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風沙窩變成“金銀鋪”(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发布时间:2019-09-1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風沙窩變成“金銀鋪”(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蘭考縣張庄村村民在自家養雞場內收雞蛋。攝於2019年9月。
  新華社記者 李 安攝

風沙窩變成“金銀鋪”(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蘭考縣張庄村村民在自家店鋪裡整理紅薯醋產品。攝於2019年9月。
  新華社記者 李 安攝

風沙窩變成“金銀鋪”(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現在的蘭考縣張庄村村貌和種植大棚。攝於2019年9月。
  新華社記者 李 安攝

風沙窩變成“金銀鋪”(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脫貧前的蘭考縣張庄村一處民居。攝於2014年5月。
  新華社發

  蘭考縣張庄村,地處九曲黃河之濱最后一道彎,是焦裕祿曾經探索治理風沙良策的地方。由於以糧謀生、資源匱乏,這裡長期處於貧困狀態。2014年,全村711戶2963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07戶754人,貧困發生率25%,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張庄村考察調研。總書記進村入戶、訪貧問苦,為干部群眾脫貧致富指引方向、鼓勁加油,由此推動了張庄村脫貧攻堅加力提速。5年來,張庄的變化日新月異,已在2017年摘掉“貧困帽”。

  近日,我們來到黃河邊這個小村庄,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一邊記,深刻感受了脫貧攻堅戰的火熱與壯觀。

  ■脫貧交出漂亮成績單

  習近平總書記到蘭考調研時,蘭考縣委鄭重許下“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2017年蘭考縣整體脫貧,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張庄村的變化,便是這份成績單中的一個閃光點。

  貧窮已成過去時。張庄一帶,曾有過特別貧窮的歲月,“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使鄉親們的日子逐步好起來,但仍有部分群眾沒有擺脫貧困。如今在張庄,貧窮已一去不復返了。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4900元增加到11600元,村集體收入從零增長到40余萬元。5年前,當總書記來到貧困戶閆春光家時,一家5口擠住在幾十年的破土房裡,鍋裡是剩菜剩饃。那一年,因為遭遇禽流感,閆春光好不容易四處借來1萬多元辦的養雞場賠得“毛都不剩”。后來,借助扶貧政策,閆春光重新建起養雞場,他用心學技術、逐步上規模,2018年養雞上萬隻,純收入達到30萬元。像閆春光這樣收入大增的貧困戶,還有好些。村民們無不感嘆:張庄變成了“康庄”,“風沙窩”變成了“金銀鋪”!

  鄉村面貌年年新。過去,張庄是“刮風一身灰,雨天一腳泥”,到處亂堆亂放、污水橫流。4年前,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門口﹔3年前,舊房普遍得以修繕﹔2年前,網絡覆蓋全村﹔去年,旱廁全部變成水沖廁所,全村711戶實現“零危房”。現在走進張庄,映入眼帘的是干淨的鄉村道、美觀的太陽能路燈,以及一排排富有豫東民居特色的兩三層小樓。進入一戶戶家中,看到的是干淨整潔的小院、綠茵茵的瓜果樹木、漂亮的家具家電。真是舊貌變新顏,環境比城裡還好。

  農民就地變工人。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開展和引進企業的入駐,村裡用工機會和崗位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張庄人“農民就地變工人,就業增收不離村”,其中僅發展恆溫廠房化褐菇種植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就吸納120多名村民常年就業,人均月收入超過3000元。村裡的採摘園、合作社、種養殖大戶,也都季節性雇人。一家企業組織村裡的婦女純手工制作布鞋,幫助一些留守婦女實現了“看得住家,守得住娃,照顧了媽,還能掙錢養家”的願望。

  返鄉創業成熱潮。家鄉變美了,增收機會多了,吸引不少外出務工的張庄人返鄉創業,有的發展規模化養殖,有的繼承祖傳工藝制醋,有的做電商銷售土特產,有的改造自家院落辦起農家樂……全村在外務工2014年超過1100人,現在已經減少到700多人,越來越多的張庄人選擇了“往家回”。23歲的大學畢業生雷慧杰,開的電商已有10多名員工,生意越做越紅火,她說“回家鄉創業,比在外打拼踏實多了”。

  “張庄產”成了香餑餑。過去,泡桐、花生、大棗被稱為蘭考“三大寶”。如今,蜜瓜、紅薯、花生成為了蘭考的“新三寶”。張庄種的蜜瓜,已經打入北京市場。張庄種的褐蘑菇、白蘑菇,能夠遠銷港澳地區甚至海外。張庄紅薯、張庄香油、張庄花生糕、張庄老布鞋、張庄醋……這些往日的“土玩意”,正在成為城鄉市場的“香餑餑”。66歲的村民李玉娥說,她家世代做紅薯醋,以前隻在附近村庄賣,一年賣不了1000斤,最近兩年品牌越來越響,一年能賣2萬斤。

  ■“三根支柱”撐起一片天

  我們在調研走訪中感到,張庄這5年的蛻變不是等政策、“堆盆景”,而是在黨的領導下實干、苦干、巧干的成果。總結張庄脫貧攻堅實踐,他們是靠“三根支柱”撐起這一片天:抓住了一種資源,引來了一批企業,鼓起了一股勁頭。

  抓住了一種資源。張庄緊鄰黃河,能看到黃河的雄渾和落日的壯美,毛主席曾在這裡視察黃河﹔張庄是焦裕祿精神的發祥地,處處烙印著焦裕祿的為民情懷,村民們隨口都能講上幾段焦書記的故事。他們利用這種自然環境和紅色資源,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壯人氣,發展鄉村旅游。全村已有30多戶村民參與到鄉村旅游中,開辦民宿19家,游客從過去“看看就走”到現在“吃頓飯、住一宿”,帶來了消費,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信息和資源。有的村民種下竹子、桃樹等把農家院裝扮成小花園,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裡人。

  引進了一批企業。張庄人在實踐中認識到,沒有產業的發展就不會有穩定的脫貧,而產業的發展又必須依靠企業來帶動。為了讓貧困戶提高“造血”能力,實現可持續增收,他們立足農業資源優勢,積極招商引資,引進一批產值高、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企業入駐,不斷發展壯大高效農業。除依托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發展高效菌菇種植外,還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建設179座蜜瓜大棚,村民不僅可以務工、分紅,還可以承包瓜棚。通過“農民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現代蓮藕種植350畝,打造休閑觀光魚塘,建起260畝的生態採摘園。在企業組織下,種養殖大戶充分利用小額貼息貸款和產業發展信用貸等普惠性金融政策投資興業,將農業與金融結合起來,借助農產品價格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既讓聯動的農戶規避了市場風險,又解除了銀行向他們授信的后顧之憂。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風沙窩變成“金銀鋪”(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