多元化,包含投资本地项目、招引优质项目落地及优质项目跟投金额等均纳入返投认定标准考虑。
但GP们的产业实力也受到更为严格的考验,策源资本内部有一套选择GP的具体策略,即白马机构筑底、黑马机构助推、垂直细分领域龙头赋能。
“一个方向是大白马,我们特别关注每年清科和其他机构的排名,进入清科前20名的机构就是保送生。第二,我们也在看细分赛道,包括美团龙珠、华为哈勃等在垂直赛道表现亮眼的投资机构,也欢迎大家来和我们对接。第三,我们也在寻找市场的黑马”,策源资本总经理李小波曾如是介绍。
如今,策源资本已经组成了一个豪华GP朋友圈,其中不乏高瓴、深创投、君联、鼎晖、达晨、中科创星等头部机构。正如成都这座城市的开放气息,对于看中的机构,策源资本往往会主动出击。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至今仍印象深刻,“在一次线上活动上,中科创星对硬科技的思考和实践得到了李小波总经理的肯定,当时就主动邀请我们去成都合作,很快就成为了中科创星北京三期基金的LP。”后续,中科创星推荐项目到成都落地,策源团队也积极响应,介绍产业政策,陪同项目选址等,十分热情。
前不久,策源资本又发布通知,拟发起成都高新区微波射频产业基金主题遴选,总规模不超过50亿元,目前该基金正在遴选管理机构。
产业基金+直投
投出一张产业新版图
一切要从成都高新区说起。
1991年,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历经30余年发展,如今成都高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根据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在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区排名第三,与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位列第一方阵。
因此从一开始,策源资本便确定了从成都当地优势出发,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并重点发力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军民融合、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关键材料和设备、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
从资金配置角度来看,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计划约40%的规模投向电子信息产业,约20%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约20%投向数字经济产业,约20%投向包括消费电子、AI机器人、精密仪器制造、航空经济及未来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
如何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基金的产业集聚效应?在策源资本内部,他们将这一策略称为“内培外引”,即对内增加对本土优质企业的覆盖;对外,招引更重量级、体量更大的企业到成都发展。
具体来看,在产业基金方面,和市场上其他同行相比,策源资本并非广撒网式出资,而是按图索骥,先梳理出高新区现有重点产业图谱,然后在此基础上逆向挖掘深水机构,填补重点细分领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电子信息方面,策源资本以高端功率半导体和光电芯片为重点,梳理出锐石创芯等项目。之后,又通过这些项目与春华资本、中金启元等机构主动联系。
同样的打法基本可以复制到每一产业领域。在对传奇生物、药明康德等重点招引项目梳理过程中,策源资本还挖掘到与维梧资本的合作机遇。最终,在维梧资本首支近百亿人民币基金中,策源资本作为唯一一家地方政府平台与多家头部保险机构一道参与维梧资本基金二关。
还有数字经济领域,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遴选中,策源资本主动出击,吸引吉利、蔚来、小鹏等CVC团队,中信建投资本、中金资本等细分行业头部机构及云晖资本等等专注于智能网联投资的机构参与遴选。
除了三大主导产业,策源资本也在探索成都高新区在AI、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的布局。根据高新区产业发展要素的匹配情况,策源资本已经重点在微波射频领域寻求突破,通过嘉纳海威、瑞迪威、华芯天微、锐芯盛通等区内企业链接该领域的主要投资机构,如北京华控、国投创合、中电科投资等。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以企业反向链接机构,往往能够和细分赛道最为专注的机构打上交道,从而更早一步挖掘到他们项目池里的优质项目。于是我们看到,投了一群头部机构后,很快便为高新区带来了瑞玻科光电、货拉拉、君实润佳、遨天科技、元测信息等明星企业。
另一方面,随着这两年政府引导基金做直投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策略,策源资本也在直投方面加码。策源资本一是瞄准主导产业生态龙头,例如2023年以来完成绿叶项目、华虹项目等链主型产业化项目投资落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产业链升级,增强了上游企业到蓉落地的吸引力;
二是瞄准产业赛道单项冠军,例如2023年以来实现对高端5G基带芯片企业新基讯、必博科技及通用GPU头部企业摩尔线程等项目的投资招引工作,有力弥补高端芯片短板,在卫星互联网赛道投资银河航天、遨天科技、创智联恒、国星宇航等项目覆盖载荷、整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三是瞄准产业生态上下协同,例如2023年以来推进对卡尔动力、智华科技、国汽智端等项目的投资,助推智驾产业的加速发展,加强对数字经济算力底座、云计算、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等产业的布局,完成了奕斯伟计算、威尔视觉、考拉悠然、赛美特等项目的投资。
产业版图悄然初现。2023年,策源资本产业投资36个,投资金额超50亿元;2023年设立产业基金30支,基金规模超700亿元。
一场新兴产业之战
成都崛起
成都正在打一场翻身仗。
2024年1月10日,成都宣布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成都高新区,项目总投资约630亿元,计划占地约1400亩,规划产品为8.6代AMOLED面板。作为成都打造“世界柔谷”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助力成都新型显示产业总产值未来有望突破1500亿元大关。
早年凭借电子信息产业爆发,这座西南小城一举进入万亿级产业俱乐部,此后,不断聚集的产业机遇和强烈的人才需求,以及安逸闲适的生活氛围,让一首《成都》吸引了无数一线城市的年轻人。
但挑战也同样摆在面前:支柱型产业在精细化和生态化上,仍与几大超一线城市存在差距;而新兴产业在规模上仍有不足,缺乏重量级产业。
正如此前一位将公司落在当地的芯片创业者评价:“成都在中西部有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优势,近年来已聚集上下游产业,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半导体产业链,芯片设计领域发展尤其迅速。但与半导体产业发达地区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本地流片产能不足、高端芯片架构师缺乏,端到端的产业链不够强壮。”
这是成都产业困境的一缕缩影。为此,成都开始聚焦优势产业,向着将产业生态做大做强发力。
2021年,成都正式提出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高新区提出3000亿产业集群的五年计划。
来到2023年初,成都GDP首次突破两万亿,成为第7个进入“2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与此同时,这座城市早已开始聚焦创投,并在2023年迎来了创投行业的爆发期。
彼时,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拟参股子基金的公示,钟鼎资本、道远资本等4家知名投资机构出现在成都。由此,成都大举招商的序幕拉开,多支母基金相继落地或发布遴选,短短一年内就与国内不同背景、不同投资领域的20多家头部机构合作签约。
与此同时,成都以天使母基金为抓手推出“金熊猫创投日”,将每月18日设定为创投日,链接投资机构、母基金、联盟协会等开展投融资活动,搭建产融对接平台;并结合一系列服务措施打造“基金+政策+服务+平台”四位一体的创投服务载体。
如此一幕幕,是成都对产业招引的迫切需求。
“成都这一年的创投动作让人耳目一新,创投机构的密集引入,项目的频繁出手,都表现出很强的‘西’引力和‘蓉’活力。”一家知名外地VC机构也说起一个细节每次带被投企业参观园区,都能看到规划时时更新,几个月就会增加一批新来成都落地的企业名单。
这为成都形成了“头部效应”。鼎晖投资创始合伙人,鼎晖VGC管理合伙人王霖曾分析:“头部基金聚焦,实际上掌握了很多资源。因为大基金投过几百家企业,通过这个渠道能够把头部企业引进来,他们进来以后就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上下左右能带来大量资源。”
而面对成都当下的创投环境,“招大引强”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市场化机构都非常谨慎,大家都在观望,很多市场化机构不投的、前几年估值比较高的、产业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的项目,寄希望于地方政府加大投资,这是我们的难点和痛点。”李小波曾坦言。
回望2023年,城市命运之战打响。深圳、合肥、广州、上海、重庆……一个接一个城市开始落地超级基金群。此外,各地政府招商办也卷了起来,有的头部人民币机构几个月就接待了100多家招商办拜访。
创投兴,则产业聚;产业聚,则城市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迁,“逆天改命”的机会摆在了所有城市面前。浪潮之下,看似闲适安逸的“天府之国”正在越过一座又一座高山。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策源资本:成都最火LP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