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史要论②】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经验
发布时间:2019-10-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不懈探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重点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丰富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着力,为新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取得了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奠定社会主义文化基础,文化普及于人民大众
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勾画了新中国的文化蓝图:“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949年9月,作为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国弱民穷、科学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如何让广大工农劳苦大众在文化上翻身,如何普及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新中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人民文化、人民教育、人民文艺。学校向工农开门,开展识字扫盲运动;大力建设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剧场以及广播、电影设施,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实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平等权利,积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创制和改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例如,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牧区,出现了“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的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给牧民送去欢乐。在西藏的雪域高原,也建立起了第一所民办小学、第一所夜校、第一个识字班、第一个电影放映队……
同时,我们党逐步确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改革旧的文化管理体制,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和毛泽东著作,并结合土地改革,反对封建文化;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反对盲目崇拜西方的民族自卑心理;在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中,宣传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观念;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渐向全社会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针对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正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而在科学文化领域内仍然存在着某些“左”的思想影响的情况,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多次申明这是一个基本的、长期的方针。“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不仅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而且“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全社会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道德规范,表彰劳动模范,讴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教育方针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出现了一批如焦裕禄、王进喜、雷锋式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党员干部;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成为时代最强音,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探索,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任务、指导思想、价值内核、性质与发展方向等根本性问题,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的人民文化。同时,由于认知的局限及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也存在将文化问题政治化、错误对待某些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文化领域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对于文化建设的探索遭遇重大挫折。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和反思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精神禁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此后,中共中央调整文化政策,重建文化发展秩序,面向时代,面向现代化,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之路。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纠正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自觉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双百”方针。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指出:“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在拨乱反正中,既批判“两个凡是”,又批判“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掌握了思想引领的主动权。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战略方针。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文化的发展要求也从普及走向提高。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党的十五大专题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要求之一,标志着我们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深化对文化属性的认识,是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