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发布时间:2024-11-2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京津冀联合办以及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等专题工作组有关负责人出席,介绍三地协同发展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郭博昊/摄)

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成效:

1.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2.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3.“两翼”联动发展深入推进,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通州。

4. 三地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

5.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6.三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

疏解非首都功能,协同推动“两翼”联动发展

京津冀三省市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津冀合作,交通、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指出,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两翼”联动发展深入推进,绘就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新画卷。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聚焦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通州。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理事会、执委会实体运行,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并连续举办五届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带动北三县软实力持续提升。

京津“双城记”谱写新篇章。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深入对接。智慧互通等北京企业在天津建设中试服务平台和生产研发基地,中关村硬创空间在津设立的中试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营,天津1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北京整车厂商配套。天津港成为北京便捷出海口,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依托京津物流园提供“从港口到餐桌”便利化服务。

刘伯正指出,下一步,将推动“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落实好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抓好重点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深化京津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城化效应。同时,还要唱好京津“双城记”,推动天津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携手支持河北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

十年来,北京坚持发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三地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

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京津冀确定“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签约项目152个,投资额达1229亿元,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三地投资互动和资本要素融合流动进一步增强。”天津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洪源介绍,北京市京津冀产业协同项目库入库项目2024个、总投资约1.3万亿元。优质企业加快涌现,三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

此外,科技协同创新方面也取得积极成效,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2013年的3176项增长至2023年的6758项,年均增长率7.8%,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

下一步,三省市将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增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功能,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落实“六链五群”总体布局,抓好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雄安、保定、滨海、宝坻中关村共建园区建设,持续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和关键环节有效落地。支持中关村产业联盟、协会组建专业领域对接平台,促进技术协作和产业协同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京津冀携手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京津冀携手打造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新动能。三地推进要素一体化,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主体,成立京津冀企业家联盟,携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同时,三地完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互联互通布局,中欧中亚班列开行超千列。建立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联合编制外商投资指引,外贸进出口总规模占全国12%。

同时,在京津冀对外开放过程中,三地海关携手打造京津冀一流口岸营商环境,持续发挥对三地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外贸总值由3.74万亿元增至5.03万亿元,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北京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王辉指出。

王辉介绍,京津冀协同打造全国首个跨省市综保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2023年,中关村综保区成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数智化综保区;2024年1月,雄安综保区正式揭牌。创新区港一体通关模式、生物医药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京津冀文化艺术品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模式。十年来,助推区域综保区数量由2014年的2个增至11个,实现外贸进出口4513.3亿元,更好推动综保区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

责编:汪云鹏

校对:祝甜婷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