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创新种植模式“中国青椒之乡”带农致富
发布时间:2019-07-0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初入九月,长子县宋村乡陶唐村的千亩青椒园区里,一个个碧绿油亮的大青椒挂满枝头,刚下的一场太阳雨更是为大青椒增添了更多晶莹。菜农们嘴角扬笑,采摘装箱,干劲十足,忙得不亦乐乎,路边整齐码放的一箱箱青椒“整装待发”,它们将远销全国各地。
大青椒是长子的特产和名片,1998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青椒之乡”,享有“天下第一甜椒”的美称。
青椒种植在长子源远流长,早在改革开放初,丹朱镇大李村就开始种植青椒,被称为“长子青椒发源地”,是远近闻名的“千人千亩大棚示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青椒种植专业村。
近年来,长子县县委、县政府号召并组织全县农民发展青椒种植。长子青椒个大皮厚、色泽鲜嫩,口感纯正,营养丰富,在市场上非常走俏。短短几年时间,长子青椒种植范围就扩大到全县300多个村,面积7万多亩,总产量达6000余万公斤,远销全国各地,一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
大青椒成为长子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主导产业。青椒产业不仅成了长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新产业,也成为展示长子特色和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但是,由于连年露地重茬种植,病虫害严重,导致青椒生产质量逐年下降,再加上菜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收购价格也一路下滑,长子青椒产业渐渐走入低谷,农民增收步伐渐次放缓。
困难难不倒的勤劳智慧的长子人。丹朱镇大李村农民李生贵通过反复试验,研究出了一种简易蔬菜大棚,农民朋友们亲切称为“生贵大棚”。“这种大棚把无土育苗、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生态防治、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等多项技术整合到一起,不仅解决了病虫害,还可以省水、省电、省力、省钱、省时,提高了灌溉效率。”李生贵如是说。
目前,长子县已建立12个“院县合作”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蔬菜连作、无抗养殖、智慧农场等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广泛推广网棚种植。网棚种植是露地青椒种植的一种新模式,也是目前预防青椒病虫害的有效途径。其原理就是将防虫网全封闭覆盖在棚架上,构建起人工隔离屏障,切断害虫的直接危害和传播途径,改变了过去单一依赖和偏重化学防治的做法。同时,还可以调节温度、防风防雨防霜冻,提升青椒品质,实现增产增收。
长子县在广泛推广“生贵移动大棚”和网棚种植的同时,立足黄土高原冷凉气候,瞄准6月到7月盛夏市场间隙,摸索出一套“春青椒秋西葫芦”一年两茬经典种植模式。青椒早春种植盛夏采收,上市期为6月到7月,该时间段正处盛夏高热,长江以南地区5-9月份为南方青椒上市的淡季,而山西忻州、朔州,陕西榆林等地露地青椒上市期偏晚。长子青椒抓住这个市场空隙,再加上品质优良,畅销广州、深圳等南方市场,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长子县青椒又重新焕发“第二春”。
长子青椒人一直不忘努力恢复旱地大青椒种植。经过十余年的反复试验,尝试过几十个青椒品种,今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长子县本土青椒专家王书玲介绍说:“旱地青椒种植门槛低、成本小,农民投入少、收益高,但病虫害是最大难关。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尝试过几十种青椒苗,终于找到了既适合长子土质、又抗病虫害、且产量高的青椒品种。此外根据各地不同土壤土质,我们都有不同的合适品种。”
鲍店镇王史村村民王新民今年喜获丰收,他乐呵呵地说:“我家今年种了12亩青椒,6月5号就开始采摘,现在已经摘了好几茬,目前一亩地卖了近万元,算下来亩产能有15000余斤。青椒收购价一斤最高是一块八,最低也有六、七毛。种植一亩大地青椒,秧苗、肥料、旋地、地膜、水电等投入2000元就够了,算下账来,我家今年靠青椒年收入能有15万元。”
长子县蔬菜中心负责人说,长子旱地大地青椒6月开始采摘到9月结束,3个月的采摘期,拉长了青椒供应期,错峰上市、均衡供应、价格稳定,有效吸引外地客商驻留,进而带动露地尖椒、大白菜、甘蓝等其它蔬菜的发展,有效促进全县青椒规模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今年,长子全县椒类种植面积27479亩,种植范围覆盖13个乡、镇、中心的164个村8000余户。(牛婷 王维宁)
(责编:张婷婷、白鸿滨)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长子县创新种植模式“中国青椒之乡”带农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