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在即 《今日影评》重拳出击影评“打假”
发布时间:2018-05-2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中新网3月14日电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俗称“打假日”。就餐遭遇霸王条款,旅游碰上黑导游,买到假药或不安全食品,信息遭到泄露等等,当消费者全系遭受侵害,自然是要投诉要维权。电影消费者的权益同样值得维护。那么,遇到“假影评”了怎么办?
红包影评,恶意差评,标题影评,部分所谓“影评人”正在面临“信用危机”。进击的商业诱惑,潜伏的买卖关系,被夹击的电影情怀要如何被呵护?《今日影评》特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聚焦影评信用,细辨“真假影评人”和“真假影评”。
真影评人PK假影评人
影评人有个分支叫“营销号”?
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下文简称为《电影产业促进法》)将“国家支持建立电影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电影评论”提升到了法律高度,以期构建专业电影评价体系。的确,电影评论在电影行业的前进道路上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电影产业促进法》此举意味着全行业都意识到了电影评论在整个电影产业链条当中的重要作用。
但此前恶意影评事件还历历在目。《长城》上映之后,微博上有大V发文称:“张艺谋已死”。《摆渡人》上映的当天晚上,各路影评铺天盖地,有“看了《摆渡人》,想跟《长城》道歉”的评论。
网络上大量的营销号发表的观点和评论很可能成为潜伏在众多真实影评中的所谓“观影参考”,营销号的影评能够算得上影评吗?
左衡在节目中表示,顾名思义“营销号”背后一定有经营和销售的目的,营销号不等于公众号,营销号和资本的驱动挂钩。所以营销号的影评,不值得信任。索亚斌也称,从盈利的角度来讲,影评人行业的确不赚钱,很多人进入到这个行当,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和人脉关系后,部分人就奔着更大的利益就去了。
影评人真话PK影评人假话
标题党、软文层出不穷 客观是职业道德?
当下的影评时代是一个“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影评主体的多元化也造就了影评的多元化。那么,多元化就意味着没有标准吗?影评人作为电影产业链中一环,如果没了“客观”,还能算是有职业道德吗?但看电影是很个人的事情,影评要如何客观?“标题党”“软文”化的影评还称得上是真影评吗?
影评人行业看似门槛很低,似乎对一部电影做出评论就可以称之为影评人,但要想做有专业化水准的影评人可绝非易事。左衡在《今日影评》中表示,影评人坏的假话是很容易判断的,因为它表达无味,观点不对,论据错误,一看就能看出来。而最怕的其实是好的假话,出于种种原因想办法说一些好的假话。
索亚斌在《今日影评》中称自己曾出现过误判。比如预测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爱乐之城》,比如以为《生化危机:终章》很小众,结果一个周末票房就6亿,笑称出现了误判的自己脸没地儿搁。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此前做客《今日影评》,在节目中讲到,电影批评要想有权威和公信力,要想真正被观众和业内人员信服,最基本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公允和对创作者的尊重。为了博眼球的极致的批评,应该得到警惕,否则它就会造成我们社会当中的语言暴力、批评暴力,用一种暴力性的批评去干扰正常的电影舆论环境。
《电影产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不仅仅是监督电影产业,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观众的权益。评论并不代表肆意打压,说真话才是电影评论的本真,而保持影评的公信力,更是各路影评人、专家学者、媒体所要共同坚守的底限。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假影评人”?什么是“影评人真假话”?如何才能擦亮双眼拒绝“假影评”?3月15日晚22:01,《今日影评》为你打假。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电影频道播出。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315在即 《今日影评》重拳出击影评“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