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展现光辉历程 抒写伟大梦想(逐梦70年)

发布时间:2019-10-0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展现光辉历程 抒写伟大梦想(逐梦70年)

  图片自上而下为《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决胜时刻》剧照。版式设计:沈亦伶

  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广大电影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多部优秀献礼影片在国庆节前后上映。这些电影传承红色基因,聚焦中国力量,再现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记录中华儿女奋斗的坚实步伐,抒写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谱写中国电影新的华彩篇章。

  ——编者

  致敬创造历史的人民

  陈凯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正在读小学的我走在回家路上。突然之间,四面八方的人群涌了出来,整个北京的人仿佛倾城而出,每个人的脸庞都绽放光彩。我仰起头,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奔走。漫天飞舞的都是《人民日报》号外,我接到一张,套红的大标题写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天,我知道了,有了原子弹,我们就可以不再受人欺侮。

  那个情景太难忘了!后来,它成了创作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灵感原点。

  如何以电影的方式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是我们从去年6月就开始讨论的命题。一开始,我与黄建新导演、张一白导演组成三人小组,后来总出品人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傅若清也加入了。大家反复讨论拍什么和怎么拍,这是一个颇费周章的过程,但又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最终,我们确定了创作方向。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选定了7个历史瞬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执导的是7位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和我。我们备选的导演远不止这7位,因为时间年龄等种种因素,我们7位最后走到了一起。虽然大家年龄各异,对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感知,但每一位导演接到电话都如同得到征召,感到很光荣。后来,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各自认领希望拍摄的事件,用了120分的心力,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对国家非常朴素的情感用一个个故事,通过电影语言表达了出来。可以说,《我和我的祖国》是中国电影人对新中国七十华诞的深情礼赞。我是总导演,第一次看到全片合成的时候很激动,大家通过作品迸发的艺术力量震撼了我。

  7位导演风格迥异,7个故事各个不同,如何把它们串联起来,成为一部大家能够感受并且喜欢的电影,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以往这样的宏大题材,比较容易只拍成事件,拍成一部歌颂新中国70年成就的纪录片,见物难见人。我们认识到,新中国70年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无数普普通通中国人一代代的接力奋斗。正是这些普通中国人的坚韧努力,改变了我们国家的面貌,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把着眼点和兴趣点放在普通人的身上。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里,观众能看到重大历史成就,更能看到这些成就背后为之艰苦努力的中国人民。见物又见人,平凡中见伟大,是我们的追求。

  回想我的少年时代,总是听到人民这个词,但我那时并不理解什么是人民。后来,我插队、当兵、做工人,才逐渐懂得,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愿意伸出手来帮助你的就是人民,在你精神上有危难的时候,告诉你应该怎么活的也是人民。对我来说,人民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张张具体的面孔,有着特别清晰的样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浮现的是人民活生生的面孔,礼赞和致敬的也是创造历史的人民。

  难忘1984年10月1日,我带领一支小型摄制组,在金水桥边记录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当邓小平同志站在检阅车上驶过金水桥的那一刻,我流下了泪水。那一天对我意义特别重大,因此,有了我的第二部电影《大阅兵》,献礼新中国成立35周年。

  转瞬之间,又一个35年过去了。我强烈感受到,今天的中国人有很强的向心力,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为祖国的进步骄傲自豪,怀抱着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能够保证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就是这样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源泉,有了它,这个国家才会有力量,这个民族才会总是向着希望的方向眺望。

  作为电影人,我清楚地知道,电影也许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实际问题,但它可以提供对理想希望的眺望、对精神力量的仰慕。我也清楚地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所完成的一切都是从这个了不起的时代获得的,我们也应该用作品回馈这个时代。

  (本报记者任姗姗、人民网强国论坛白真智采访整理)

  谱写新中国的黎明之歌

  何冀平(电影《决胜时刻》编剧)

  电影《决胜时刻》讲述了1949年党中央进驻香山、筹建新中国的历史。我生长在北京,这段历史从爷爷奶奶口里听说过。他们亲眼看到解放军秋毫无犯,睡大街、吃冻干粮、连口热水都没有,“三请三不进”,老百姓怎样请都绝不入家门。老百姓受了感动,主动帮纠察队的忙,提供情报抓特务,北平很快安稳下来。后来,我翻阅资料也发现,解放军渡长江,老百姓挖出藏起来的渔船,全家出动,少女也登船,撑渡解放大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从1949年3月党中央进驻香山到10月1日开国大典,这段时期如同新中国的黎明之歌,国家百废待兴、奠基新中国千头万绪,有太多太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电影篇幅有限,选取是此次创作的一大难点和要点。我们选最主要的、能推动剧情、便于塑造主要人物的事件,用戏剧情境把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使之情节化,与剧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使之具有电影性,从而区别于历史纪录片。比如宣布《共同纲领》这一段,我不采用电台正式播出的方式,而是描写毛泽东请来警卫队长陈有富的播音员女朋友孟予,由她在高层领导会议上宣读,这样既有共同纲领的内容,同时毛泽东关爱两个年轻人,两个年轻人紧张激动又有点羞涩,五大书记沉浸《共同纲领》等多重情感集中这一段,使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人物关系、情感一一呈现。这种融于历史事件之中的戏剧情节贯穿全片,我们由此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我写作一贯注重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新鲜故事,人物必须有个性,不能脸谱化、简单化。与以往不同,这次《决胜时刻》写的是领袖人物,但我觉得领袖一样有情感、有温度、有热度。我像写常人一样写他们。北平市民、小摊老板、京戏演员,电影中只出场一次,但都有戏可做。人物涉及的面宽了,内容就丰富了,宽泛了,厚重了。这需要技巧,用极少的笔墨,一针见血,写出人物,是编剧的基本功。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展现光辉历程 抒写伟大梦想(逐梦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